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转向,消费金融行业能否送别“至暗时刻”?
薛洪言洪言微语2018/8/31 10:06:45

内外部因素冲击之下,实体经济低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以前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争为标志,金融强监管政策似乎有了转向的信号,开始更多地侧重于促发展。

这一轮互联网金融强监管,始于e租宝等互联网金融领域非法集资乱象,全面强化于严格的实体经济去杠杆,并引致了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消费金融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拐点。

就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而言,以现金贷新规为标志,在规模和增速上均迎来了下行拐点,不良资产的快速暴露更是引发了部分平台盈利的大幅缩水。问题来了,当政策转向促发展时,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有望送别“至暗时刻”吗?

对公疲软,个贷来凑

近日,银保监会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同时,必须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释放了“一手抓风险、一手促发展”的信号。

从之前的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到强调一手抓风险、一手促发展,持续两年的严监管之后,促发展迎来了登台唱戏的机会。

促发展,信贷是主要的抓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相比对公贷款,个人贷款业务更适合成为宽信贷政策的着力点,具体分析如下。

信贷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通常是刹车容易启动难。要收紧贷款规模,一个窗口指导也就够了,金融机构收贷,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要促进贷款发放,则难得多,金融机构要敢贷,借款人也要愿意借,供需匹配才可以。

7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出现了短期调整,随着窗口指导、降准、货币投放等措施的相继实施,货币市场利率出现快速下降,市场中宝宝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性下降便是一个例证。

不过,从市场的普遍反馈看,资金仍在货币市场内打转转,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实体经济的信贷传导机制并不顺畅。

问题就出在信贷供需上,银行存在慎贷情绪,实体经济的借款需求也不旺盛。

通常来讲,在国有金融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下,通过政策去影响金融供给侧通常是容易的,一个窗口指导、一纸文件通知,就能从上到下改变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和放贷意愿。

问题是,过去几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在激励约束机制上,谁放的不良谁来清收,信贷人员清不良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当前仍普遍存在“多放多错”的畏难情绪,宁愿无业绩,也不愿以后背不良。

需求端的不给力,则是更重要的原因。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政策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基建和地产形成借款需求,到了2018年,中高效益的基建项目基本饱和,地方政府举债积极性不足,地产也面临清库存的压力,站在金融机构角度,没有了能承接大量新增贷款的靠谱项目。

对公疲软,个贷来凑。在大中型企业与实体经济共振、借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和个人仍有潜力可挖,于是,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和个人贷款,便成了信贷宽松政策的重要抓手。

个贷的潜力:成也购房贷,败也购房贷?

市场永远走在前面,金融机构早就看到了个人部门加杠杆的潜力。

2010年以来,个人贷款余额和占比均出现了快速上升,截止2018年7月末,个人贷款余额44.76万亿元,占比34.40%。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不过,个人贷款快速增长的背后,主要还是购房贷款驱动。

火爆的房地产行情在推动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快速上涨的同时,又大幅提高了单户购房贷款的总金额,结果是个人住房贷款快速提升,成为个人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个人新增贷款中,个人购房贷款占比高达78.36%,而2011年这一数字仅为34.38%。

然而,房贷驱动的个人贷款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随着四五线城市房价普遍进入万元时代,对于未购房个人而言,上车越来越难,再加上“房住不炒”的政策限制,买不了房就没有房贷需求,购房贷款本身面临着增长的天花板。

2018年一季度,新增个人贷款中,个人购房贷款占比56.85%,较2016年下降21.51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不振,个人贷款自然增长乏力。201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个人贷款3.6万亿元,较2017年同期下降1700亿元。

购房贷款不能指望,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呢?似乎也指望不上。

一方面,高房价和高企的生活成本,压抑居民的消费欲望和借贷需求。高房价下,有房的人要还房贷,没房的人要付租金,消费升级暂时受挫;高额的养娃成本,也压制了不少中产白领的消费欲望。自然,有钱人还是很多的,不过有钱人不必贷款。

另一方面,消费贷款终究是要还的,个人的消费贷款需求从根本上受制于其收入增长情况。2011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整体是下降的,个人负债在短期内的快速提升,很快便会在收入层面遭遇天花板。

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以2017年12月的现金贷新规为转折点,行业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以P2P行业为例,2018年以来,月度活跃借款人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某种程度上,个人贷款业务的潜力,成也购房贷,败也购房贷。要在短期内重启消费金融市场,似乎没那么容易。

重启消费金融市场,还差什么?

2018年二季度,头部消费金融平台的营收和利润增速企稳回升,在业务结构上实现了从现金贷到场景分期的转换。

不过,一方面,场景分期业务还不足以补齐现金贷业务的缺口,另一方面,场景分期受制于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本来就不似现金贷业务具有爆发式增长的潜力。

在《通知》中,明确提到“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满足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

其实,作为从业机构最多的互金细分行业,消费金融的竞争一向激烈,消费金融机构开展场景分期的内在动力足得很,并不需要政策的额外鼓励。

站在单个机构的角度,杠杆率限制和持牌经营似乎是消费金融大发展的紧箍咒;站在行业的角度,即便放开杠杆率限制和持牌经营的限制,也难以扭转消费金融行业的短期趋势,毕竟,消费金融的根本驱动力,在于消费升级和收入水平的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政策的转向,只是释放了一个政策信号,并不足以推动消费金融行业送别“至暗时刻”。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