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崛起 产业链各方掀弄潮儿之争
2013/12/2 9:01:08

  小滕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职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他,最近爱上了手机支付。“特方便,上商店里买东西,不用带钱包也OK”,他对IT商业新闻网记者说。

  11月28日上午10点,在中国电信北京总部三层会议室内,正在举办一场手机钱包的发布会。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包括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三星、华为、中兴等终端厂商在内的产业链上各方代表均有出席。

  小滕与中国电信,只是移动支付这条冗长产业链上的其中两个角色,他们暗示了移动支付市场如今的升温景象。3G网络的广泛覆盖和4G时代的即将到来,在大大推动了智能终端普及的同时,也让传统的MP3播放器、游戏掌机、卡片式数码相机退出历史舞台。下一个退出的会是什么?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钱包。

  咨询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2.45亿,同比增长22%,交易量将达到2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4%。“明年移动支付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艾媒咨询CEO张毅也告诉IT商业新闻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习惯,同时,也给整个零售消费市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有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演变与推进,用户未来支付环节上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与个性化,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移动支付产业的浪潮正在形成,谁又能成为其中的弄潮儿?

  管道掘金者

  移动终端OTT应用的出现,让电信运营商遭遇了“绕过马其诺防线”式的尴尬,这也是他们为何强力布局移动支付的原因所在。运营商是手机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SIM卡的发行者,也有着掌控移动终端的天然优势,这就让其它移动支付服务商难以比拟。再加上明年5月1日起将实施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都让电信运营商们的自信逐渐提高,要成为在“管道”中的淘金者。

  在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最早布局移动支付,且已作了多种尝试。2010年3月时,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主要就是为了在手机支付方面进行合作。这个举动也颇为"国际范儿",据IT商业新闻网记者所知,中移动此举借鉴了日本运营商的做法,因为日本的NTT DoCoMo就先后收购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银行股份。

  今年2月初,中移动又与招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会上,中移动更透露,今年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将有超过1000万部会具有NFC功能,内置NFC移动支付将会成为中移动推广TD-SCDMA终端的一个重要卖点。

  中移动在移动支付业务上不断前行。继2011年与浦发银行联合推出首款手机近场支付产品后,今年6月,双方研发了以NFC手机支付的移动金融2.0版。据称,浦发银行携手中移动推出的NFC手机钱包,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SIM卡的手机支付银行卡。据介绍,NFC手机钱包依托中移动无线网络、开放的NFC多应用管理平台,可将银行卡、公交地铁卡、会员卡、积分卡、企业门禁卡等集成到SIM卡里,与NFC手机之间传输数据,为客户提供多卡合一、一卡多用、非接触式支付的服务业务。

  中国联通也不甘示弱。他们与多家银行、商家和公共服务部门合作,推出综合移动支付业务,再次将移动支付和手机钱包的范围扩大。

  据报道,联通推广手机钱包和移动支付大致分为两种应用模式。首先是单纯的手机钱包功能,即与银行合作,通过下载手机软件,来实现移动端办理银行各类业务的功能。其次是手机钱包+移动支付,即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3G等无线网络,或进一步更换集成金融功能的手机卡,辅以NFC等近场通信功能,来实现移动消费和手机刷卡。

  上面提到的中国电信进军移动支付业务,则是三大运营商中最晚的一个。IT商业新闻网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天翼手机钱包”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和近场通信技术,在手机里实现各类卡片的支付功能,即消费者在使用“天翼手机钱包”服务时,把钱包中的现金、信用卡、银行卡、会员卡、优惠券、登机牌、加油卡等装进手机中,用以替代钱包。用户在乘坐公交、加油站加油、餐厅就餐、商场购物等各种场合实现刷手机付费。此外,“天翼手机钱包”还可以在办理登机手续、公司打卡刷门禁时实现身份认证。

  “中国电信已有基于近场通信的1000万翼机通、翼支付用户,上述用户覆盖了31省153个城市的公交,300个城市的6万家企事业单位和商户等合作伙伴,这些用户要使用‘天翼手机钱包’也并不困难,近期将逐步实现这部分用户的平滑迁移”,中电信总经理杨杰在会上表示。

  中电信人士向记者介绍,电信用户可到各地营业厅免费换取NFC-SIM卡,在中电信的应用商店“天翼空间”下载手机钱包的APP,方可使用。“目前只支持几款手机,明年手机钱包将支持所有的1500元以上的终端机型”。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曾对IT商业新闻网记者说,运营商做移动支付,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手机。不过以运营商这样的巨型国企的效率来看,移动支付的硬件与环境尚未得到改善。推广带着支付功能的手机也会是一个相对艰难的问题。

  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手机支付业务的前景大家都看得到,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不同银行,不同运营商之间,人为形成的行业壁垒重重,短期内难以打破;比如不同运营商使用的SIM卡就不能通用,携号转网、携卡转网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手机支付取代信用卡只能是一种愿景”。

  这也是有前车之鉴的。谷歌当初在美国推广谷歌钱包这一业务时,只借助万事达卡的网络铺设大批可以刷手机的商铺的POS机,却因为无法得到运营商支持,从而无法对手机终端进行有效控制,推出足够多的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导致用户一度过少。

  不过好在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投入阶段,并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这就是说,中移动等运营商的机会就在于此。有分析指出,运营商在NFC定制手机终端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对于手机厂商,运营商是最具有话语权的,可以通过补贴话费,合约机等优惠来吸引手机厂商的合作。

  阿里腾讯战支付

  电信运营商热闹布局移动支付,也仍会遭遇到来自互联网大鳄的袭击。据记者了解,第三方支付牌照按照业务划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网络支付,包括了互联网支付、电话支付和手机支付;第二类为银行卡收单,主要指传统POS机上面刷银行卡的收单方式;第三类就是预付卡业务。七成获牌企业集中在预付卡业务上。其中,当然以第一类竞争最为炽烈。除了电信运营商外,例如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腾讯旗下财付通等,都已在此布局多时。

  腾讯的财付通和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是第三方支付无法忽视的力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的微信也开始渗入移动支付领域。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就曾说,财付通已覆盖包括游戏、航旅、电商、保险、电信、物流、钢铁、基金等多个行业,如果与微信融合,将创造出一个新的微生活支付理念,“消费者一部手机便可走遍天下”。

  遇到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狙击,这是让每个有志于在移动支付产业内做出一番成就的企业紧张的地方。这种压力让强势如电信运营商都无法忽视。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推出的“当面付”功能、腾讯推出微信支付功能倒逼电信运营商加快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应用环境的搭建,最终加快产业发展。

  目前支付宝有数亿的在册用户,而手机客户端的安装量也有数千万。相比第三方支付,三大运营商推出的手机钱包虽然有技术优势,但是需要用户更换手机和SIM,这使得推广相对较慢。分析人士指出,未来运营商更多的是在新增用户上推广手机钱包功能,对于老用户则需要更多的扶持计划。

  目前,如支付宝和微信均已有数亿用户。但后者的用户增长的速度,远非前者能够相比。而且,最近几个月以来,微信支付用户从0增长到1000万,还以每天新增10万用户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支付宝钱包的用户虽然突破1亿,但打开频次远不及微信支付。这也让二者的有关系日趋紧张,甚至出现相互封杀的现象。

  微信和支付宝不但比拼用户数量和增速,还比赛建立生态系统。据报道,支付宝通过与银泰、美邦等线下实体店合作,形成O2O闭环。未来还可通过余额宝来获得用户的闲置资金,并通过天弘基金,透过资产证券化,向阿里小贷提供资本支持,以及其他金融业务的支持。

  与此同时,微信公号经过一年发展,已经集聚了许多商家。微信支付正借着微信的社交与交流,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受。微信支付旗下的“精选商品”未来会有机会成为移动版的“聚划算”。而依靠微信的便利性与碎片化使用,微信支付也将会有更多场景。

  有业界人士认为,微信支付失败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支付宝与其他支付是正面竞争和对抗,不但包括跟第三方支付公司竞争对抗,还跟银行进行对抗,核心逻辑是,支付宝自建账户体系,要从银行里拿钱充值到自己的钱包里去,虽然最终托管在银行,但是一方面必然是降低了银行利差收益,挖走了银行很大的存量低息资金,也绕开了银行的清算,形成体系内的虚拟清算,无论哪个都树敌过多,加上阿里一直很强势的作风,我感觉规模越大,阻力越大。

  微信支付不与任何一家支付机构对抗,比相对封闭的模式更容易起规模,也更容易铺开,甚至他都会考虑放开第三方支付公司,阻力会更小,微信支付确切的说,更符合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和去中介化特性。

  任重道远的未来

  目前,移动支付的玩家远不止上述这些。盛大Youni支付、京东和银联合推的乐付卡、百度的百付宝、新浪的微博钱包、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其实只是看上去热闹而已”,有移动支付观察人士对记者说,移动支付远未到成熟时期,商户与用户的使用成本、多方协同运作、线下需求都未得到解决。

  实际上,手机支付呈现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与尝试使用手机钱包的用户相比较,更多的消费者还是倾向于采用现金或传统银行卡付费结账,鲜有顾客用手机付费,有媒体记者亲自持手机为所购商品付费,却遇到POS机反应缓慢的状况,而收银员称:“反应慢很正常,请耐心等待。”在等了近10分钟后方刷机成功,不过这显然违背了手机支付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性的初衷。同时,该收银员还透露,手机支付的用户寥寥无几,即使有一两个顾客刷手机付款,花费数额也都以小额为主。

  德勤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王鹏程曾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整体普及率较低,多数移动支付业务与产品还处于试用阶段,产业链各方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招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裁刘建军也坦言:"在市场培育期,可能只有1%的人群会使用,而有100万台POS机还处于闲置状态。"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安全是很多手机用户拒绝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原因。“现在手机病毒多,听说会对手机支付造成影响”,“怕被盗刷”等是很多用户普遍反映的问题。近期发布的《2013年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中也显示,绝大多数用户对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存在疑虑,对安全问题存在疑虑的用户超过六成。有安全专家甚至不建议用户使用移动支付。

  意识到了安全问题,移动支付提供商也在着力解决,以消除用户的顾虑。如微信近期就已推出有效赔付机制,对因使用微信支付造成的资金被盗等损失进行全额赔款,以消除用户对于资金安全隐患的担忧。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其《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会有个别的风险案例发生,但中国网络支付行业风险总体可控,国内主流支付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网上支付安全性哪怕和国外同行相比也非常出色。巴曙松表示,决定未来中国支付实力的核心是安全与效率,两者要平衡发展。他建议,通过移动技术创新而非传统的牺牲效率的方式去解决安全问题。

  有分析认为,互联网企业在支付市场优势更明显:经验积累更深厚、反应更灵活、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把握也更精准。对比之下,运营商虽然手握网络信道资源与大量用户信息,但作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后来者,经验不足,商业模式未确立,落地方案减少,支持终端不足,可谓困难重重。因此,运营商要想在移动支付领域有所作为,势必需要与银行、互联网企业、终端公司等产业链各方加强合作。

  业界人士也表示,未来运营商更多的是在新增用户上推广手机钱包功能,对于老用户则需要更多的扶持计划。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中,运营商应走整合型道路,可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还可以兼并第三方支付平台,以更好应对竞争。艾媒咨询CEO张毅在接受IT商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对此观点也表示同意。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