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电子客票试点范围扩大,交通支付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慕楚移动支付网2019/7/29 9:00:44

本周,有多个城市开始试点铁路电子客票。据移动支付网了解,自7月27日起,陆续增加上海至南京、成都至重庆、广州至珠海(湛江西)、昆明至大理至丽江等4条高铁城际铁路开展电子客票应用试点。

电子客票更大规模的试行,意味着不久的将来,电子客票将有望全国普及,这给交通支付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各个参与方也面临新的挑战。

电子客票是怎样的?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2018年11月22日,铁路部门在海南环岛高铁开始电子客票应用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共发售电子客票约2087万张。而今,算是把试点规模扩大。除了海南环岛高铁,还有这两天开通的4条高铁城际铁路。

为什么在内陆地区,仅仅开通这4条线呢?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国铁路路网结构复杂,高铁、普速线路交叉,存在高速与高速跨线、高速与普速共站等多种业务场景,选择上海至南京、成都至重庆、广州至珠海(湛江西)、昆明至大理至丽江等4条高铁城际铁路扩大试点,是因为这些线路列车开行密度高、跨线运行多、客流相对集中,既包含发达地区、旅游热点城市,又涵盖西部地区,兼顾了各种运输业务场景和旅客不同服务需求。

此外,今年电子客票的发展也有大政策的支持。

今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其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提供旅客联程、往返等票务服务,加快实施旅客联程运输电子客票。”

那么实际使用过程中,电子客票是怎样的呢?

购票:通过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下同)购票的旅客,可自行打印或下载购票信息单;通过车站窗口、自动售票机购票的旅客,铁路部门提供购票信息单,并请旅客当场核对信息;旅客如需接收列车运行变更信息,可在购票时登记手机号码。购票信息单仅作为旅客购票的信息提示,不作为乘车凭证。

使用:在进出站环节,旅客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可自动识读证件时,可凭购票时使用的乘车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通过自助闸机完成实名制验证、进出站检票手续;旅客持户口本等不可自动识读证件时,可凭购票时使用的乘车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通过人工通道完成实名制验证、进出站检票手续。

车上验票:遇列车工作人员查验车票时,旅客应出示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

改签、退票: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购票的旅客,可通过12306网站或车站指定窗口办理改签、退票手续;使用现金方式支付或已打印报销凭证的旅客,须到车站指定窗口办理。

报销凭证:可于开车前或乘车日期之日起30日内,凭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到车站售票窗口(含自动售取票机、代售点窗口)打印;超过30日的,可联系铁路12306客服中心办理。

值得一提的是,广珠城际较为特殊,可持证件或12306购买车票时获得的乘车二维码进站候车和乘车。

所以总的来说,电子客票要么用实体证件,要么用官方APP的二维码。

电子客票时代,它将影响什么?

实体证件的电子客票,实现了证票合一,而通过承载于APP上的电子客票,则让人有更多的互联网畅想,那么电子客票对交通领域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网络身份认证技术可能获得较大发展。电子客票的互联网化,就要求相应的APP能够完成实名认证。目前12306使用的是人脸验证系统,在互联网上,身份认证的方式可以多样。目前公安一所的CTID和公安三所的eID正在全国进行场景推广,电子客票的实名认证需求,或给两种技术带来一些机会,毕竟交通拥有如此巨大的人流量。

此前,岭南通就与公安三所合作,推出岭南通eID复合卡,结合线下人脸识别,完成“人证合一”的乘车。交通与网联身份认证技术的结合,存在较大的可畅想空间。

城内与城际交通无缝换乘将成为可能。随着移动支付在交通领域的不断“入侵”,城市内公共交通支付逐渐从非实名制,向账户制,强实名制发展。近日,北京、福州、济南、深圳等地的地铁都在试行刷脸支付,强实名制进行乘车,未来如果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在强实名制下,进行无缝对接,这也将极大提升乘车体验。

“开放交通”或成为新概念。熟悉银行变革或许知道一个词,叫“开放银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银行选择将服务进行打包,并开放给其他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场景。而在城市内公共交通和城际公共交通的互联网化之后,电子客票仅仅是一个方面,基于合规的数据保护下,交通运营方如果能够将自身的服务打包,一视同仁的开放给互联网企业、创新企业。交通服务与其他的服务有机结合,这将极大的便利人们的出行体验。

电子客票,不只是票务系统从纸质到虚拟的改革,更是由互联网化的变革,许多前所未有的应用空间值得想象。

交通支付微信社群,有兴趣的朋友请添加群主:18002540911 备注:公司+姓名+职务+交通入群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