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需要无现金支付?
2018/7/31 9:26:50

在方圆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推广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捷支付,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公司正在想尽一切办法。

最新数据显示,13亿中国人的手机支付比例已经达到了60%。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的最新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8.7亿,紧随其后的微信支付用户也达到了8亿,在推动整个移动支付发展的历程中,两大巨头成为了当仁不让的冲锋队。

近日,日本的NHK特别到访了杭州,对杭州的非现金直接通过手机的便捷支付行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报道中,日本媒体对杭州市内大大小小的市场和每个年龄层次的用户都进行了采访调研,更从很多细分消费领域进行了报道,节目在日本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显然,杭州的只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杭州拥有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很大程度上为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先决条件。

反观,从报道的结果来看,日本舆论对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大为震惊,除了对于支付覆盖场景的惊叹,更对扫码支付是否涉及用户隐私等不良影响的担忧,更有对未来科技技术能否改善日本现金支付的行为的畅想。

从节目来看,日本人确实对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没有详细的了解,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日本的扩张,从目前来看是影响到中国出境游的游客,在国际化的同时如何做好本地化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日本拥有很好的移动互联网的根基,但是在创新技术和便捷支付这样的新技术上却缺位了。

上个世纪的1999年,日本电信运营商NTTDoCoMo推出了i-Mode移动上网模式,其最大的创新在于实现了分组数据传输,通过i-Mode用户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访问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甚至下载高品质音乐等,i-Mode的出现,第一次将移动电话从“通话手机”进化为全方位的“信息手机”。

同一时期的中国互联网刚处于萌芽阶段,门户时代竞争才刚开始,后来者BAT更是排不上座次。

日本运营商的模式也成为了中国运营商们参考学习的对象,中国移动旗下的移动梦网就是如此。

先发优势并没转化为全球的胜势。

首先,日本娱乐业高度发展,围绕智能手机的更多业务也只是游戏、音乐等服务,对于支付的要求并不高,传统的日本充值卡形式能满足用户的娱乐消费需求。

其次,日本运营商的高度竞争导致围绕智能手机的功能创新被限制。

日本几大电信运营商主要的竞争围绕在圈用户,推广自己封闭的信息服务,iPhone被softbank于2008年引入日本也是其打翻身仗的武器。

早期的日本人对于大屏智能手机依然有很大的抵触,而运营商自己运营的移动梦网业务更是根深蒂固,手机面板全是屏幕的iPhone甚至被日本的大多数手机用户拒绝,毕竟在长久以来翻盖手机一直是日本用户的最爱。

截止目前,日本的手机厂商仍在设计生产花样繁多的翻盖手机,而中国市场越来越便宜的自带高清摄像头的智能手机层出不穷。

再次,日本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便捷的零售覆盖减少了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服务需求满足。

以日本首都东京为例,目前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500公里,目前位居世界第一位。

日本目前拥有近6万家的便利店,便利店基本能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同时每个便利店品牌都有不同的支付体系也给智能手机的第三方支付发展增加了难度。

其二,支付是交易的闭环,日本社会更仰仗现金交易和预付卡的充值交易。

闭环生态是中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指引之一,支付宝早期作为阿里电商体系的支付环节是推动电商体系整体交易便捷性重要的创新。

同时从阿里电商体系向更广大的消费场景的延伸和覆盖让支付宝彻底成为了全社会的智能支付工具,便捷支付更成为了传统货币在社会流通中的重要延伸。

相反,在日本智能支付功能存在的场景大多早已经被预付卡和现金占据,中国游客熟悉的Suica(西瓜卡)、PASMO卡,关西地区常见的是ICOCA卡都能满足交通出行、日常消费的场景。

日本的互联网服务的支付行为,部分仰仗通信运营商的扣费体系,另外还有通过便利店直接购买的预付卡来满足。

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强势已经让苹果在App Store上接入两家的支付工具。

另外在线下消费场景上,第三方便捷支付已经很好了支撑了现金流通的功能。

其三,日本对于第三方支付的严格规定限制了创新的空间。

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有关部门在201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法律《資金決済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第三方支付不得挪用沉淀资金”。

早期的支付宝在完成支付交易需要用户将与物品等价的金额冲入支付宝账户中,其功能类似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一个预付款的虚拟账户。

支付宝在升级发展的过程中早已实现了跟银行间的实时互通,相反日本对于第三方的限制仍停留在过去的阶段,除了对于支付功能的限定,加上死板的金额限定,充值的金额必须是100/1000类似的整数,无法实时的交易,导致日本第三方支付的功能短板明显。

第四,现金流通的趋势不降反增。

国际清算银行去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日本金融市场流通的现金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20%,这在主要国家当中占比是最高的,而瑞典这一数据的比率最低,仅为1.4%。

日本信用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日本信用卡、借记卡和电子货币在交易中使用比例不到20%。由于现金的广泛使用,人们没有改变这一现状的动力。

对比中国,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我国从2015年开始,非现金支付占整个支付系统的比例高达70%;2016年,中国非现金支付总计1251亿笔,支付金额约3687万亿元。

另外,日本政府对抑制假币流通、纸币的环保干净等方面的左右大大提升日本人民使用现金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早在2016年日本央行意外宣布,将推行负利率政策,这样也导致老百姓如果将收入存在银行将面临贬值的风险,持有现金则可以通过消费和流通增加抵御贬值的可能。

第五,缺少独一无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时支付费率居高不下。

在中国,第三方支付的高速发展十分依赖大平台之间的竞争,竞争直接推动了争抢用户的消费补贴、场景覆盖的体系的形成。

在日本,除了银行推出了自己的支付体系,类似交通卡、信用卡等各种卡都能在不同的地方产生支付的作用,其中交通卡等预付款基本与用户的账户绑定能完成直接充值消费的作用。

各种预付卡、信用卡、运营商的支付功能等都缺少对市场形成统一的手段,除了政策影响外,例如反垄断的法律规定,更没有创业公司敢踏足其中。

另外,在支付费率上,类似Yahoo money、line pay等第三方工具在收单的时候要支付较高的手续费,费率达到了3-4%,这也直接吞噬了很多零售商店的利润。

国内,支付宝平台除了电商平台、线下场景的覆盖,0.1%的取现手续费、1%的信用卡手续费较日本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产生了支付宝,不知道会不会给日本互联网创业公司提供新的思路。

第六,新技术能否改变日本人现金支付的习惯。

今年年初,日本经济产业省(以下称经产省)在研讨会上提出了争取让日本人80%的购物使用“无现金支付”的目标。

无现金支付为什么在日本有推广的基础,首要条件是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目前日本人口总数为1.27亿,其中25%,也就是四分之一以上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75岁以上人口已上升到全国总人口的12.5%。

无现金支付能释放大量的老龄化的服务人口。

如果说传统的扫码支付、NFC支付在日本没有推行起来有现金至上、安全担心的影响,那么人脸识别、指纹支付这样的新科技似乎可以增加用户支付的信赖程度。

支付宝早已在多个场景下推广这些新科技带来的支付新体验,而类似无人便利店这样的模式,支付环节就更为重要,如果日本的近6万家的便利店能接入无人概念,同时仰仗新技术带来的支付尝试,难道不是很好的无现金支付的尝试吗?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