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一所郭小波:网络身份认证问题已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
移动支付网 2018/5/8 12:05:49

4月24-25日,由北京移动金融产业联盟、移动支付网联合主办的2018年第二届中国移动金融发展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技术事业部主任、网络可信身份认证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小波在会上分享了以“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两点问题的思考”为主题的演讲。

众所周知,移动金融发展的速度很快,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何解决网上身份认证是其中一大难题。郭小波认为,身份认证中的我是我、我是谁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或商业问题,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

由于身份认证发展得如火如荼,日前微信推出了“微信身份证”,继微信之后支付宝也推出了“网证”。那么谁能保证网络身份认证时的安全性呢?郭小波对此做出了解释,两方推出的应用都是由中央网信办立项、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支持、公安部组织实施、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承建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提供可信身份认证服务的,是“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在微信卡包和支付宝卡包中的应用。该平台将在2018年7月全面投入运行使用。

在介绍了身份认证对社会的影响后,针对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的社会需求,郭小波提出了两点问题的思考:一是从网络身份凭证看网络可信体系建设,二是从隐私安全看网上人体生物特征应用。

据郭小波介绍,规范和有效管理网络身份凭证,是建设网络可信体系的前提。构建网络可信体系,实现依法治网、依法管网,首先必须准确标识和有效识别网络参与者身份。网络身份凭证作为网络空间标识网民身份的载体,是构成网络可信生态体系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并不是网络上出示一个凭证就能证明我是我,它只是基本要素之一。除了这张凭证以外,还需要多因子认证体系,由多种技术解决认证你是你和你是谁 的问题。

另外,在网络身份认证中,生物识别作为近年来最火热的技术,郭小波也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对网络身份认证的影响。他认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个体识别技术方案,但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跟信息安全技术一样,是“矛与盾”的关系,需要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而在说到生物识别与身份认证的关系时,郭小波确信人体生物特征若不与其身份信息关联,其隐私性将大打折扣,所以可信身份识别采用人体特征识别技术是最优选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