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银行杨斐然:支付清算系统建设要服务市场参与者
2013/10/29 8:53:51

  2013年10月2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在上海浦东举行,和讯网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报道。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亚太区中国总监杨斐然表示,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最要服务市场的参与者,也就是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建设过程当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进行充分广泛的调研很有帮助。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亚太区中国总监杨斐然

  附嘉宾发言实录:

  杨斐然:我们常常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金融支付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并且参与到建设当中。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在支付市场技术设施领域内的业界最新的发展变化。其中包括支付行业变革的主要因素,以及我们看到的,全球支付行业的一些新的4变化和发展趋势。还爱这些变化最后清算系统的影响。因为我们目前谈到很多互联网金融,或者是互联网支付的创新,大多数体现在支付的发起和接受的环节,用户的切身感受是支付更简单、便捷,但涉及到清算和结算的安排改变并不是太多。所以这部分的职能主要是由银行,或者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来承担,有必要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下,创新支付链条复杂的背景下,底层的支付清算系统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提到SWIFT,目前全球的会员是1万多家,在全球112个国家都有业务。从近万名会员、机构的交流过程当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下面的因素正在或慢火快地推动全球支付行业的变化。首先不断加强,并且完善的监管政策。全球的监管政策对信用风险等要求越来越高。

  其次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商业实体和金融机构对成本和效率的不断追求,比如通过实施一些共享平台来降低成本,或者是获得一个稳定的利润增长。还有一个是在社会层面,人际交往,或者沟通方式的变化,正在提高客户的期望值。客户普遍都期待更加便利、快速、安全的支付服务。

  最后,谈到很多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业务变革和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的基础,比如移动支付的出现,从根本上定义了银行、零售商、运营商、制造商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所驱动的市场基础设施变化体现在什么方面?首先,看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出台。

  第二,对提供服务的支付市场信息来说对多个标准的兼容性目前显得更加重要。

  第三,看到监管很多设施的运营机构并不是独特的商业实体,但他们不断地推出创新的支付服务。比如中国境内的人民币大额支付,通常我们讲的大额支付一般都是大额付款的时时结算系统,但针对小额付款的话,目前比较多的,中国目前也在用的延时付款。全球范围内小额付款的时时结算系统已经开始出现,应该演变为新的支付设施。

  首先是监管政策如何影响支付市场的基础设施。从10年巴塞尔协议到去年美国的法案,应该说最近一两年当中在监管方面新的政策,或者建议层出不穷。看到这些准则并不是强制执行的监管此,但很多国家的监管机构正在采用,或者执行这些监管原则。

  ISO20022标准被更广泛地使用。对帐户开立,境内结算,帐户等管理等多项业务。为什么这个新标准使用越来越广泛?因为这个现象背后还是有很多因素。比如业务的多样性导致金融标准难以支持。还有大型企业也开始加入。他们不像很多大银行一样有很多庞大的内部系统困扰。他们更倾向于直接采用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显著变化。

  第三个重要发展,看到开发小额的时时结算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可以做到接近时时的款项到帐,这类系统应该是一类新的市场支付设施。还有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支付系统的变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在过去2到3年内发展很迅速,很快地跟大家分享几个数字。在东盟这一块,如果是按照一个统一的经济体来计算,现在已经是全球的9大经济体。这一经济体致力于在15年达到像欧盟一样相当程度的经济融合。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东盟为这一目标所做的可以反馈到支付业务增长上。刚才我提到全还支付行业的市场新变化。40年跟各个国家一道开发支付市场基础设施的经验,所以想很快地分享一下部属新的支付系统,或者是正在做相关规划的一些组织,看一下对变革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监管的需求,以及业界的一些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的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也是不断地寻找监管和创新之间平衡的过程。

  第二,新的支付清算系统对投资的要求很大,尽管存在很多的不存在性,但充分认证的业务模型非常重要。

  第三,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最要服务市场的参与者。也就是在座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建设过程当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进行充分广泛的调研很有帮助。

  第四,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去早做决策,支付标准的选取,这对支付基础设施本身,以及未来的参与者都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发成本。

  最后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简短发言:作为一个国际间的非盈利组织,我们一直关注于基础设施的发展,并且贡献我们的经验。这个工作已经做了40年,而且有信心在下一个40年把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