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钟向群: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业务发展新思路
2014/10/17 10:20:54

  中国银行将进一步以可信服务管理(TSM)平台互联互信为契机,坚持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融合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移动支付领域的模式创新和业务拓展,持续引领客户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近年来,移动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从各自擅长的领域以移动的方式向传统银行业务进行全面渗透;同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也因势而变、顺势而为,通过信息科技与业务模式的不断革新,衍生出一系列金融新媒介、商业新模式、服务新形态,诞生了移动金融的新模式。移动支付作为移动金融的核心组成,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诸多业务模式创新实践,呈现出新的趋势与新的思路。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新趋势

  移动支付,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历史悠久,从早期的短信支付,到后来基于移动互联网把PC端照搬过来的模式如无卡、客户端支付等,以及近年来基于O2O电商支付概念兴起的条码支付、二维码支付等,为移动支付产业带来一个高速增长态势。近场支付前期由于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复杂、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受理市场建设缓慢等原因,发展一直不愠不火。随着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大力推进银行卡的芯片化迁移工作和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工作,尤其是2012年底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颁布,近场支付的行业标准、受理环境、应用场景、应用内容等基础条件的逐步成熟,近场支付也搭上了金融IC卡的“顺风车”,具备了快速增长的条件。

  近场支付涵盖芯片、手机终端、信息服务、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等众多领域。在主动权的问题上,金融领域与电信领域存在着竞合的现象,如何将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方便用户安装使用移动支付应用服务,成为关注的焦点。各方需要在一个互信的机制下,共同为移动支付的客户提供服务。如何建立一个互信的机制,实现各方有效地资源共享,共同为客户提供便利服务,成为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信服务管理(TSM)应运而生,而基于TSM平台的NFC移动支付模式逐渐成熟并被市场认可,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模式与发展趋势。

  平台建设与业务发展新思路

  为了在产业链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控制和掌握行业发展的主导权,取得先发优势,商业银行、运营商、卡组织、支付机构以及移动终端厂商均启动了自身的TSM平台建设。中国银行自2010年以来,对移动支付的模式以及产业链的融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与中国银联、中国电信等合作伙伴联合推出SIM PASS等移动支付产品;2011年启动TSM平台的建设工作,并遵循统一的移动支付标准,积极与产业链各方开展务实合作,在人民银行、工信部的指导下,2013年6月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联合发布了基于TSM平台互联的NFC移动支付产品,结合NFC技术的“卡模拟”、“点对点”和“读卡器”三种模式,推出“NFC手机碰碰支付”、电子优惠券、苹果手机外接配件等一系列移动支付创新产品,重点解决了移动支付产业链各参与方之间互联互信、资源共享与客户体验等问题。

  平台建设与业务发展过程的主体思路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开放。开放是移动互联网的基因,在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中,客户单一属于金融机构;而在金融服务使用到移动平台之后,则变成了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所共有的客户,原有的线性模式转变为复杂的环状模式。

  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上下游的通力配合,运营商具备高质量的通信服务能力和庞大的手机客户群,银行拥有强大的金融服务和支付结算能力,第三方公司可以提供行业钱包、优惠券等丰富的综合服务内容,只有进行充分的开放协作,各自的TSM平台形成互联,才能有效地实现客户的共享、应用的共享,扩大客户规模,为移动支付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标准统一。前期近场支付的发展缓慢,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2.4G”和“13.56M”支付工作频率之争,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不确定性,压制了产业生产制造环节的潜在能力,阻碍了移动终端、受理机具的规模化发展。标准不统一,同时为移动支付的系统建设设置了诸多障碍,每实现一家机构的对接,可能就意味着一次TSM平台的改造,重复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移动支付参与相关方发展近场支付的积极性。

  201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召集商业银行、移动运营商、中国银联、第三方支付企业等相关方,坚持“安全、规范、合作、创新”的原则,按照“凝聚共识、谋求合作、统一标准、其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并发布了5大类35项《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覆盖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各个环节的基础要素、安全要求和实现方案,确立了以“联网通用、安全可信”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架构。因此在TSM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应遵循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实现接口、规范的统一和有效配置。

  3.业务融合。移动支付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各方的平台开放和业务融合。在目前的合作模式中,仍然存在因各方立场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共享不充分,如运营商开放手机(卡片)空间将银行账户写入其中,但不开放SIM卡的访问权限,导致客户无法使用银行的客户端进行空中下载和充值等操作,这种合作不是业务融合。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应用或服务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

  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过程中,对客户而言,通信功能和支付功能是基础服务,基础服务有缺陷,很难吸引客户;而操作的易用性、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其他优惠券、LBS等功能则属于增值服务,增值服务跟不上,客户的粘性无法保证,客户群仍然无法持续增长。因此各方应充分关注分工的有效协作和业务的有机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服务内容和体验。

  4.数据安全。移动支付的本质还是支付,涉及到客户信息、账户信息、身份认证等敏感数据的传输、加工和存储。因此,TSM平台建设过程中,安全互信是业务开展的基础:首先加强手机、卡片等安全载体的认证检测,通过认证的产品才能作为金融介质存储客户、账户等敏感信息;其次应加强平台和应用的认证测试,保证应用发布、平台对接的合法性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安全性;最后应实现统一的线上CA证书体系,在移动支付可信服务管理中,CA证书体系是保障客户资金和账户安全的基础设施,也是保证联网通用的必要条件,同时应关注国际、国产的双算法支持,切实保障基础设施的自主安全。

  5.产业链共赢。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环境的日趋成熟,人民银行也适时启动了TSM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机构等有其各自的市场出发点和利益诉求点,更加关注服务的差异性和品牌的特色,而人民银行TSM平台则立足于共性通用和机构服务:各方一次接入即可实现联网互通,免去了重复建设的成本,提高了项目上线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将前期相对孤立的移动支付的市场转化为一个包容、统一的整体,让市场中的各方自由的合作和竞争,想象空间更大,产品组合也将更为丰富。同时有助于提供给客户更多的选择。

  移动支付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市场规模,创新层出不穷,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银行后续将进一步以TSM平台互联互信为契机,坚持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融合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移动支付领域的模式创新和业务拓展,拓展在公司金融、出国金融、民生服务、跨境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建立统一移动支付品牌,丰富产品布局,持续引领客户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 

  移动支付网(微信号:mpaypass)移动支付产业第一微信公众平台。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