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费率”卷收款码,天津银行“小码带动大生态”真的可行吗?
十字财经移动支付网2025/7/23 9:01:38

文|李意安

这两天,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标题:《天津银行“收款码”席卷全国》。

说实话,如此气吞山河的措辞,在支付行业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于是我光速点仔细拜读。不读不要紧,好家伙,这一波操作真是给我CPU都干烧了,吐槽欲望瞬间拉满。

精要提炼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主旨:

从2021年仅有13万个体工商户入驻,到2025年5月天津银行的收款码已覆盖全国155万小微商家,日均交易已经突破1100万笔。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中,“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之所以能够快速“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大巨头中逆袭”,原因有四:1.不收手续费;2服务好,不用上银行,客户经理pad十分钟搞定;3,产品好,4.商户收钱能直接进个人结算户。

天津银行之所以这么干,是为了“小码带动大生态”,“形成‘支付让利 + 信贷赋能’的组合拳”。

说实话,这些内容看得我确实是有点不适。本来以为是行业涌现了什么新的玩法,结果却欣赏了一场离奇的自嗨。

首先,“逆袭”一词就让人感觉非常荒诞。

严格来说,天津银行和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压根就不是竞品关系。

如果用户扣款账户是别家银行,那清算路径是“商户-服务商-银联/网联-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网联-发卡行”;如果扣款账户是微信支付余额、支付宝余额或余额宝,那清算路径是“商户-服务商-银联/网联-支付宝/微信支付”。而无论是哪一种,天津银行扮演的都是服务商的角色,和微信支付、支付宝是上下游的关系。

如果一定要论竞争,只有两种场景:一是天津银行用收款码收取的扣款账户为天津银行自己发的卡,以天津银行在收单市场和发卡市场的份额占比,可以想见,这类交易占比并不会太高。二是天津银行的KA商户,微信支付、支付宝感兴趣的直客,通常是规模以上的头部商户,业内也称KA商户(Key Account Merchant,即 “重点客户商户” 或 “关键账户商户”)。这类商户,以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的生态能力,如果真要精准狙击天津银行,那就是降维打击。你天津银行贴得起通道费,这两家巨头哪个贴不起?他们不但能补贴,还能提供更立体的服务。只要他们想,就可以让你一击即溃。

平心而论,天津银行收款码4年时间服务体量达到155万小微商户,确实算得上狂飙突进,同样是5月市监总局新出炉的数据,全国小微商户1.27亿,参考这一数据,天津银行的市场份额大约能够达到1.2%的占比,在长期垄断的支付市场格局中,一家城商行有此表现,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但要论及“逆袭”,却也实在是言过其实了。

而天津银行0费率卷“收款码”的这个商业模式,个人浅见,肉眼可见至少存在三大问题:

1.让利不可持续,信贷反哺能力存疑

如果天津银行的“零费率”不是虚假宣传,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将是一个侵蚀利润根基的昏聩之举。

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给到服务商的通道价格是借贷合一(不分储蓄卡和信用卡)0.2%,银联给到银行的标准价格是借记卡0.18%,信用卡0.43%。0费率的价格洼地最快吸引到的不会是优质的头部商户,而是对价格更敏感的次级商户甚至是套现商户。道理很简单,真正的优质商户,会更在意服务商的综合服务能力,比如会员经营、商圈引流、库存管理、财务对账等等,他们需要的是一整套SaaS系统。为了获得这些经营能力,他们是愿意承担合理的费率的。

而真正对0费率趋之若鹜的,一种是经营能力较弱的小微或者小小微,另一种就是套现商户。对这两类商户而言,有多少能转化成价值商户,真的值得商榷。而如果不能转化为价值商户,那0费率就等于纯羊毛。

即便是不算营销、地推这些额外市场成本,仅仅通道成本一块就已经是个无底洞。我不知道天津银行现在的日均交易额多少,但是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如果继续贯彻落实这一模式,轻松损失上亿不在话下。

2.支付数据价值存在高估嫌疑,反欺诈机制薄弱

在“支付让利 + 信贷赋能”的这套理想模式中,天津银行似乎是希望通过收款码沉淀的交易数据发放信贷,也就是其宣传物料中强调的“小码带动大生态”的商业逻辑。

但事实上,小微商户不良率远远高于普通企业贷款。天津银行收款码仅仅只是聚合了基础支付渠道,所掌握的也仅仅只是前端的流水,信贷审批如果仅仅依赖交易流水,而无法获取平台级用户画像,就很难建立起准确的风控模型。

贷款主体可以反复刷单虚增流水以获取贷款额度,也在还款环节还可以找职业背贷人从而实现逃废债。类似的黑灰产早有前车之鉴。

如前所述,使用了天津银行收款码的商户中,有多少小微需要信贷服务?转化而来的小微商户风险几何?其实这些数据都很难精确预测。

我不知道天津银行有没有意识到一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今时今日的巨头地位不仅仅是依靠便宜的费率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生态加持。

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在B端和C端同时拥有强大的用户粘性——B端在数百个细分场景中形成了成熟的服务方案,C端则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强大的用户粘性带来了完整、周密、立体的动态数据,数据能力和技术能力支撑起了巨头们AI风控+区块链溯源的动态风控能力,这才是巨头们的核心优势。

而天津银行并不拥有这些底层能力,天津银行自身的风控能力能否支撑他们清晰地筛选出套现商户,我都感到怀疑。这就牵出了第三个问题。

3.监管环境趋严,合规成本高企

收款码支持“非法人结算”,即非营业执有人亦可申请,导致交易主体与实际经营者分离。信用卡套现风险比比皆是,作为支付服务商的天津银行,是否有能力去追踪资金的真实去向其实是存疑的。

近年来,套现、洗钱等黑灰产的监管全面收紧,央行强化收单机构“一户一码”监管,天津银行需承担商户实名制核查责任,将面临大量的合规成本,一旦合规落实不到位,或将带来天价罚单亦未可知。

吐槽结束,最后说两句题外话。

基于上述分析,我原本很难理解,天津银行为何会有此一出,直到我翻看了天津银行2024年的年报。

作为一家以天津为经营腹地的城商行,拥有直辖市的区位加持,也完成了港交所上市,天津银行本身的资源禀赋应该是全国领先的。但事实上,但从资产质量和业绩表现来看,天津银行正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经营处境。

迄今为止,天津银行资产规模尚未破万亿。2024年,营收角度来看,17 家A股上市城商行平均增速 6.37%,16 家港股上市城商行平均增速约 3.5%,而天津银行的营收增速则为1.5%;从净利润的角度来看,A股上市城商行平均增速 7.27%,港股上市城商行平均增速5.1%,天津银行则同比增长1.6%。

营收、净利增速均低于行业平均表现的同时,资产质量同样不尽人意。

尽管天津银行的不良率稳定,但关注类贷款余额增长 23.2%,且逾期 1 年以上贷款增幅超 70%,潜在风险不容小觑。此外,2024 年末的拨备覆盖率为 169.2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 9.53%,均逼近监管红线,风险抵补能力亟待提升。

这似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天津银行这种非理性的创新冲动,创新冲动的背后是增量承压下的破局冲动,但是欲速不达。

烧钱换市场的打法显然更适合早期的圈地运动,一旦市场格局形成,能够置换到的商业利益极为有限。如果没有更高维的竞争优势,补贴就是纯羊毛。希望银行的领导们还是多花些心思了解一下真实的市场,毕竟利润来之不易。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