数字货币时代,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2016/12/7 17:53:38

今年1月,英国央行发布了RScoin,即英镑的数字货币概念。瑞典央行受到国内现金使用下降的压力,考虑发行数字货币。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宣布将要发行国家数字货币,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么央妈,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大脑的央行,为什么要发行以国家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法定的数字货币到底怎样区别于现有的民间数字货币,数字货币规范化以后又为区块链的应用打来了哪些机会?数字货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变和机遇?

经过访谈分析,认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将带来深远的影响,现有结论如下:

宏观而言,未来金融体系将透明化。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能够帮助监管当局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追踪资金流向。

同时,数字货币能够帮助央行全面监测和评估金融风险,为金融体系提供一个透明化的账本。加上大数据分析的介入,让以前藏于暗处的偷税、漏税、腐败、洗钱等非法交易无所遁形。

微观而言,数字货币对各行业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第一,可以编程的数字货币能够被指定用途和路径。因此,对于借贷行业而言,贷款的去向会变得可以控制。

第二,数字货币可以搭载智能合约,对于金融支付和清算体系的升级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数字货币通常存储在数字钱包中。数字钱包具有保护数字现金安全的功能,而一旦密码被盗,数字货币可能会被偷走,因此网络安全的要求提升。

第四,数字货币由于其可溯源的特性,使得所有人的信用档案和交易都可验证。这有助于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对于征信类的公司意义重大。

征信类的公司,可以通过对数字货币上搭载的交易信息的分析,实现征信档案的整理和补全。同时,基于数字货币的征信数据也会变得更可信,成为金融机构风控的有效基础。

下面,笔者将带来数字货币的详细分析:

用于结算币的数字货币

其实,数字货币我们已经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作为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的比特币,早已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目前的市值已达120亿美金。中国在比特币领域也是处在风口浪尖,全年的数字货币交易量占到了全球交易总量的70%。

KPMG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调查中,数字货币和3D打印、物联网、生物科技、IT等并列为未来三年最有前景的技术。

其实,在每一个区块链体系中,都有自己的数字货币,比如跨国银行转账公司Ripple的结算网络里,有瑞波币用于结算,区块链创业公司Oklink的结算网络里,也有OK币。当然,这些币只能在特定的区块链中,作为结算中介使用。

那些年,我们用过的货币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数字货币,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货币的演进历程。作为人类价值交换的中介,货币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经济史。

货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们有了剩余的商品就有了交换的需要,于是自然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1)贝壳和青铜

远古时代,充当货币的是稀有的贝壳和青铜制品。因此直到今天,我们汉字中和钱有关的概念,如财、赚、赢等都有“贝”这个部首。

2)黄金白银

后来,金银因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自然属性而逐渐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各阶层认可的货币,政府以自身的信用确保这些铸币具有准确的重量和十足的成色,避免了不同机构发行的、不同标准的铸币流通给经济活动带来的不便。

3)纸币

但由于金属货币仍存在储藏、交易的不变,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我国在宋朝开始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进入现代以后,纸币的流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我们现在的人民币,美元,欧元都是属于现代信用货币。

如果说,在实物货币的时代,金属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所以可以履行货币的智能,那么进入到纸币时代以后,现代的信用货币的价值就是靠国家、政府的信用作为支撑的,也就是法币。

4)电子货币

进入电子时代以后,货币开始逐步虚拟化,我们现在用的微信、支付宝钱包就是电子化货币的雏形。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的定义,电子货币是可在支付和结算系统中使用,存储在诸如芯片卡或个人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等设备上的等价物,在全世界通用。

5)数字货币

2008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开始出现,其实质是基于密码学的可编程货币。

然而,比特币因为其币值波动太大,引发了大量的投机行为,形成金融风险。央行于2014年联合五部委发文《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限制比特币的流通,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比特币的项目。

相比传统纸币,数字货币有哪些优势

数字货币,也是区别与现有的电子货币的。未来的数字货币充满科技感,将区块链、移动支付、云计算、密码学、安全芯片结合在一起的新一代信用货币。

首先,数字货币是加密货币,安全性高。目前的法币,因其不可编程的局限,在防伪、溯源等环节耗费大量的成本。相比传统的法币,数字货币可溯源,造假难度大。

其次,数字货币是登记在区块链上的虚拟资产,没有物理机构,因而成本低廉。

央行货币研究所总架构师曾表示,央行一年花在人民币押运上的成本是350亿,每张百元人民币的印刷和回收成本达到2元。算法货币的运用可以消除纸币流通的成本。

除此以外,数字货币以计算机代码的形式存在,可实现编程,从而智能化运行。也就是说,发行货币方可以规定货币的用途,比如慈善基金里的数字货币就只能用作指定的用途,不能被挪用。

数字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区别

数字货币当然已经领先于纸币,同时也区别于电子货币。

首先,数字货币在法律定义上不同于电子货币。在司法管辖领域,电子货币需要以主权货币计价,比如美元的电子货币仍一对一美元。而数字货币以其自身的价值定价。

其次,数字货币的价值属性不同于电子货币。数字货币被定义为一种大宗商品,其价值完全由供需决定,不同于基于主权货币的电子货币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

同时,数字货币的发行、运作、收单、清算等环节有着完全不同于电子货币的模式。

民间数字货币有局限性

尽管数字货币有以上的优势,但由于数字货币是民间自主发行的,其自身的局限比较明显。

首先,民间的数字货币只是解决了信用的问题,解决不了币值剧烈波动的问题。比如比特币,因其不遵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价格波动很剧烈,而显然波动过大的等价物是无法承担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责的。

其次,数字货币能否等到广泛使用取决于各方的认可度。一个没有国家信用背书和准备金的货币很难得到金融界的广泛承认。

数字货币的国家队出场,央行数字货币

不同于比特币这类的去中心化货币,央行的数字货币,爱分析推测一定是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区别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在形式上,最可能是央行联合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起,搞一个联盟链。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以做到交易流通可监管、可溯源。同样,数字货币的管理也将和传统货币整合,在央行的框架下一体化运行。

同时,人民币的发行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能够保留国家对货币发行主权的控制权。

央行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也就是数字货币的代表有以下的区别:

数据来源:央行调查统计司

不同于比特币没有特定的发行方,需要通过采矿来获得,技术门槛较高。央行的数字货币应该是获得简便、无门槛,能够抑制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

央行的数字货币战略规划

央行从2014年发起成立了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的小组,目前已经完成了数字货币的两轮修订。

日前,央行官网上公布了招聘公告,表明要招聘专业人士研究数字货币。从中可以看出,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已是大势所趋。

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兼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姚前表示,数字货币的发行将由央行主导,在保持纸币发行的同时,流通中的现金将由一部分用数字货币替代。发行者可以采用安全芯片为载体,来保护密钥和算法运算过程中的安全。

总体框架还是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下完成,中央银行负责数字货币的发行与验证检测,商业银行负责申请数字货币,直接面向社会,搭建应用生态体系。

据中国金融(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媒体)的报道, 法定数字货币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一币,两库,三中心,具体的构成如下表:

数字货币将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应用,比如先用在票据交易所。目前工行、中行几个机构已经开始和央行合作开发的票据交易所,预计将于12月正式上线运行,接入43家金融机构,数字货币将会在票交所里代替一部分现金。之后待银行清算体系的升级完成后,能够在银行间清算市场进行推广。

那为什么一定要在票据交易所进行试点呢?

首先,票据市场在我国的规模很大。目前已运行了30年,规模达到50万亿,其次,如此庞大的市场电子化程度一直不高,上线7年的电子票据交易系统渗透率低。

这种情况导致了票据交易的纸质的票据的比例很大,而且纸质票据最高的面额可达9亿人民币,操作风险巨大。因而,票据造假的案件频发,比如今年农行北京分行就爆发了39亿元的大案。

因此,央行发出通知,表示从2017年1月起,300万以上的票据将全部实现电子化,本次电子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也是对此政策的贯彻实施。

纸币时代走向终结,数字货币时代可期

移动支付微信钱包、支付宝的普及已经让电子货币快速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笔者的直观感受是已经很久没有用过纸币了。

那么央行的数字货币,会不会是压垮纸币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5年末人民币的广义货币M2的余额为139.23万亿元,流通中的现金为6.32万亿元,需要由央行印制发行的现金数量已经降到了不足5%。由此可以看出,现金比重的下降和基于区块链的算法货币的上升,已是大势所趋。

当然,姚前司长也表示,我国人口多、体量大,换一版纸币,小的国家几个月就可以完成,我国则需要约10年时间。因此,在较长时期内,数字货币和纸币将并存流通。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未来到银行取钱时,既可以选择兑换实物现金,也可以选择兑换数字货币。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路上的运钞车将会越来越少,假币也会绝迹。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