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

数字支付使用广泛。调查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分不同年龄的受访者看,20-39岁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老年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低于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分不同收入的受访者看,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且5000元及以上不同收入段的受访者使用比例差距不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城乡受访者看,农村受访者使用率比城镇受访者低15个百分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各地通过推广普及移动电话、使用银行账户和借记卡发放紧急救济金、降低交易费用、出台相关政策等多样化举措鼓励使用数字化支付工具,加速推动了数字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业务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06亿笔,金额4415.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0%和10.03%。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金额2353.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和8.25%;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526.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和21.94%。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0283.22亿笔,金额35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0%和20.67%。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111.3亿笔,同比下降6.31%;移动支付业务173.7亿笔,同比增长22.2%。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5765.6亿笔,同比增长23.45%,其中业务笔数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移动电话完成。各地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纵深发展,深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如甘肃省大力推动提升老年人支付便利化程度,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指导全省银行和支付机构做好线上、线下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全省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手机APP适老化改造。

数字人民币试点稳妥推进。截至2021年末,数字人民币在“10+1”试点地区9有序开展试点应用,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便民支付领域形成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各试点地区围绕“促进消费”“抗击疫情”“低碳出行”等主题,累计举办18次面向公众的试点活动,向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2.9亿元。数字人民币具有与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低成本、可编程等特性,能为更广泛群体和更丰富场景提供法定货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也有助于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进一步降低支付成本。如,河北省深入推动雄安新区数字人民币试点,鼓励中小微企业使用数字人民币服务,有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改善营商环境。海南省积极探索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在三沙市永兴岛打造“数字人民币消费岛”,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分散岛屿存在的传统金融难覆盖、现金使用不便等难点。同时,数字人民币无障碍、适老化服务功能不断优化,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推出功能适配的数字人民币APP和特色硬件产品等,助力弥合“数字鸿沟”。


展开全文
相关附件
下载地址加载中,如长时间未加载完成,请刷新此页面或点击这里加载
以上资料来源为网友上传或网络收集,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editor@mpaypass.com.cn)
相关资料
资料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