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中的三个重点信息
小P移动支付网2024/10/17 9:30:28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发表署名文章《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其中,透露了数字人民币App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

除此之外,文章对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架构、应用场景、研发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字里行间透露了很多关于数字人民币未来发展的一些信息,下面我们挑一些重点和大家探讨。

一、数字人民币兼具账户和价值模式,并通过数据能力建设实现全局一本账。

据了解,数字人民币兼容基于账户(account-based)、基于准账户(quasi-account-based)和基于价值(value-based)等三种方式,采用可变面额设计,以加密币串形式实现价值转移。

穆长春在文章中强调,数字人民币兼具账户和价值模式,并通过数据能力建设实现全局一本账:账户模式下,可与传统银行账户体系融合互通;价值模式下可通过币串形式进行价值交换,既可在区块链上提供智能支付,也可在“无网”“无电”等离线极端场景下使用,优化了传统贸易金融业务流程,支持降本增效。

此次文章中除了详细说明了数字人民币的账户和价值模式下的体现,还着重强调了其可以通过数据能力建设实现全局一本账,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能够通过数字人民币实现对其数据的全局管理。

这也体现了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体系,央行的中心化管理原则。在双层运营架构下,央行建设运营央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提供交易转接和结算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引导多元主体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公平竞争,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混合式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形成央行-参与机构全局一本账,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统计、监测和管理能力

另外,其表示可在区块链上提供智能支付,也就是说通过区块链技术,央行理论上可以追溯每笔数字人民币交易的源头,追踪可疑交易和大额交易,迅速、精准打击洗钱、逃税、贪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至批发,从支付扩展至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

一直以来,数字人民币的定位问题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而早在2021年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就明确表示,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将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数字人民币是一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

数字人民币的M0定位是货币性质和发展规律决定的,M0数字化是货币发展规律和支付需求催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数字人民币似乎就是M0的替代。

但实际上,央行一直以来仅明确了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M0,并未否定其未来的发展边界。

2023年10月,彼时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陆磊曾在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货币数字化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在现有模式下,央行数字货币(CBDC)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是无息的高能货币。他指出,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期待数研所的探索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节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达成宏观调控目标。

也就是说,未来数字人民币经过发展将会从基本的支付功能扩展到其它金融服务领域,其中就包括存贷款。

因此,其“主要”定位于M0以及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的说法,也仅仅是央行在探索阶段对于数字人民币当前应用发展的一种短期规划和主要方向,未来在国内、零售、支付的应用足够成熟之后,跨境、批发和计息等其它应用也会应运而生。

也因此,文章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正在深化跨境应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其采取模块化设计,可灵活对接境外央行基础设施,实现与对接的司法管辖“一通全通”,钱包开立便捷,且坚持“无损、合规、互通”原则,有助于提升不同司法管辖间的互信,在跨境应用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三、数字人民币以账户为基础叠加智能合约,可有效降低经济活动履约成本,提高资金发放及管理效率,便利穿透式监管。

众所周知,数字人民币可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优点,与法定数字货币相结合后可应用于条件支付、约时支付等业务场景,有利于发挥货币职能。

文章中强调了数字人民币的“智能支付”能力,数字人民币支持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智能支付,既可有效降低经济活动履约成本,提高资金发放及管理效率,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也可提升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在做深做细和规模化推广零售场景的基础上,金融机构之间可以用数字人民币来提升批发支付的效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也可使用数字人民币为金融资产交易提供智能支付,便利穿透式监管。

其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是“效率”,一个是“监管”。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本身“支付即结算”的特性,提高了资金的周转效率,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支付和结算“效率”的提升,是有别于传统支付体系的关键,也是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智能合约的加载,让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性,其适用于多种环境和关系,比如定向用途、定向人群、定向场景等。

未来在零售场景之外,金融机构之间的批发支付也能够通过这种“智能支付”实现更加高效和可控的交易环境,便于监管的同时也是一种数字金融治理能力的体现。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