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新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2018/6/12 16:53:24

编者按:本文归纳了移动支付“新时代”的四大特点,并基于此,提出了商业银行的三大应对措施。

行业背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已成为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动能、完美诠释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发展现状: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对金融稳定、行业秩序、市场公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加强了市场整顿和管理,旨在推动各参与主体“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市场逐渐转向健康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移动支付进入了“新时代”。

移动支付“新时代”的特点

1.监管正本清源

在网联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逐步落地,支付机构“断直连”初见成效的基础上,人民银行通过〔2017〕217、281、296和〔2018〕16号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申明了对于支付市场“正本清源”的监管态度:

(1)加强无证经营整治。明确了坚决切断无证机构支付业务通道,整肃支付服务市场违规行为,从严惩处违规为无证机构提供服务的市场主体,从根源上净化支付服务市场环境。

(2)规范支付业务创新。明确了创新业务提前报告制,规范了收单市场和小微商户管理,加强代收业务管理、禁止机构违规直连支付业务和开展跨行清算,明晰了业务底线。

(3)明确条码支付定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条码支付业务正式拿到了“身份证”,并再次强调了“持牌经营”原则;同时给出收单侧“断直联”的时间表,指明了聚合支付的发展方向。

(4)优化银行账户管理。在构建全新的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便利Ⅱ、Ⅲ类户开立和使用着手,重点推广Ⅲ类户在小额支付领域的作用,提升客户体验。

2.市场深度博弈

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移动支付的市场格局有所失衡,一方面支付机构“喧宾夺主”,银行、银联系的移动支付反而成为“市场补充”;另一方面微信、支付宝“双寡头”垄断,呈现出“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随着监管的加强和市场的规范,前期不平衡发展的格局有可能发生转变,市场进入深度博弈阶段:

首先,机构回归支付本源。随着“断直联”、备付金集中存管和查处无证经营“三大法宝”逐步发挥作用,支付机构逐步回归业务本源,立足规范经营发展。

其次,寡头竞争日趋白热化。近期微信、支付宝利用资本层面合作,在线下零售场景展开激烈竞争,如最近部分沃尔玛门店暂停使用支付宝,有可能为其他市场主体带来了潜在发展机遇。

第三,银联开展合纵连横。银联作为移动支付市场的传统选手,一直在主动发力:一方面联合各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APP;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条码支付转接清算服务,合纵连横初见成效。

3.场景逐步融合

移动支付时代,谁能更了解消费者,谁就能赢得市场。移动支付的场景化应用也呈现出线上线下的边界日益模糊、支付与生活逐步融合的特点。

近年来,微信、支付宝利用二维码支付大举进军线下支付市场,对传统收单业务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银联和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主动布局二维码支付,与支付机构正面交锋,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扫码”将作为线上线下最有机的黏合剂,成为最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

同时,移动支付的各市场主体也在高度关注公共交通、停车场、校园等各类小额高频应用场景的渗透和拓展。未来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围绕应用场景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谁能建立与日常生活融合更紧密的支付场景,谁将会牢牢掌握竞争的主导权。

4.跨境方兴未艾

中国的移动支付引领了世界的潮流,支付巨头们纷纷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跨境场景也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开展争夺的新兴战场。

阿里和腾讯通过资本输出或者技术输出等方式,在海外市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拓展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境外市场,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服务国内客户走出去;银联也加速移动支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跨境推广,为客户提供境内外一致的支付体验。银联标准的ApplePay等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已在香港、新加坡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存、贷、汇是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存款立行、贷款兴行”,前期发展中商业银行往往更加关注存贷款等直接产生收益的业务,而对于“汇”所代表的支付结算业务重视不足,忽视了“谁来立存款”。余额宝规模超过招商银行个人存款余额等新闻不得不引起商业银行的反思,当前的市场局面已经证明了商业银行失去了支付必将远离客户,逐步丧失“造血”功能,动摇发展根基。当前新的监管窗口期,给商业银行创造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必须切实提高对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视程度,把握客户习惯的变化,推动面向移动互联时代的转型,主要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老生常谈的几个词语,但在移动支付“新时代”都有着新的内涵:

1.合规

2018年是监管规范落实执行年,商业银行作为支付市场的基础力量,必须承担引领行业共同规范发展、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因此合规是开展业务的前提。在与支付机构合作过程中,应注意短期收益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行业大局的平衡,既要避免“饮鸩止渴”,又须守好监管底线,落实好“断直联”相关要求,避免为无证机构提供支付服务,防止支付通道违规外放和违规清算,在监管的统一指导和支持下,共同努力建设好和维护好健康的支付环境。

2.合作

移动支付是开放性市场,合作共赢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需关注与三类不同主体合作的侧重点:

一是与支付机构的合作。根据人民银行2017年支付业务数据统计,非银支付机构交易金额已超过143万亿,第三方支付已经占据了个人支付市场的主要入口。商业银行作为最终的资金账户提供方,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也是服务自身客户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合规的前提下,应重点把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做大,提升综合业务收益。

二是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合作。商业银行应关注通过合作提升自身的金融科技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中国银行与腾讯合作的“新一代网络金融事中风控系统”于2017年12月正式上线,实现了移动支付业务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双提升”。

三是与中国银联的合作。银联正牵头建设和推广的“云闪付”APP也是商业银行须把握的潜在机遇,应共同坚持“用户互信、功能共享”的原则,一方面做好产品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与自有渠道的融合,形成业务发展合力。

3.场景

场景布局的好坏决定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成败。商业银行除了做好常规动作,还需在两大重点领域下功夫:

第一是落实好人民银行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相关要求,做好校园、公交、食堂、商超等小额高频市场拓展,增强客户粘性。同时,把握好Ⅱ/Ⅲ类电子账户产生的新的业务发展契机,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各类无支付账户和清算资质的机构(如部分电商平台)提供包括账户输出、资金清算、营销管理、统一收银台等在内的一揽子支付服务综合解决方案,通过融入各类场景进一步拓宽获客渠道,提升客户体验,增强业务粘性。

第二是积极布局跨境业务蓝海。跨境移动支付市场刚刚起步,且由于海外国家和地区在客户习惯、监管要求和市场机制等方面与国内均有较大差异,支付机构并未形成业务优势,因此商业银行更需要主动布局。中国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跨境业务的风向标,持续推进跨境移动支付场景的拓展,在前期新加坡分行率先为当地客户推出了银联标准二维码支付服务的基础上,2018年3月中国银行新版手机银行于业内首家推出跨境银联二维码支付服务,通过更加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支持中行客户“一机在手、走遍全球”。

结语

移动化已成为客户服务最基本的属性,随着“5G”时代的来临,移动支付市场必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能否充分把握当前的时代发展机遇和监管政策红利,推动移动支付市场从当前“双寡头垄断”转变为“三分天下有其一”,重塑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行业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商业银行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实践,为行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本文作者就职于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