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成立企业级大模型工作组,设立科技金融中心
木子剑移动支付网2025/9/12 11:10:14

近日,邮储银行发布2025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25上半年营业收入1794.46亿元,同比增长1.50%;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492.28亿元,同比增长0.85%。

半年报显示,为加快数智化转型,邮储银行制定《数智化转型改革工作方案》,构建“一个发展愿景、两大实现路径、六大核心目标、七大改革领域、四大能力支撑、三大保障体系”的整体框架。

已整合230余项大模型场景开展建设,累计部署RPA超2000个

2025上半年,邮储银行在系统建设、技术应用、增强中台能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行第三代资金业务核心系统首批业务功能投产上线,基于国产服务器、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数据库,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技术平台,实现前台交易管理、中台风险防控、后台清核算等环节升级,系统负载峰值提升超10倍、单笔交易审批用时减少97%、日终跑批时间缩短90%。

面对AI浪潮,邮储银行选择全面拥抱“AI+”。该行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涵盖基础设施、平台工具、服务能力、场景应用及安全管控五个层次。将实现算力弹性管理,基座模型按需替换。在模型能力建设上,打造多领域、全能力AI模型矩阵。

邮储银行表示,其将大模型技术融入金融服务全流程,构建了覆盖前、中、后台的AI应用。成立企业级大模型工作组,建立智能体开发、AI算力管理等基础平台,并以大模型应用能力和业务领域为横纵坐标,推进大模型业务能力全方位落地。截至报告期末,已整合230余项场景开展建设,覆盖各条线业务领域。

更具体的,在能力底座方面,建设行级AI资源中枢,建成以千卡国产芯片为核心的AI算力资源池,完成智算从“单机单卡”到“大规模集群”的升级。智能体开发平台方面,构建文档处理、数据库处理等常用工具,支持以可视化拖拽的方式构建智能体应用,并支撑智能运维等场景建设。大模型平台应用服务系统方面,通过原子能力、组合服务、应用示范三级接口,实现AI能力灵活组装与场景快速落地。

同时,邮储银行也在加速RPA应用,累计部署RPA超2000个,上线4000余个自动化流程,执行超800万次,现金运营监测业务数据处理、单位结算账户自动年检场景已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份。

2025上半年,邮储银行也注重中台能力的增强,取得较好的成效。生态协同中台支持外部场景快速接入、内部服务能力快速输出,开放近700个接口、50余个界面、2500余个场景;运营中台提升运营管理效能,对公结算业务集中处理平均耗时缩短约42%;数据中台增强高并发请求与复杂查询计算混合场景的技术支撑能力,提供数据服务接口432个,同比增长约33%,支持营销管理、风险监控、运营管理等场景;大数据平台提升实时数仓能力,日均处理数据量超50亿条,同比增长约80%,支撑风险防控等114个实时业务场景。

同业业务上线票据机器人“邮小盈”,总行设立科技金融中心

具体至业务领域,邮储银行推进智能化升级。信贷方面,上线智能审贷场景,实现影像材料的智能分析,日均超十万笔业务调用。投行方面,投产上线数智化生态系统群,凭借大模型、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承揽、承做、承销、风控、投行生态等业务流程的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单笔债券交易操作时间缩短约93%。同业方面,打造票据机器人“邮小盈”,全面接入“邮你同赢”同业生态平台,通过大模型、RPA、多模态识别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全品种票据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办公方面,上线“智能会议助手”,融合多项大模型核心能力,实现会议预定、纪要生成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在个人金融业务的数字渠道上,该行手机银行完成鸿蒙全面适配,推出“免安装、即点即用”的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等高频服务;通过融合手势交互与AI识别技术,研发意图圈选转账功能,实现更便捷的业务办理体验。信用卡App则新增优化功能300余项。

截至报告期末,其个人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近8600万户,信用卡App月活近750万户。

另外,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得到多家银行的关注,组织层面也迎来变化。邮储银行从多方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其中,在顶层设计方面,总行组建科技金融专班,设立科技金融中心,专项推进科技金融领域行业研究、风控体系建设、市场拓展、科技赋能、投贷联动、资源保障等重点事项;组织架构方面,建设“专业型+特色化+示范性”多层次科技金融专业机构体系,推动在重点一级分行建设科技金融事业部一级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相当稳定,报告期内无人事变动。

目前,该行高级管理人员包括7名,分别为执行董事、行长刘建军,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姚红,副行长徐学明,副行长、董事会秘书、联席公司秘书杜春野,副行长、首席信息官牛新庄,纪委书记胡健泼,零售业务总监梁世栋。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