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牌照之后,日本稳定币能走多远?
移动支付网 韦晓寅2025/9/8 18:06:07

过去的2025年8月,日本的稳定币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局面。

首先,8月18日,日本金融厅首次批准了基于日元的稳定币产品—JPYC。这不仅意味着日本正式踏入稳定币监管与应用的实验阶段,也标志着日本正在追随美国“先行稳定币、再谈数字货币”的路径。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立刻给出强烈反应:多家参投JPYC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其中IT开发公司Asteria更是在短短7个交易日内从600日元飙升至2500日元,涨幅超过四倍。

紧接着,8月25日至26日,日本最大的Web3.0论坛召开。会上,不仅有CZ(赵长鹏)等全球区块链领军人物到场,日本首相石破更是打破原定线上致辞的安排,亲自出席,显示出政府层面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视。更具突破意义的是,执政党提出将加密货币交易纳入与证券同等的监管框架,并计划将交易所得的最高税率从55%下调至20%,为行业发展释放了新的政策空间。

可以看到,日本社会对稳定币、区块链以及Web3.0的态度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稳定币正成为日本数字金融改革的“先行试验田”。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政策、现状和限制,初步探讨日本稳定币的可能发展路径。

一、日本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历程

自2008年中本聪发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以来,日本一直是全球加密货币交易的活跃市场。到2014年前后,全球约一半的加密货币交易以日元计价。但交易的繁荣背后,同样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014年2月,彼时占据全球比特币交易量约七成的日本交易平台“门头沟(Mt.Gox)”突然停止运营。不久后,该平台宣布因黑客攻击被盗约85万枚比特币,其中包括平台自有的10万枚以及用户持有的75万枚,总额约470亿日元。

2018年1月,另一家日本交易所Coincheck再次爆出重大安全事故——约580亿日元的加密货币遭黑客窃取。短短数年间,日本两度刷新了全球加密货币被盗的纪录。

接连发生的事件,成为监管当局出手的催化剂。自2016年起,日本不断修订《支付服务法》(PSA),为加密货币交易所与支付工具搭建法律框架。尤其在2022年6月的第三次修法中,稳定币首次被纳入监管:规定其发行主体只能是银行、信托公司或资金转移业者,且必须维持1:1的法币储备,同时全面禁止算法稳定币流通。

这一系列修订,使日本成为全球最早建立清晰稳定币监管体系的国家之一。

二、稳定币和CBDC的先期探索

在2025年8月JPYC获批之前,日本政府和企业早已在探索通向未来货币的路径。

2019年,Facebook 的 Libra(后改名 Diem)引发全球监管震动。日本金融厅迅速成立工作组,是全球最早反应的监管机构之一。他们的担心很直接:跨境稳定币若在社交平台上大规模流通,货币主权可能遭受冲击。由此,日本加快了稳定币监管讨论,并逐步将其纳入《支付服务法》的修订。

到2023年,日本央行推动了CBDC开发与模拟测试,并建立了覆盖银行、电信、科技、零售等64家企业的“CBDC论坛”。

与官方的谨慎态度不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行动更为激进。2016年,SBI金融集团与美国Ripple成立SBI Ripple Asia,企图借助XRP跨境支付改写东亚清算格局。如今,SBI已是全球最大的XRP持有人之一(约10%)。但受制于日本对加密资产抵押监管的不确定,他们不得不将稳定币和支付应用的试验场放在东南亚。

2025年2月,瑞穗银行旗下的Orico宣布与Aikita及新加坡SLASH VISION合作,计划发行日本首张以USDC为担保的信用卡。

由此可见,在监管迟迟未落地前,民间资本早已迫不及待地冲锋在前。

三、首张稳定币牌照公司-JPYC

8月25日的东京WebX论坛上,自民党税制调查会副会长片山皋月直言:她刚从华盛顿回来,美国监管官员劝日本不要走CBDC路线,而应与美国同步,优先发展以法币为锚的稳定币。她同时透露,虚拟资产交易课税将参照证券税制,从最高55%的累进税率改为约20%的分离课税。这番话让会场一度哗然,似乎预示监管格局正被重塑。

而这一伏笔在一周前已埋下。8月18日,日本金融厅宣布,初创公司JPYC获批发行首个“日元锚定、1:1兑回”的稳定币,成为赛道第一张正式牌照的获得者。根据披露,JPYC的准备金将以银行存款和日本国债为主,先服务机构资金,再谋求零售扩展——其模式与美国合规稳定币高度相似。

JPYC成立于2019年东京,社长冈部典孝,一位在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半途退学创业的连续创业者。2001年便创办第一家公司,后来涉足区块链和支付基础设施,再到2019年亲自下场做稳定币。

资本市场对这张牌照的反应极其迅速。JPYC的股东和合作伙伴中有多家上市公司,其中IT 开发公司Asteria的股价在一周内连续涨停,一度超过4倍以上的涨幅。

四、日本稳定币市场的挑战

JPYC虽率先突围,但距离“日本版USDC”的体量与生态,仍存在不小差距。

首先,日元利率的长期低位让稳定币缺乏天然的商业驱动力。虽然日本在2024年3月正式退出负利率,但目前短期政策利率依然只有0.25%左右,远低于美国的4%以上。即便JPYC未来发行规模扩大至千亿日元(约合500亿人民币),一年靠利差收入也仅有17.5亿日元(约合8500万人民币),这样的收益规模几乎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技术投入。

其次,本土市场容量有限。根据金融厅9月2日的最新数据,日本国内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用户托管资金约5万亿日元,与全球约3.9万亿美元的加密资产总量相比,不到1%。更重要的是,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网络效应”远远超出日元。以Circle发行的USDC为例,其90%以上的流通量发生在美国以外,主要分布在南美、非洲和东南亚。但几乎很难想象,这些市场会主动接受日元计价的稳定币。

最后,稳定币的运营高度依赖底层技术系统,包括钱包、支付网关和智能合约,任何漏洞、黑客攻击或系统故障都可能触发信任危机。维持安全所需的投入往往巨大,而以当前日本交易所的体量和预估中的日元稳定币规模,很难覆盖这部分成本。

资本市场的情绪反应也在降温。此前,作为JPYC股东的IT开发公司Asteria股价在获批消息刺激下,一周内暴涨,但8月最后一周起开始回调,截至9月3日,已较高点回落约一半。

五、结语

热度之下,更需冷静。稳定币虽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但从支付效率看,目前仍远不及高度集中化的传统网络。再叠加反洗钱、KYC等合规约束,在中美日韩等支付基础设施完善、痛点不突出的市场,本土需求并不强烈。

其核心价值依旧集中在跨境支付,且大量场景处于灰色地带。即便是被视为“合规典范”的USDC,也依赖于美国监管的“选择性容忍”:短期内承担国债融资角色,长期则谋求加密与传统金融的制度磨合。而在阿根廷等货币不稳的新兴市场,稳定币则更多体现为资产保值工具。

在这一格局下,日本的处境尤为尴尬。大陆法系框架使其监管者难以采取美国式的灵活策略,加之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日元稳定币先天缺乏国际竞争力。赢家通吃的效应正在强化,日本市场即便有政策先行,也难以转化为规模优势。

即便如此,日本并非完全失声。软银的孙正义、SBI的北尾吉孝等仍具备金融底蕴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可能通过在新兴市场的探索,延续日本在全球加密资产版图中的存在感。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