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数字货币仍有待接受度检验
2019/12/27 9:46:15

一种并非源于需求而是由技术推演产生的产品,市场会买单吗?当下轰轰烈烈热议中的法定数字货币,即将面临这样的现实考验。

11月28日,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出席“第八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时表示,目前央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下一步将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在原浙商银行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看来,数字货币以新的技术提供了新的货币形态,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可能,但技术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必然的市场接受度,数字货币在结算、清算上是不是比记账货币更优越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刘晓春。图/受访者提供

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刘晓春表示“数字货币并不是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虽然中本聪最初的目的是想为网上交易提供一种像现金一样的支付手段,但比特币从产生之初就偏离了这个初心。这之后所有关于数字货币的设想,都是从技术本身推演的。这与支付宝截然不同。”

中国央行计划推出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并未局限于区块链技术,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刘晓春认为,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好的技术示范效应。

对于当前部分业界人士提出的数字货币可以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论断,刘晓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只是人民币的一种形态,与现有的其他人民币形态一样。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问题,与人民币的表现形态是两个概念。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在国际上被接受,主要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与是否使用数字形态的货币没什么关系。

数字货币的进化意义

《财经》:根据您的理解,货币的进化是怎样的?中国央行研究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必要性是什么?

刘晓春:货币的发展,大致包含以下脉络,首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这里所讲的金融技术是金融本身的技术,可以理解为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比如,借贷、资产证券化等;再次,科技的发展。没有金银的提炼技术,也就没有金银币;没有纸和印刷的发明,应该也不会有纸币。

货币的进化,关键是新的货币形态,更方便交易、支付结算,同时可以降低货币流通本身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现在的纸币现金,虽然比金属货币方便,成本也低,但依然有许多不方便之处,同时还有巨大的社会成本,包括央行的管理和发行成本、商业银行及商业机构的运营和操作成本。

如果有更好的技术产生新的货币形态,哪怕效率持平,成本上能大幅降低,对社会也是巨大的贡献。数字货币,则提供了这方面的可能性。

《财经》:除了货币形态进化之外,还有哪些要素加速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节奏?

刘晓春:自从比特币出现以来,一方面,人们看到了这个技术在货币发行方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这项技术在突破现有管制,为洗钱、非法转移资产提供载体的现实。无论是为了技术向善,还是为了防范技术为恶,各国监管部门都加快了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说,我国央行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财经》:您认为未来有可能首先在哪些场景试点?

刘晓春:从目前我国央行所公布的方案来看,我们不仅在速度上走在了前列,在技术应用上也是最开放的。大多数机构,包括监管机构和商业机构,研究数字货币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我国央行突破了这样的思维局限。如果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那么,数字货币的使用就只能局限于区块链上,所谓的场景,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央行设计的数字货币,可以线上使用,也可以线下使用,连网络都可以不需要,使用场景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因为局限性小,怎样的场景更合适,很难简单推论。可以肯定的是,这不完全取决于技术,与人们的习惯、文化、利益、隐私意识等有关。

《财经》:央行数字货币对于整个金融业意味着什么?

刘晓春:关于数字货币的未来,人们从技术角度推论比较多,很少从应用角度考虑。纸币的出现,并不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最初的纸币相当于庄票或银行本票,是货币的凭证或代表,在流通中逐步被普遍接受,才定型为纸币。当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同时在银行结算、清算的基础上,又有了记账货币,或信用货币,这时,所有的货币形态,都只是信用货币的具体表现形态。

我国央行发行的人民币就是这样的信用货币,银行账户上的货币数字即记账货币、纸币、硬币,都是人民币的表现形态,互相可以任意转换,没有任何差别。今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是人民币的一种表现形态,与现行的记账货币、纸币、硬币没有什么差别。

现代的金融工具,大多是在记账货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得益于记账货币在银行间结算、清算上突破了物理货币的局限性。数字货币在结算、清算上是不是比记账货币更优越还有待实践的检验。特别是,脱离银行账户体系的支付结算,除了点对点以外,和现金一样,很难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

《财经》:中国央行如果尽早推出数字货币,对全球的货币形态演变有怎样的意义?

刘晓春:如果中国央行首先推出数字货币,无疑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第一是技术示范,中国央行数字货币不局限于区块链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可能;第二是发行框架示范,中国央行采用双层架构,这关系到数字货币的发行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第三是社会的接受程度示范,这决定了数字货币是否具备全面替代现有货币形态的能力,或者只是一个补充,也可能是不被接受;第四是社会成本示范,数字货币的运行成本是否真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低于纸币;第五是延展示范,即通过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探索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其他方面的应用。极端地讲,一种技术初始的应用方向可能会失败,但往往会歪打正着地成功应用于其他领域。

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国际化

《财经》:数字货币的流通会带来货币结构怎样的变化?

刘晓春:数字货币如果真的在流通中很受欢迎,那么货币流通脱媒现象会更严重,会影响到银行存款在货币发行量中的占比。也就是说,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以前央行管理的流通中现金大量减少了,但因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中多了一项数字货币。不过,因为可追溯,虽然不在银行体系中,却可能在央行的掌控中。

《财经》:有一种声音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如果在全球先行推出,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对此,您怎么看?

刘晓春:央行数字货币只是人民币的一种形态,与现有的其他人民币形态一样。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的问题,与人民币的表现形态是两个概念。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是三个方面,首先是国际贸易中的计价与结算,其次是能否成为储备货币,再次是金融交易。目前,前两个方面进展较好,但由于金融交易中人民币产品不多,交易也不活跃,制约了前两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贸易计价和结算、储备、金融交易,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在国际上被接受,被广泛而活跃地用于上述三个方面,主要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这些,与是否使用数字形态的货币没什么关系。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之所以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就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好,联合国也好,没有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财经》:如果数字人民币要在国际间流通,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刘晓春: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一套类似于现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同时,所有办理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包括各国央行和商业银行都要具备发行和回笼数字人民币的能力,还要给所有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机构和个人准备数字钱包。这点比现在的体系要麻烦。二是线下数字货币的进出境问题。各国对现钞的进出境都有额度规定,海关会检查。数字钱包进出境如何检查?跨境支付如何管理?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

技术升级并不决定接受度

《财经》:人们会愿意使用数字货币进行支付吗?

刘晓春:就支付而言,依然有一个社会接受度的问题。对公支付,一般都是有协议或合同条件下的支付,从支付那一刻的速度上说,现在银行提供的电子支付完全能满足需求。更关键的是,企业为什么要放弃存款利息把人民币从银行账户划到数字钱包里?多一个账户,或多一个钱包,也增加管理成本。对个人来说,也是同样道理。实际上,对于社会,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得到的货币,关心的是货币能不能使用,能不能买到东西,至于这货币是什么材质、用什么技术,是无所谓的。

例如,你手里有一张百元大钞,你会关心是真钞还是假钞,如果是真钞,你当然就不会担心这张钞票能不能使用。但是,你会关注这张纸币是用什么纸张吗?会关心它是用什么印刷技术印刷的吗?会关心它用了什么防伪技术吗?所以,对支付领域来说,到底有多大影响,现在还很难说。

《财经》:当前移动支付备受国人欢迎,且被支付宝、微信两大巨头垄断,这种垄断背后反映什么实质性问题?

刘晓春:金融创新,都是应需求,需求有现实的需求和隐性的需求。支付宝是电商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是技术问题,当时银行的技术都能支持这个需求,只是囿于制度、相互竞争,不敢大胆突破。如果当时各家银行愿意互相打开接口,就可以解决网络跨行支付问题。如果当时银联已经上线,也能解决网络跨行结算问题。当然,支付宝还是有创新,就是把信用证结算的原理应用到支付结算中,以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微信则是发掘出了网络社交中的隐性需求,再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支付宝和微信之所以能够形成垄断,一方面是它们自身的竞争力很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支付习惯。支付需要通用性。只有在同一个通道上,才能完成相互的支付。当初银行就是因为互相接口没有打通,不能进行网络即时跨行支付,满足不了网络交易的需求。同样道理,众多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互相不通,当然就不方便支付。支付宝的成功,并不是因为网络支付这个形式,而是打通了各家银行间的通道。不明白这个,以为只要像支付宝一样搞个系统就能成功,就是照猫画虎。

另一方面,支付的目的是交易,或者说消费,不是享受支付行为本身,只要对交易没太大影响就行。在这个前提下,人们往往会从众,往往会先入为主,不会费那么大心思去比较与选择。

再一方面,就像账户太多、钱包太多一样,支付账户太多,管理也麻烦,最后,必然是集中到一两个钱包或账户。所以,第三方支付垄断,也是自然的结果。

《财经》:央行数字货币对现有的移动支付格局会构成怎样的影响和变化?

刘晓春:央行数字货币会对现有支付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要看央行数字货币在现实中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在哪些领域或场景更适合使用。

坦白来讲,数字货币并不是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这与支付宝截然不同。虽然中本聪最初的目的是想为网上交易提供一种像现金一样的支付手段,但比特币从产生之初就偏离了这个初心。之后所有关于数字货币的设想,都是从技术本身推演的。当然,也有从需求出发的,但这些需求却是监管禁止的,比如洗钱、跨境转移资产(所谓跨境支付的真实所指)、直接发行货币(也就是不用努力赚钱,自己直接印钱)等。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只是人民币的一种形态,受不受欢迎,这往往不取决于技术的好坏或者先进与否,与人们的习惯、理念有关。第三方支付在中国和亚洲非常受欢迎,同样是亚洲,发达的日本人,就是喜欢落后的现金支付。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