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车宁:渡劫后的聚合支付 飞升还是沉沦
2017/6/20 14:19:59

文\车宁 农业银行网络金融部高级经理

从1月22日到2月20日,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银支付【2017】14号)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45号),在2016年被视为支付行业明日之星而备受追捧的聚合支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经历了宛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然而祸福相依,监管机构的出手也未尝不是脱胎换骨的机会,一直受制于单一商业模式的聚合支付也许会就此实现向综合金融衍生服务的业态演进。

聚合支付:舶来品的本地化

聚合支付,在坊间也被广泛称为“第四方支付”,指通过APP、网站等渠道聚合多家合作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及其他服务商的API接口等支付工具而为B端中小商户提供在线支付综合解决方案,其本身一般并不持有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与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传播逻辑相似,聚合支付同样是经过本地化改造的舶来品,其概念可追溯到2010年诞生的美国“独角兽”公司Stripe,2014年传入中国后,适逢第三方支付机构烧钱圈地、扫码支付大行其道的历史机遇,同时呼应了支付市场碎片多元、中小商户疲于应付的痛点,形成了行业普遍认同的可预期的市场空间。

与第三方支付相比,聚合支付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产品定位方面,聚合支付仅提供技术整合,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支付产品和渠道,其盈利空间也因此在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户间挣扎求存;经营资格方面,聚合支付实质是服务外包,大多不具有支付牌照,受制于竞争压力,违规进行“二清”业务的也屡见不鲜;业务拓展方面,与传统支付只致力于支付收单不同,立足于综合服务的聚合支付还可以发展会员系统、营销系统、消费金融、网络借贷和O2O等新的商业模式,天然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从业务开展的实际来看,聚合支付目前可提供支付通道、集合对账、技术对接、差错处理、金融服务引导、会员账户体系、作业流程软件、运行维护以及终端提供与维护等服务内容。不过,服务内容的丰富并没有带来利润的丰厚,不同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聚合支付主要通过手续费和技术服务费等获得利润,平均收单费率为千分之三左右(支付宝、微信一般为千分之六,Stripe则是2%+0.3美元),相对比较微薄,利润空间有限,这就迫使部分机构铤而走险,违规进行“二清”业务,引起了监管的高度注意,具体措施接踵而至。

行业监管:鼓励约束并重

银支付【2017】14号文和银发【2017】45号文在一月之间相继而出,先抑后扬,完整勾勒出监管对聚合支付行业发展的定位、管制和预期,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其一,从监管对业态和市场的判断来看,依然是中性偏肯定,即使部分机构突破了核心业务外包的底线,监管仍然保持着鼓励创新的最大诚意,只是在鼓励服务创新的同时不忘强调对风险的管控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聚合支付进一步发展可期。

其二,针对前期业务发展乱象,监管在框定聚合支付“收单外包机构”定位基础上划下三道红线:不得处理核心业务,不得沉淀商户资金,不得采留敏感信息,并提出自查和整改的要求。

其三,在官方文件中正式肯定和鼓励聚合支付业务发展,实质上明确了其“支付+”综合解决方案的发展路径,对行业释放空前利好。

从最终结果来看,监管并不像业界所恐惧的将聚合支付“一棍子打死”,只是聚焦有没有“二清”或者超越收单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体现了其一贯的审慎监管思路,原来“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有望得到缓解,预计在整顿过渡期经过后,行业将迎来发展的2.0阶段。

未来展望:从产品到业态的多维度升级

监管的适时介入结束了聚合支付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重塑了生态格局。监管套利路径不通的聚合支付未来必须要以产品创新求生存,推进支付服务向综合金融转变,预计其“支付+”的路径演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多维度聚合产品。一是聚合应用场景,拉高市场壁垒,形成二维码、POS机、SDK、台卡的一站式聚合;二是聚合支付方式,整合银行卡收单、支付宝、微信、游戏点卡、移动话费、公交一卡通等;三是聚合资金对账,实现多种支付方式一笔到账,即时对账;四是聚合增值业务,根据自身优势、定位融合支付业务上下游业务,提供商户贷款、消费分期、代客理财、会员管理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多元化对接机构。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育,用户习惯逐步养成,市场预期日益明显,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机构蜂拥而入,业态的丰富带来需求的多元,需要不同的支付接口和业务逻辑组合来实现,在此形势下,聚合支付可与致力于打造生态的机构平台合作,以专业能力弥补其交易闭环的短板。

多角度渗透市场。移动支付虽然已在一二线城市杀成一篇血海,但在广大的县域和乡村却普遍存在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简单的微信、支付宝收付款已不能满足有企图心的B端商户需求,电子商务、消费金融等业态向县域市场的渗透也呼唤更加专业的综合支付服务。聚合支付完全可以把握良机,以互联网思维重新打通县域市场,通过支付服务的让利乃至免费培育用户沉淀数据,继而提供对账结算工具等增值服务提高粘性,最后上线资管产品、融资服务等进行转化。

移动支付是一个远未完成的叙事,支付宝、微信虽看似铸造了“天然垄断”的坚实壁垒,但基于碎片化需求的多元化场景却要求综合性服务方案;C端客户教育、市场培育虽渐完成,但正在经历互联网转型的B端传统线下商户的聚合支付需求却日益旺盛;制度红利虽在大气候下缩减,但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却可以带来新的想象空间,错过移动支付、网络借贷、消费金融等风口的失意者和后来者们可能更激进地押宝聚合支付。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在经历了凛冽严冬的打击下,聚合支付终于孕育了春的希望。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