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邗:湖北省移动金融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4/12/9 9:42:30

  移动信息技术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行业的限制,使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可以说移动金融代表了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从湖北省移动金融发展的背景、现状、应用展望及政策建议四个方面介绍湖北省移动金融创新与实践的开展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 赵以邗

  一、湖北省移动金融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增加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国务院【2013】32 号文也明确要求,把大力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推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秉承普惠金融理念,坚持服务民生取向,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结合中国实际,于2011 年全面启动金融IC卡工程。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金融IC卡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理环境不断完善和优化,发卡量、交易量、用卡质量等方面稳步提升。截至2014 年6 月末,湖北省金融IC卡累计发卡3409 万张。同时,辖内ATM 终端、POS 机具已经全部改造完毕。

  在行业应用方面,金融IC卡在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公共事业、小额支付、社会管理、学校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全面拓展。其中,钟祥等12 个县市实现公共交通应用,截至目前累计交易笔数87 万笔、交易金额83 万元。武汉、孝感、鄂州出租车应用也即将开通。

  二、移动金融与金融IC卡融合发展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惠普金融,就是要把金融服务普遍化、惠泽民众。在中国,发展普惠金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满足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6.4 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实际上我们不缺金融机构,但缺小微金融机构。我们的金融体系“动脉血管”很粗,“毛细血管”却不发达,特别是由于成本收益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尤其滞后。而移动金融发展的最大突破就是让每个人手中的支付介质都成为一个金融网点,它有效延伸和扩展了金融的“毛细血管”,是包容性金融发展的有力工具,它将变革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最终达到金融普惠的目的。

  对于银行来讲,移动金融不仅突破了实体网点和柜台的限制,扩大了地域范围,实现全球范围直通、24 小时在线的金融服务。同时,移动金融通过智能终端内置的金融芯片拓展行业应用,将金融功能与行业功能有效整合,实现多行业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成本共摊。因此,移动金融规模优势明显,客户量大、服务成本低,非常有利于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面向小微企业和大众客户提供便捷的优质服务,全方位服务实体经济。

  在移动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按照总行制定的“以智能芯片为载体、以移动支付标准为技术规范、以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简称MTPS)为基础”的发展框架,走移动金融与金融IC卡融合发展的道路,积极开展具有湖北特色的移动金融创新和实践,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在移动金融应用安全方面,创新实现国内首家手机银行网银共用二代液晶UKey, 客户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大额转账,实现“功能全面、安全放心”的移动金融服务。

  二是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模式。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为小微电商打造专属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出以手持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信贷,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小微金融服务相结合,客户通过智能手机完成自助贷款业务。

  三是积极拓展O2O 移动金融应用模式。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家事易”新鲜蔬菜线上预定、支付,线下配送取菜。在影院实现线上订票支付、线下取票整个交易流程。

  四是推出手机医疗APP,将银行与医疗机构相连,实现远程挂号、预约诊疗、手机缴费、住院信息查询等功能,大大提高就诊效率,缓解医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五是利用NFC 手机支付产品,将手机终端与金融IC卡相结合,利用NFC 手机实现空中发卡,利用移动支付终端实现远程及近场的支付。

  此外,还采取了体验式银行、虚拟社区银行、移动营销点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进行移动金融应用的推广与宣传。

  虽然我省在移动金融应用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整体看来产品不够丰富,应用范围较窄,规模较小,运行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科学规划、加强协调,引导各方更好地开展移动金融创新服务。

  三、湖北省移动金融应用展望

  为了充分发挥移动金融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特点,更好地开展移动金融创新服务实践,我们计划组织辖内各银行机构有重点地在手机信贷、电子现金、公共交通等方面探索移动金融应用的端到端业务,形成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示范效应。同时,根据湖北实际,科学规划移动金融发展路径。

  第一,开展湖北省多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将我省的金融IC卡行业应用进行整合并加载到该平台上,为移动金融等基于金融IC卡的业务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实现“一卡多应用及联网通用”。

  第二,探索以金融安全芯片为基础的O2O 商业模式。尝试将院线、商圈等移动金融的线上应用场景与线下交易融合为一体,在以SD 卡、SIM 卡或全终端模式提供便捷支付功能基础上,获得移动金融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努力营造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第三,在辖内大力引导以金融IC卡为载体的市民卡工程建设。以此在区域内迅速扩大金融IC卡应用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交易规模,为移动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推广基于金融IC卡的手机信贷工具的应用。将金融借记和电子现金应用加载到手机上,使消费者不受时空约束,及时贷款和还款,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多样化的信贷需求,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四、有关政策建议

  1. 加强移动金融安全管理,促进移动金融健康发展

  移动金融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通信网络的开放性、安全载体的共享性及业务流程的复杂性,使得风险管理成为移动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主要任务是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基础环境。第一,要大力推进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第二,推进国家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信息共享,发挥其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第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推动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第四,要充分发挥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TSM 接入并投入使用,在“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金融行业标准下,构建移动金融健康的生态环境。

  2. 引导各方合作共赢,促进移动金融协同发展

  移动金融的产业链较长,利益相关方众多,且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必须理顺产业链上的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利益,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银行的优势在于有经营电子货币的丰富经验,能为支付平台建立起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运营商是连接用户、银行机构和服务提供商的重要桥梁,其主要任务是搭建移动金融平台,为用户消费提供安全的通信渠道。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衔接环节,具有整合运营商和银行等各方面资源并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商家和消费者是移动金融的最终使用者和受益主体,一切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商业模式的构建,必须围绕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兴趣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来开展。

  产业链上的各参与者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既有合作需求,也有利益冲突。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利益点来进行各方自发的协调;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更多的监管法案明确各方职能,以确保移动金融产业链协调发展。

  3. 制定行业应用技术标准,促进移动金融持续发展

  移动金融要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金融芯片安全性高、存储量大、运算能力强等优势,复用其拓展的多行业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要制定统一的行业信息接口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多层次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将公共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公共服务行业接入行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金融芯片在公共服务行业的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真正达到金融芯片便民、利民、惠民的目的。(文/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 赵以邗)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