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稳定币,有哪些诈骗陷阱?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移动支付网2025/9/9 10:00:08

每周四晚7点半,加密小酒馆准时开业!从投资黑话、创业故事、项目大起大落,到热点吐槽、空投套路、赛道预判……我们用AMA方式,聊你想听,大咖云集!主题不设限,轻松聊Web3!面对监管政策变动、合规风向突袭——别慌!曼昆资深律师为你解读热点监管事件,带你洞悉趋势!

本期是加密小酒馆第10期,恰逢开业两个月!我们聚焦RWA与稳定币的结合,探讨这两大热点赛道的诈骗陷阱。Circle上市、香港稳定币监管条例于2025年8月1日实施,RWA与稳定币热度飙升,是Web3新风口还是诈骗新套路?我们邀请四位嘉宾,从媒体、投资、实验室和合规视角,带来一线干货,帮大家避雷!

酒馆营业,请嘉宾自我介绍!

东东Robin:欢迎来到加密小酒馆第10期!我们每周四晚7点半围绕Web3热点展开AMA,聊得轻松多元,打破对律所的刻板印象。今晚主题是“RWA+稳定币,有哪些诈骗陷阱?”RWA和稳定币是本轮周期最热赛道,但热度背后暗藏风险,我们请来四位嘉宾帮大家拨开迷雾!请各位嘉宾介绍自己!

Sam:大家好,我是Sam,Techub News COO。我们是Base在香港的加密媒体平台,专注Web3资讯,特别关注香港本地政策动态和行业趋势。我是小酒馆常客,来过多次,每次都收获满满,期待今晚分享!

让荣老师:大家好,我是让荣,第一次做客小酒馆!我是国内自媒体人,运营视频号“让荣RWA的服务员”,有一定影响力,专注RWA知识普及。我在中欧商学院金融与投资协会背景,管理同学的基金,做一级市场投资,同时担任RWA领域反诈宣传员。很高兴受邀,期待聊聊RWA和稳定币的避雷经验!

王蕾:大家好,我是王蕾,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一直听麦格提起小酒馆,说嘉宾观点犀利、思想碰撞激烈,特别期待!我是小酒馆新人,平时主持曼昆每周三的Web3创业活动,接触很多合规案例。希望今晚交流火花四射!

Nick:大家好,我是Nick,浪潮实验室发起人之一。之前在伦敦Oxford Capital负责大中华区业务,专注投资。2022-2023年开始在海外做RWA项目,主攻酒店、地产和算力类资产。我入圈近10年,传统金融经验超10年,希望通过浪潮实验室将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结合,RWA是核心方向。线下活动常遇到企业咨询诈骗问题,期待今晚分享避雷经验!

麦格Meg:小酒馆不代表律所严肃立场,而是Web3 Builder捕捉热点、碰撞观点的平台,聊得轻松接地气。RWA和稳定币热度高,容易滋生诈骗,我们希望帮大家拨开迷雾。我2017年入圈,算行业老人,期待今晚干货!

下面进入正题。

Q1:有人说RWA与稳定币是双生关系,你有什么理解?

Sam:“双生关系”从字面看是同时诞生,但RWA与稳定币并非同期出现。稳定币历史悠久,2014年USDT推出,最初是交易所工具,解决法币充值限制问题。早期国内银行账户受限,用户将法币存入火币、币安等平台换USDT,平台用美金买美债赚4%-5%利差,USDT则用于交易比特币、以太坊,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在ICO、IDO时代有雏形,但近年因房地产、债券等资产代币化热潮被重新定义,收益权或所有权上链流通。两者诞生时间不同,不是双生关系,但功能互补。稳定币为RWA提供价格稳定的交易媒介,提升跨境结算效率和流动性;RWA为稳定币拓展应用场景,如房地产收益权交易。

香港稳定币条例(2025年8月1日生效)和美国《天才法案》让两者热度重合,但并非双生。稳定币是链上支付工具,RWA是链上资产,两者相互支撑。RWA借稳定币的合规性和流动性增强叙事,稳定币则不依赖RWA,已有成熟场景(如平台交易、跨境汇款)。我认为两者是工具性协作,RWA更依赖稳定币的支付基建。

王蕾:从法律和结构视角,RWA代表链上价值锚定真实资产,如房地产、设备租赁收益;稳定币是链上支付和清算媒介,类似“链上法币”。两者不是依附关系,而是协作模式:RWA提供可编程资产,稳定币支持链上交互,实现资产+流通的Web3生态。

合规上,RWA的合法性依赖底层资产的权属清晰度和链上结构透明度;稳定币需确保储备披露、清算路径、跨境支付合规。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1日生效)和美国《天才法案》让两者成为热点。稳定币本身是RWA的一种(法币代币化),但功能偏支付。两者共同构建链上经济,但非“双生”,而是功能互补。

让荣老师:简单来说,稳定币像“链上现金”,为RWA提供价值参考和交易便利;RWA将现实资产上链,为稳定币创造应用场景,如跨境结算、外贸支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香港稳定币条例过于严格,切断大陆应用场景,导致RWA项目发展受限,证明两者“双生”关系:稳定币不成熟,RWA难做大。比如香港RWA项目因缺乏稳定币支持,规模受限。

Nick:我不同意“双生”说法。2022年我们在苏格兰做地产RWA项目,USDT因英国监管限制(非合规)成为关键支付工具,提升用户体验。用户通过USDT投资地产收益权,项目方通过BVI公司在新加坡兑换法币,结算复杂且合规成本高。稳定币是支付工具,RWA是融资工具,两者功能不同。

香港稳定币条例和美国《天才法案》为RWA提供合规通道,解决资产透明度和结算难题。未来,合规稳定币(如京东稳定币)可能与数字人民币结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对普通人,稳定币影响有限,主要是B端结算工具,RWA则服务企业融资。两者是协作关系,稳定币不依赖RWA。

Sam:补充一点,RWA需要稳定币的流动性支持,但稳定币不一定需要RWA。USDT、USDC已有交易、汇款场景。香港稳定币(如京东、汇丰发行)不会只服务RWA,应用场景更广,想象空间更大。

Q2:8月1日香港稳定币草案正式实施,有什么亮点槽点?

王蕾:香港稳定币条例是行业重大进步,提供了法律确定性,明确发牌制度、审计、储备、清算要求,为发行商和上下游企业提供合规依据。亮点包括:  

1. 强制赎回:最低2500万港币储备,确保稳定性和透明度,利好内地企业直接兑换港币。  

2. 清算路径:支持跨境结算,绕过Swift限制,提升效率。  

3. 监管框架:明确KYC、AML要求,增强市场信任。

槽点是KYC和AML要求过于严格,禁止DeFi场景,限制创新和散户参与。网上有人说“香港稳定币已死”,反映失望情绪。但从律师视角,监管先行好过野蛮生长,执行细节需观察。

Sam:我比较悲观。条例将稳定币视为强监管资产(如美元),而非自由交易工具。槽点包括:  

1. KYC高压:严格实名制,禁止DeFi,扼杀原生加密的无许可精神。  

2. 高门槛:发牌仅限大机构(如渣打、京东),中小创新者无入场空间。  

3. 执法严厉:金管局对OTC门店发警告,买卖无牌稳定币最高罚500万港币、监禁7年。

亮点是B端跨境结算便利,绕过Swift的周末和时区限制,加速资金回流,适合一带一路企业。但对散户和中小创新者,创新空间被压缩。香港想保金融中心地位,但严格监管可能适得其反,难以媲美新加坡的灵活性。

让荣老师:我写了个视频号“香港稳定币成笑话”,播放量超40万,中欧商学院的企业家普遍认同。槽点有二:  

1. 实名制过严:KYC要求高,增加使用成本,限制散户和中小企业参与。  

2. 切断大陆场景:条例限制大陆应用,中小企业期待的跨境结算便利落空,类似“公务员钱包”。

严格监管与大陆诈骗乱象有关(如资金盘用稳定币转移资产),政府选择“保险”策略。但从国际竞争力看,香港若持续高压,可能失去Web3中心地位。中小企业对前景悲观,觉得“不关我事”。

Nick:我持乐观态度。严格监管(如KYC、AML)解决了我2022年苏格兰RWA项目的结算难题(法币兑换合规难)。亮点包括:  

1. B端效率:香港机场管理局的Project Cargo项目(17亿港币规模),通过渣打银行和稳定币将应收账款结算周期从3-6个月缩短至21天,未来可降至1-3天。  

2. 人民币国际化:京东稳定币可能与数字人民币一对一锚定,推动国内场景应用。  

3. 合规透明:强制储备和审计提升资产信任。

槽点是散户参与度低,KYC限制原生加密精神。中小企业需等待更开放政策,但B端潜力巨大。

麦格Meg:我认同Sam老师的观点。稳定币的意义看你的“level”。散户觉得没戏,因为不带你玩;大企业看重效率,视其为宝。香港监管是为B端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铺路,不是为韭菜设计。

Q3:RWA、稳定币有哪些诈骗套路?有关注到鑫康嘉事件吗?

王蕾:我们主要帮客户合规,遇到不合规项目会劝退。近期案例:客户想用国内设备租赁收益在新加坡发行RWA,我们建议放弃,因合规成本高、风险大。普通人与RWA、稳定币关联度低,主要是上市公司和头部企业布局(如Circle因RWA热股价拉升)。

诈骗套路:  

1. 虚构资产:无真实底层资产,纯空气币,包装成RWA吸引投资。  

2. 伪造背书:PS证监会文件或冒用协会名义,号称“合规RWA”。  

3. 高收益诱惑:承诺月化50%或固定收益,远超合理范围。

避雷建议:  

  • 检查底层资产权属是否清晰,是否存在虚构。  
  • 优先选择SFC沙盒项目(四大分类),警惕无牌照项目。  
  • 关注香港Web3标准化活动(如8月7日蚂蚁数科分享),强调资产透明化,查审计报告。

鑫康嘉事件没深入研究,但类似案例多利用高收益(月化50%)和伪造背书(如PS的SFC截图)欺骗认知较弱群体。

让荣老师:国内RWA和稳定币诈骗乱象严重,鑫康嘉事件是典型案例。85%-90%的RWA诈骗是“杀猪盘”或“资金盘”,无真实底层资产,靠信息差欺诈。

套路:  

1. 伪造背书:鑫康嘉号称投资迪拜或沙特,伪造合规登记证明(如迪拜短期免费登记)或PS证监会文件,吸引投资者。  

2. 高收益诱惑:承诺月化50%(两月翻倍),远超美债3%-4%年化,明显不合理。  

3. 跨境洗钱:用稳定币将资金从大陆转至香港、开曼,规避外汇管制,政府因此收紧监管。  

4. 虚假登记平台:冒用香港协会或律师背书,放大宣传(如短视频、线下拉人头)维持盘子不崩。

案例:两家即将爆雷的项目,宣称在迪拜投资,实际查证仅为短期免费登记。

避雷建议:  

  • 查验底层资产和发行方资质,警惕无牌照项目。  
  • 超过10%年化视为诈骗。  
  • 香港登记平台需谨慎合作,谨防被利用为背书,引发“秋后算账”风险。

国内有700-800个资金盘,规模从5亿到上百亿,近期频爆雷,监管高压与此有关。中小企业需警惕信息差陷阱。

Nick:分享一个河南RWA诈骗案例,资金规模超20亿,目标多为高龄群体(50-60岁,手握闲钱、认知差)。

套路:  

1. 层级传销:受害者发现问题后为回本,协助项目方拉人头,扩大盘子。  

2. 伪造合规:冒用香港SFC旧截图(交易所申请文件),PS成RWA或稳定币项目证明,号称“香港合法化”。  

3. 高收益诱惑:承诺用稳定币投资RWA,未来分红,实为资金盘。  

4. 中小企业陷阱:杭州某企业(年产值数千万)被骗300-500万,诈骗团伙假装提供RWA发行服务,流程看似正规但无实质进展,吸取信息差利润。

避雷建议:  

  • 查SFC登记真伪,警惕PS文件。  
  • 中小企业评估RWA发行成本(数百万起步),谨防“空手套”。  
  • 散户远离高收益RWA项目,优先选择合规机构。

浪潮实验室线下活动中,常遇到类似咨询,中小企业需警惕“吸血”式诈骗。

Sam:

RWA和稳定币诈骗分三类:  

1. 虚假牌照:稳定币牌照门槛高,仅限大银行或企业(如渣打、京东)。宣称“散户可参与稳定币项目”的是诈骗。USDT收益(买美债4%-5%利差)归发行商,散户无收益。  

2. 无合规依据:RWA无专门牌照,依赖VSP等虚拟资产牌照(成本超2000万港币)。宣称“合规RWA牌照”的多为诈骗,香港仅20家持牌机构,无授权可能。  

3. 高收益陷阱:鑫康嘉宣称月化50%(两月翻倍),包装“原油现货衍生品”,明显诈骗。任何固定收益超10%的RWA或稳定币项目不可信。

避雷建议:  

  • 稳定币只适合B端结算(如外汇利差),散户勿信收益承诺。  
  • RWA需查底层资产真实性和SFC登记,警惕PS文件。  
  • 拨打12315举报诈骗,保护自己还能拿奖励(笑)。  
  • 多陪家人,防范高龄群体被骗。

Q4:RWA是炒作吗?国内做RWA合规上重点需要关注什么?

王蕾:RWA本身不是炒作,是真实资产上链的创新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但因概念火热,易被包装为诈骗噱头。曼昆从2023年7月起服务B端客户,许多企业(持有优质资产)希望通过RWA融资,但合规成本高,需谨慎。

合规重点:  

1. 资产筛选:底层资产权属须清晰,评估是否适合代币化(如设备租赁收益)。  

2. 资金通道:境内资产需通过合规金融渠道(如香港基金)出境,搭建SPV结构。  

3. 监管沟通:香港发行需与SFC对接,持牌机构(如1号牌)提供信用背书。  

4. 成本考量:RWA发行周期数月,涉及律所、技术方、审计方,成本高于国内低利率融资,需权衡。  

5. 技术规范:参考香港Web3标准化活动(如蚂蚁数科的链上资产规范)。

关注项目:8月7日香港蚂蚁数科活动提出三份RWA技术规范,强调资产显化和透明度。上海数据交易所的马陆葡萄RWA是典型案例,需关注合规性。

让荣老师:国内RWA市场过热,存在炒作。央视等媒体的“炒作”警告意在降温,避免散户盲目跟风。相比NFT(2021-2022年图片炒到10-20万),RWA锚定实体资产更扎实,但概念被放大,滋生诈骗。

合规重点:  

1. 资产真实性:确保底层资产真实,谨防空气币。  

2. 发行主体:选择SFC沙盒认证机构,警惕无牌项目。  

3. 成本评估:RWA融资成本高,需对比传统渠道性价比。  

4. 监管降温:政府近期收紧RWA监管,需关注政策变化。

关注项目:上海数据交易所的马陆葡萄RWA和海南华铁RWA引发关注,代表国内探索方向,但市场过热需降温,中小企业需警惕“收割”式诈骗。

Nick:RWA有炒作成分。港股中RWA相关新闻常引发股价拉升(如朗新科技充电桩RWA),但成交量暴露“PPT融资”嫌疑。RWA是中小企业融资工具,类似资管行业从1998年到2010年的爆发周期,需天时地利人和。

合规重点:  

1. 监管对接:国内房产类RWA需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确权复杂。  

2. 沙盒测试:香港RWA沙盒需1-2年验证,公众募资尚远。  

3. 通道建设:合规机构(如SFC持牌者)可通过SPV整合供应链金融资产。  

4. 技术支持:链上链下确权需区块链基建支持。

关注项目:香港机场管理局的Project Cargo(17亿港币规模),通过渣打银行和稳定币优化应收账款结算,周期从3-6个月降至21天,未来可进一步缩短。朗新科技的充电桩RWA探索供应链金融,潜力大但需验证。

Sam:RWA市场过热,但技术与应用潜力不容否认。央视等媒体的“炒作”警告意在舆情管理,避免散户跟风。相比NFT(图片炒到10-20万),RWA更扎实,实业资金撬动潜力远超早期叙事,需理性看待。合规重点:  

1. AML/CFT: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是跨境RWA核心要求。  

2. 资产真实性:防止假资产打包上链,需权属法律确认。  

3. 托管与风控:通过KYC和链上隔离确保安全,参考国内区块链资产上链规范。  

4. 合规咨询:找曼昆等专业律所评估项目可行性。

关注项目:上海数据交易所的马陆葡萄RWA和蚂蚁数科的标准化探索有潜力,朗新科技充电桩RWA尝试供应链金融。散户投资需谨慎,远离高收益陷阱。

Q5:怎么看RWA与稳定币的未来,避雷重点是什么?

Nick提问让荣老师:中小企业为何对香港稳定币条例悲观?

让荣老师:中小企业对香港稳定币条例失望,因预期落空。大陆对外投资严格(500万需报备,人均5万限制),中小企业有资金进出需求,原本希望稳定币放宽限制,助力外贸结算。但条例切断大陆场景,KYC过严,中小企业用不了,觉得“不关我事”。国内经济环境艰难,外贸企业期待政策支持,条例却倾向大企业,令人失望。

王蕾:RWA和稳定币是Web3与传统金融的桥梁,未来5-10年在B端跨境结算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有爆发潜力。香港稳定币条例和RWA沙盒提供合规基础,但KYC门槛高,C端参与难。

避雷重点:查底层资产权属、发行主体资质,优先SFC沙盒项目,警惕高收益承诺(如月化50%)。

Sam:RWA和稳定币技术潜力大,但短期炒作需降温。未来B端跨境贸易和供应链金融是主场,散户勿盲目追高。香港监管为企业级结算服务,可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避雷重点:远离“稳定币收益”和“RWA牌照”谎言,查SFC登记,拨打12315举报诈骗,多陪家人防高龄群体被骗。

让荣老师:RWA和稳定币相辅相成,香港监管过严限制大陆场景,未来需更开放政策。国内诈骗乱象(如鑫康嘉)催生严格监管,中小企业需谨慎。

避雷重点:警惕PS背书和高收益陷阱,查资产真实性,慎选登记平台,避免“秋后算账”。

Nick:RWA是融资工具,稳定币是支付工具,未来将在B端结算(如Project Cargo)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大放异彩。5-10年或成标准化投融资工具。

避雷重点:查SFC文件真伪,评估发行成本,远离“层级传销”项目。

麦格Meg:RWA和稳定币是Web3的“黄金CP”,但散户不在牌桌上,B端才是主角。未来需平衡监管与创新,中小企业是潜力市场。

避雷重点:别信月化50%,找专业律所把关,保护自己!

东东Robin:感谢Sam老师、让荣老师、Nick老师、王蕾律师的硬核分享!从双生关系到香港监管、诈骗陷阱,再到RWA前景,干货满满,避雷指南到位!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