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蔡钊:数字化转型助力国有银行深化改革
2018/10/23 11:52:49

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总经理蔡钊

过去十年,世界经济与金融环境剧烈波动,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2010~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到2013~2015年全球商品价格调整,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新常态”。与此同时,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爆发式增长,极大改变了当前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并渗透切入既有经济社会场景,催生新金融、新制造、新零售、新农业等业态创生与演化。在这股数字化技术浪潮下,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各大国有银行也处于新旧思维碰撞、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力量对比、新旧规则交替的十字路口,亟需提振改革新动力,并入数字化创新带来的金融发展快车道。

一、银行业站在数字化革命门口

十年来,国际金融格局最显著变化就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崛起。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由2007年的7.2万亿美元增至2017年底38.6万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四大国有银行均位列全球资产排名前五名。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12.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保持前茅,稳定的经济增长推动中产阶级快速崛起,根据安永和星展银行预计,2030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将占总人口70%,中产阶级将释放更广泛、强劲的消费能力,孕育更大的金融服务市场,赋予中国银行业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巨大成绩与乐观前景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却日趋紧迫,我国商业银行“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制造业温和复苏,加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相对谨慎的财政政策,令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凸显。美联储加息预期和缩表进程,置于中美“贸易战”背景中,扰动进出口、汇率、就业等因素,并进一步影响金融外部环境。同时,中央金融会议将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三大任务之一,推动金融去杠杆、去通道的监管要求,坚定当前金融“脱虚向实”进程。而净息差收窄、盈利增幅放缓,直接导致银行储蓄分流和负债成本增加,金融业脱媒现象加剧,大中型银行利润个位数增长成为“新常态”,银行业面临紧迫的转型压力。

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对金融服务模式带来重大影响,数字化竞争者来势汹汹,银行业站在数字化时代的门口。近年来,面对金融竞争格局的巨变、金融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交互模式的转变,利用数字化渠道获取金融服务成为主流。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科技公司运用数据科技,研发崭新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对传统金融市场实施“降维打击”,从单纯汇款、支付等业务拓展到融资、投资等传统金融行业“腹地”。麦肯锡公司预测,2025年,银行五大零售业务中10%-40%的收入将面临威胁,20%-60%的利润将会消失,这种威胁直接来自数字化竞争者,为应对这些“门口野蛮人”的压力和挑战,银行业亟需将数字科技嵌入到日常金融服务,开启数字化革命的大门。

二、ABCD成为赋能新金融的核心引擎

金融作为信息服务属性产业,其发展历程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一些大型金融公司本身就是大型科技公司,数字化对银行业天然具有亲和力。安永在《2018年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指出,全球85%的银行将实施数字化转型作为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62%的银行在2020年将自身数字化水平提升至成熟阶段。而不同于此前商业银行在电子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中,自上而下的以金融场景应用信息技术的驱动模式,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计算(C)、大数据(D)为代表的前沿数据科技(简称ABCD技术),在数字化转型中,自下而上地与金融深度融合,通过金融科技对银行传统网点、渠道、产品、流程等产生基础性、制度性、颠覆性冲击,成为支撑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全面改变商业银行的面貌。

1.人工智能(AI)驱动银行进入智能时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日趋完善,其在图像识别、语音语义、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开启“机器解放人”趋势,使更广阔的金融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成为可能。通过AI+金融的深度融合,衍生智能投顾、长尾营销、量化交易、智能客服、身份识别、征信反欺诈、风险定价等众多应用,去人工、去介质的智能化银行服务,为风控、运维、决策、零售、网点等经营模式注入全新智能。

2.区块链(Blockchain)定义未来金融新模式

区块链技术作为继互联网后最具颠覆性的基础技术标准,通过分布式网络中数字化手段识别和跟踪交易的数据结构类型,实现交易信息在分布式网络中共享与互信。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分布式账本的三大核心特征,将为金融机构系统性地解决全业务链条上的痛点和顽疾,更在未来全面革新交易结算、数字身份管理、资产托管、支付和资金清算领域的金融服务模式,创生全新的金融场景。

3.云计算(Cloudcomputing)搭建共享金融资源池

云计算能够通过网络以无人干预的方式,便捷、随需地从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获取计算资源(网络、服务器、存储、服务等)。融合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技术,云计算作为网络资源平台,成为克服金融计算资源供需矛盾和压降运行风险的利刃。目前,国内金融云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实力的银行都纷纷搭建自己的私有云平台,而政策鼓励金融业务上云,使金融云未来前景更加可期。

4.大数据(Big Data)成为加速金融创新的燃料

BANK3.0时代的移动互联十年带动线上线下数据急速膨胀。预计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达44ZB,我国数据量占8060EB,约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8%。金融行业作为全球大数据积累最多的行业之一,随着大数据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金融机构精准化、智能化服务腾飞注入了不竭燃料。如搭载大数据分析算法后的精准营销,较传统金融营销模式,客户响应率提升5倍以上。未来,数据驱动型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创新的关键形式和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5G技术落地应用,物联网也将成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与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四大创新科技的金融科技,将从需求端到供给端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带来新动能。在渠道端,形成基于客户行为分析的个性化客户体现;在产品的流程和决策端,基于客户画像,实现交互式产品营销和业务交易;在系统和数据端,构建以云平台、分布式架构为理念的高弹性、可扩展的企业级信息技术体系。由此新技术将奠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更为助推传统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向以客户为中心数字思维转型,扩展新的金融发展空间,加速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

三、次世代消费者定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方向

过去商业银行提供什么金融产品,客户只能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如今,商业银行其发展和经营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服务客户群的重要变化,将决定未来金融的主要服务模式。未来几年,伴随着数字技术成长的80后、90后,乃至00后将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更成为消费市场的生力军,因袭着数字思维,他们将定义全新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像过去凭感觉、凭经验来设计、研发、营销银行服务,次世代消费者将不会为此“埋单”。

由此,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发展,以客户为中心,已逐渐校准新金融服务的雏形。利用数字技术将现实中的业务问题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模拟和重现,从而将现实转变成数字和数据,完成数据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共享和流转,是真正实现金融流程和数字化技术融合的方向。对商业银行来说,这种数字化转型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的出路。商业银行也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实现产融新生态、金融供给新精度、金融业态新模式、风险监控新方法,以点带面促进金融业要素和资源进一步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和协作化发展。

1.产融结合新生态: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根基,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Bank 4.0时代,银行将完成全面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脱离物理网点的束缚,与各类国民经济行业深入融合:以“产业数据+金融”为切入点,衍生数据网贷、供应链融资、ERP贷款等服务;以“产业场景+金融”为切入点,衍生金融SDK、云缴费、银企直连等服务;以“产业平台+金融”为切入点,衍生电商平台、金融社交平台、住房租赁平台等服务,让产业金融“无处不在”。

2.金融供给新形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技术加速产品创新,切实提升了金融供给能力,衍生金融新触角,并以数据驱动实现客户精耕细作,确立重服务、轻资产的新金融增长模式。技术创新在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更提高了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资源的细粒度和精准化配置,尤其是助力中小微企业降杠杆、调结构、转动能,切实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实现金融供给侧改革。

3.金融业态新模式: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金融进化能力,数据为金融业务“新物种”奠定了基础,为金融业态丰富创造了条件,如应用区块链的电子货币、基于量化投资的智能投顾、创新股权众筹的在线融资、建设无人网点的智能银行、聚焦长尾客户的精准营销、融合AR、VR的金融介质等,银行渠道、服务和产品接入金融科技的引擎,使银行金融能随数字化转型随需而至。

4.风险防控新方法:传统银行风险防控系统多元、功能单一,多个碎片化风控系统令数据难于统一、汇总,业务处理中需大量人力接入,成本高且效率低。同时,由于外部数据缺失、模型陈旧、时效性差,更无法适应现代金融服务需求。数字化转型构建了基于金融科技的实时风控平台,实现内外数据整合和多维度关联关系分析,应用新的智能化模型来实现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欺诈风险的一体化智能。

四、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投石问路

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直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重视信息科技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以“金融科技+”战略为先导,主动出击、谋篇布局,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推动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频频落子实践,再造前中后台的智能化金融体验,打造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圈。

1.以客户为中心,变革前端数字化流程

应用人工智能响应零售客户的新金融需求,农行新版智能掌银建立“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模型,并以语音唤起金融服务、刷脸登录和转账、智能投顾等领先业内的创新功能,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安全便捷高效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农行掌银客户2.23亿户,产品覆盖率已达92%,今年上半年“掌银”交易金额达到22.62万亿元,位居同业第一。

以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核心,搭建“互联网+三农”的三农金融服务平台“惠农e通”提供“惠农e贷”“惠农e付”和“惠农e商”三大产品,突破广大农村县域经济的地理阻隔,切中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服务痛点,实现了网络融资、支付结算和农村电商的一揽子农村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平台上线一年惠及三农商户214万户,累计交易金额达4759亿元。

通过对遍布全国的庞大传统网点实施科技赋能和数字化改造,加速网点标准化管理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率先在同业推出刷脸取款、超级柜台等应用,践行“金融科技解放人”的转型理念。特别是超级柜台使网点客户能借助智能机具自主办理绝大部分业务,大大提高网点业务效率,打造客户无界金融服务体验,加速向智能化、轻型化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型。

2.以效率为优先,加速中后台数字化改造

通过对中后台运营流程改造,简化业务操作流程,搭建农行集中运营系统,改变现有人工为主的后台业务处理模式;引入业界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凭证影像自动识别,客户影像匹配,实现业务自动化处理;应用人工智能实现集中作业智能调度,根据运营资源服务能力计算最优方案,对运营资源进行灵活分配处理,充分发挥运营资源效用,提升后台协同运营能力,提高整体服务效率。

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农行运营风控数据集市,打造一体化运营风险监管平台,为行内各层级决策、考核、管理、风控提供管理依据;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开展与百度、阿里、京东等外部企业合作,引入外部数据,应用客户网络行为、消费行为、搜索行为等数据为信用风险防控注入新智能;提升模型构建与风险识别能力,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识别工具,建立完备有效的案件预警模型库,充分发挥模型集群效应,实现科技案防硬约束,构建了“科技案防”的四支利箭,并为全行50万员工技术支撑“三线一网格”体系,有效破解案件防控的治本难题。

3.以智能为基础,建设金融科技数字化支撑

通过新一代基础架构云平台的建设,将计算、存储、网络等异构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农行IT基础架构随需而变、灵活调度、动态扩展、快速交付、负载均衡和集约使用的目标。同时,紧扣业界动态,搭建开放平台分布式核心系统架构,推进主机交易下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应用系统“上云”工程。

作为农行建设智能银行的底层智能支撑,与百度合作投产金融大脑,在同业首次建设了企业级AI金融平台解决方案。其构建感知和思维两大引擎,实现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感知技术输出和智能学习、智能决策等金融模型供给,将为客户带来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实现农行数字化时代的换道超越。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基础资料,基于“国产PcServer+国产Gbase数据库+开源Hadoop”框架,农行搭建了中国银行业最大的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平台,并成为国内首家在金融PB级大数据建设中实现技术自主可控的银行。通过自主构建数据模型、数据集市、配套工具、分析挖掘、数据服务、数据治理等一揽子平台和工具,为数据驱动金融创新提供了统一的解决方案。

未来,农业银行将紧扣“金融科技+”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产品创新、流程再造、管理变革、模式转变等,助力农行经营发展改革和转型升级。在2020年之前,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积极赶超”策略,打造统一开放的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六项基础能力,逐步深化八大领域应用,实现金融科技与业务场景的快速融合,切实推动农业银行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