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移动金融产业联盟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大连召开。会上,联盟秘书处发布了2017年度移动金融产业报告。报告由联盟秘书处组织商业银行、银行卡组织、手机厂商、智能卡厂商等多家机构共同编撰完成。下面小编跟着小编来划重点。
移动金融的创新监管
纵观整个2017年,金融领域监管总体继续收紧。中国人民银行从机构监管、账户监管、备付金监管三个方面,对整体移动金融市场采取较为严格的金融管理模式。针对央行严格的金融管理模式,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寻求监管之下的创新,重新争取因规避监管风险而贻误的商机和丢失的市场。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仍然无视或者轻视监管墙,一些创新活动没有经过实践经验就炒作概念,急于推广应用。其直接结果是这些“创新业务”虽然快速抢占市场,但是暴露了较大的风险。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17年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移动金融产业带来了活力和动力。采用新的监管科技手段合理处理创新与监管、安全与便捷的关系,成为未来监管的重要思想。毕竟行业发展前行才是各方的共同诉求,落后的监管也可能成为发展的绊脚石。监管方过去一年都在避免监管空白,也希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提升金融风险甄别、防范与化解能力,不断创新监管手段。
在采取较为严格的金融管理模式下,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相适应的监管政策文件。以下是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移动金融系列政策文件部分(与2017年相关政策文件关联性较强的2016、2018年文件也同步列出):
2016年06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70号)文件。
2016年0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文件。
2016年09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261号)文件。
201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银发〔2016〕302号)文件。
2017年0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7〕10号)文件。
2017年0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强化银行卡受理终端安全管理的通知》(银发〔2017〕21号)文件。
2017年0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违规“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银支付〔2017〕14号)文件。
2017年03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45号)文件。
2017年0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小额支付系统集中代收付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7〕110号)文件。
2017年0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的通知》(银发〔2017〕117号)文件。
2017年0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强化银行卡磁条交易安全管理的通知》(银办发〔2017〕120号)文件。
2017年05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印发《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银发〔2017〕115号)文件。
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7〕217号)文件。
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通知》(银发〔2017〕281号)文件。
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银发〔2017〕296号)文件。
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银办发〔2017〕242号)文件。
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调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银发办〔2017〕248号)文件。
2018年0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288号)文件。
2018年0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8〕16号)文件。
移动金融产业发展四大特点
2017年,我国移动金融产业仍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移动支付业务较去年有了较大的普及。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指导产业发展,制定技术、业务标准规范,强化检测认证手段。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新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改善用户体验,移动支付业务量稳步提升。同时,金融科技企业积极提升产品、服务安全性,建设相关基础设施设,受理环境安全性持续改善。2017年,我国移动金融产业发展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金融科技是助推移动金融产业发展的利器,驱动优势明显。
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借助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条码、TEE(可信执行环境)、NFC、Token等技术,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扩展金融服务的受众群体,增强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二)支付交易小额高频特征明显,业务应用场景广泛。
移动支付用户支付行为呈现小额、高频特征明显,单笔支付交易多为500元以下,但金额在100元以下的单笔支付业务的交易量下降,同时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数量显著提升。
(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明显,金融机构合作成为主流。
2017年国有四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与京东、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展开合作,传统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告别过去的竞争态势,开始步入到合作共赢的模式。
(四)移动金融产业走出国门,推动国际移动金融产业发展。
以云闪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中国支付品牌将中国的移动金融产业模式、金融标准规范、系统平台、应用场景经验推向国际社会,将中国经验、优势与国际社会共享,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各角色在移动金融产业内的机遇和挑战
商业银行: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传统银行业务与互联网的隔阂正逐渐消失,信息技术对商业银行的改造和融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商业银行仅通过自建渠道已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推进服务开放,扩展与第三方的跨界融合,通过建立与其他企业之间互联合作、信息共享、协作共生的生态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高速稳定的发展。近年来,为应对互联网企业挑战,商业银行积极拥抱技术创新,纷纷以开放的心态建设和培育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7年12月底,存量融e行客户达到2.82亿户,全年增加3327.6万户,全年业务笔数283.95亿笔、交易金额突破40万亿元,同比增长69%和86%。在火热的二维码支付领域,其商户也有274.8万户,新增116.8万户,累计交易为4666.5万笔,共计74.9亿元,笔均160.6元。
而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比上年度分别增长46.06%和28.80%。
2017年第一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93.04亿笔,金额60.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71%和16.35%;2017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86.22亿笔,金额
39.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51%和33.84%;2017年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97.22亿笔,金额49.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65%和39.42%。2017年第四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99.04亿笔,金额53.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3%和31.90%。
支付机构:2017年,对支付机构而言政策监管逐步升级,同业竞争加剧。从2017年年初的备付金政策开始,后续如209号、217号、281号等一些列文件都表明了监管曾整顿支付乱象的决心。
芯片行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6.93亿张,同比增长9.27%。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4.84张,同比增长8.35%,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张,同比增长25.825%。巨大的银行卡出货量为芯片行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除了传统的银行卡领域,芯片行业在智能终端领域、物联网领域也颇势如破竹。
移动终端:2017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4.91亿部,较2016年5.6亿部同比下降12.3%。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4.36亿部,占比88.8%,在市场份额上保持绝对优势,但手机换机需求走弱,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呈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全国共发生银行卡存现96.41亿笔,同比下降7.95%,取现173.17亿笔,同比下降3.78%,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同比增长46.06%,从数据上看,用户对纸质现金的需求正在逐渐下降,通过移动端的交易量增加放大趋势。
金融受理终端:截至2017年底,联网POS机具3118.86万台,ATM 96.06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的POS机具数量225.56台,同比增长26.04%,每万人对应的ATM数量6.95台,同比增长3.06%。但随着移动金融的迅猛发展,手机支付等支付手段已对用户支付习惯产生了影响,金融机构的POS、ATM等支付受理终端的交易量增幅不断收窄,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已主动放缓各类支付受理终端的投放速度,并从存量终端入手,不断挖潜,提升设备的使用效能。
2017年,整合银行卡、条码、NFC等主流支付方式为一体的新型受理终端,因具有较好的应用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受到市场青睐。新型终端具备灵活开放的系统,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为消费者选着支付方式带来便捷,同时解决了商户收银台上同时放置多家二维码+扫码设备+传统POS机具占据大量的空间困扰。
安全行业:移动金融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场景地点不再是单一的网点,发起交易不再是柜面,单一的安全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金融行业需求,生物识别、无感支付、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移动金融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通讯行业:2017年,国内产业方按照5G路线图顺利推进相关工作,开展第二阶段的测试工作,工业信息化部发布5G使用频段。即将到来的5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带宽增大将带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移动金融产业也将因基础设施的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结与展望
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移动金融产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移动金融业务继续高速增长,场景拓新广泛。从2017年监管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央行仍将出台相应文件强化管理,政策的推进落实将成为金融领域监管的重点工作。但这不会阻碍金融科技的继续向前,随着行业继续发展,“普惠金融”也将得到持续深化。
- 注:报告原文可点击此处下载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7 14:11:52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6 10:45:50
- 移动支付网 | 2022/5/31 17:14:16
- 移动支付网 | 2022/4/22 11:25:38
- 移动支付网 | 2022/3/31 14:21:03
- 36氪出海 | 2022/3/22 9:21:23
- 移动支付网 | 2022/3/17 15:27:36
- 移动支付网 | 2022/2/15 9:11:25
- 移动支付网 | 2022/2/11 21:17:50
- 移动支付网 | 2022/1/21 17:28:41
- 移动支付网 | 2018/11/12 11:33:15
- 移动支付网 | 2018/10/24 15:28:45
- 移动支付网 | 2017/8/23 19:02:21
- 移动支付网 | 2017/8/11 9:05:08
- 移动支付网 | 2017/3/20 9: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