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通行”释放城市活力 福州移动支付应用调查
2019/3/14 9:13:47

在福建福州智慧城市建设中,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当前福州市移动支付推广情况及其成效,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开展走访调研,对343位居民和100户商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多项应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助力商业激发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福州市商业领域移动支付覆盖率已从2017年初的60%提高到93%,市区进行移动支付方式改造的农贸市场已达20多家,27家3A级以上景区支持移动支付。

助力交通“码上出行”。在公共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市区3600多辆公交车全部换装二维码支付终端,5家出租车企业的2600多辆出租车全部完成移动支付改造工作,地铁1号线21个站点600多闸机可用“e福州”“码上行”进行扫码支付,高速公路138条出口车道已实现通行费移动支付全覆盖。

助力医疗便民惠民。福州市推进“互联网+医保”,在四城区102家定点药店试点上线“医保扫码付”,买药无需携带社保卡,只需通过医保业务二维码即可扫码支付。设立一站式医疗便民服务平台“榕医通”,将13家市属医院纳入全市医疗便民门户及移动支付平台,实现移动支付、预交金跨院通用等10多项便民功能。

助力政务提升服务。福州市制订《福州市公共服务电子支付二维码规范(试行)》规范,深化移动支付在全市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居民缴费办事“一码通行”。目前,福州市行政服务大厅、市民大厅、不动产登记和交易大厅等均已支持移动支付,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公共服务办理。

便民利民获赞经营效率提升

移动支付成为主流。调查显示,88%受访居民已经把移动支付作为日常外出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从使用频率来看,大多数居民外出消费时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较高,有84.5%的受访居民表示经常或比较经常使用移动支付,而很少或没有使用的仅占7.3%。分年龄来看,18-39岁人群是移动支付的主要使用群体,经常或比较经常使用的占比达到97.2%。

居民消费习惯发生新变化。移动支付的普及逐渐改变居民的生活和消费习惯。95%的受访居民表示,在使用移动支付后,外出携带和使用现金减少。对于单次移动支付金额,47.4%受访居民愿意接受数百元的支付额度,25.8%愿意接受数千元的较大额支付,10.9%愿意接受数万元的大额支付,选择几十元小额支付和零钱支付仅有15.9%。

居民生活更有获得感。93.9%的受访居民表示移动支付普及后生活更方便快捷,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也为生活带来更多实惠。94.5%的受访居民认为生活周边移动支付普及度较高,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对于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95.3%的受访居民选择了“支付更方便快捷”,67.3%选择了“可以少带现金”,59.1%选择了“越来越多场景支持”,40.3%选择了“优惠促销活动多样”。

商家经营效率提升。在问及对经营效率的影响,26%的商家选择了“提高很多”,45%选择了“有所提升”,选择“变化不大”或“有利有弊”的分别占比24%和5%。在问及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81%的商家表示“能减少找零和假钞”,66%的商家表示“能提高收银、记账效率”,40%的商家表示“能借力营销引来客流”。

移动支付须防范风险隐患

个别领域存在短板。在医疗方面,目前福州市医保与移动支付之间的对接通道没有完全打通,推出的医保二维码仅支持市区试点药店,还没有覆盖到各大医院。在政务服务和公共交通方面,部分政务民生服务和部分县区的公共交通还没有完全对接支付宝、微信等较为普及的移动支付方式,与居民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风险隐患有待消除。安全性和隐私性是居民最关注的两个问题,分别占比82.5%和61.2%。为方便用户,多数移动支付平台都推出小额免密、短信验证支付等快捷功能,存在资金损失的隐患。此外,各个支付平台掌握大量用户个人信息,但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和机制还不健全,若用户相关权益受到侵害,往往面临维权无门的困境。

打通樊篱障碍推进资源共享

拓宽应用领域,扩大受惠群体。加强对县城和乡镇的移动支付推广工作,打造移动支付示范县城、乡镇,进一步加强移动支付在县域的应用推广。拓宽推广人群,重点针对渗透率较低的老年群体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有意愿的老年人也感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打通部门间推广障碍,继续扩大和深化移动支付在商业创新、交通出行、智慧社区、政务服务、信用建设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推进“互联网+城市服务”的深入发展,为居民打造便利宜居的智慧城市生活体验,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

探索建立移动支付数据开发应用体系。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强化移动支付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推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和智慧生成发展,催生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功能,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