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85号文之后 支付的可为与不可为
慕楚移动支付网2019/3/29 8:48:11

近日,央行发布8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与2016年国庆期间发布的261号文《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多了“进一步”三个字。85号文可谓是261号文的加强版,或者说查缺补漏版,2年半前未严格落实的部分,进一步督导落实。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85号文到底“进”到了哪一步?对支付行业来说,未来又有哪些可为和不可为。

261号文与85号文的侧重点

261号文是在2016年9月30日发布,当年国庆期间对外公布。在此之前,2015年10月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专项行动。

2016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打击治理工作。

2016年9月23日,国务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暨深入推进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同日,中央综治办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

除了上层背景,还有一个事件轰动了全国,那就是“8•19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年轻生命的逝去,让全国民众对电信诈骗的关注前所未有。

所以在笔者看来,261号文更加聚焦于如何遏制电信诈骗,管住资金流向,以打击电信诈骗的背后灰产,从开户、账户买卖惩治、转账撤销等方面执行较严格,但是在POS终端的管制上,从这两年的支付行业发展来说,261号文执行并不严格。

而到85号文,又加强了账户实名制管理,以及特约商户和POS终端的管理。在笔者看来,85号文主要是反洗钱和盗刷方面发力。

今年两会,反洗钱成为了提案的高频词汇,多位人大代表表示,《反洗钱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市场形势。目前的《反洗钱法》是2006年实施,而今已经过去13年,随着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的发展,反洗钱形势更加严峻。支付机构的市场话语权增强的同时,其承担的反洗钱义务也应该增加。

此外,近期315晚会对“隔空盗刷”的曝光,也让对非接支付不太了解的普罗大众异常恐慌。已经在国际市场畅行多年,成熟的非接支付技术需要更好的市场科普。但同时网络买卖POS现象仍然存在、特约商户管理不到位等现象,都暴露出了支付产业的不合规。

不仅仅是非接,扫码支付也仍然面临特约商户管理不严,造成盗刷事件出现的问题。如果说非接盗刷是10厘米的距离,那么扫码盗刷可以是1米。在收银时,如果提前调出付款码,后方如果持有扫码终端,或者特约商户的扫码软件,就可以在较长距离内完成盗刷。

某扫码盗刷新闻的报道

此外,还有老生常谈的磁条卡盗刷问题,虽然由于芯片卡的普及,降级交易的停止,国内已经基本不太可能实现。但是也会出现于出国旅游,在监管不强的其他国家,磁条卡被复制,进而被盗刷的情况。POS的位置信息实时监控,有利于管控此类盗刷。

85号文之后的可为与不可为

“承接BC、SSC、QP、YX等业务,诚意的来。”

在支付行业的交流群中,时常出现此类业务招揽信息。这其实是黑产的黑话,BC是博彩、SSC是时时彩、QP是棋牌、YX是拥有博彩属性的游戏。

遏制线上黑产通道。85号文第十三条中,明确表示不得直接或变相为互联网赌博、色情平台等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虽然这些非法交易场所,一直是不允许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但是,近年随着监管的加强,支付机构盈利能力削弱,面对黑产的巨大诱惑,许多机构仍然铤而走险,私放通道。行业内甚至流传着一句话,许多支付机构盈利,“线上靠黑产,线下靠套现。”在85号文之后,为线上黑产提供支付通道的情况将有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黑产通道也是反洗钱的重点打击地带,黑产也有全套的进件信息洗白和反异常监测机制,这是一个长期的黑白斗智斗勇的过程。

盗刷进一步遏制,套现略有影响。盗刷的发生,一方面是特约商户审核不严,另一方面是终端管理不严。上述的第十三条中,有不得仅凭身份证就为其提供收单服务,强化了特约商户审核,个人申请POS的难度加大。而在终端的管理上,第十四条第一项,要求POS进行位置管理,而且不仅仅是银行卡受理终端,还包括扫码。

简单来说,支付机构需要知道什么人,什么地方在用POS进行收单,遏制盗刷黑产。而对于套现灰产,也会有一些影响。许多个人套现POS,采用的大商户模式,兼顾跳码、自选商户,此类都会造成位置信息的错乱。如果严格监管,怕是使用方便程度大大降低,未来个人POS套现会越来越艰难。

责任到人。监管层一直提倡,在面对非法支付结算案例时,不仅仅要针对机构进行处罚,还得对负责人进行处罚。反洗钱罚单中,就经常出现机构与人并发的“双罚制”。85号文中,第二十条督促机构建立通报约谈机制,即是出现相关事件时,能够快速的联系到人、进而责任到人。

总体来说,85号文对支付行业又是一次正规化的洗礼。但执行起来,难度也不小,比如联防机制,在261号文中就曾强调“建立健全特约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和黑名单管理机制”,需要支付清算协会与清算组织的协同,此外,还需要诸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配合,落地难度较大。但在合规化大趋势之下,支付机构的生存压力会更大。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85号文答记者问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9〕85号,以下简称《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通知》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损害社会诚信和社会秩序,是影响群众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公害。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务院工作部署要求,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加大打击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人民银行于2016年9月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261号,以下简称261号文),切实加强支付结算管理,构筑金融业支付结算安全防线,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势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诈骗手法、资金转移等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2018年11月2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再次作出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力度。为落实此次会议精神,人民银行研究制定了《通知》,针对当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情况,从健全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机制、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加强转账管理、强化特约商户与受理终端管理、广泛宣传教育、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提出21项措施,进一步筑牢金融业支付结算安全防线。

二、《通知》为什么要加强单位支付账户管理?

答:大量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反映出,当前不法分子转移诈骗资金使用的账户有从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特别是单位支付账户转移的趋势。而部分非银行支付机构也存在单位支付账户实名审核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为此,《通知》从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单位支付账户管理。一是支付机构为单位开立支付账户应当严格审核单位开户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开户申请人与开户证明文件所属人的一致性,并向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核实开户意愿,留存相关工作记录。支付机构可采取面对面、视频等方式向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核实开户意愿,具体方式由支付机构根据客户风险评级选择。二是要求支付机构于2019年6月30日前按上述要求完成存量单位支付账户实名制落实情况核实工作。三是要求支付机构根据单位客户风险评级,合理设置并动态调整同一单位所有支付账户余额付款总限额。对同一单位所有支付账户余额付款总金额进行限制。

三、《通知》对买卖账户行为采取哪些强化管理措施?

答:目前,一些单位和个人仍不了解非法买卖、出租、出借账户法律责任及其危害性,违规向不法分子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牟利。利用买卖的账户转移诈骗资金成为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的突出问题。为使社会公众清楚认识非法买卖、出租、出借账户的法律责任,加大对买卖账户等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通知》要求:一是建立合法开立和使用账户承诺机制。银行和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账户时,应当在开户申请书、服务协议或开户申请信息填写界面醒目告知客户出租、出借、出售、购买账户的相关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并载明以下语句:“本人(单位)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出租、出借、出售、购买账户的相关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承诺依法依规开立和使用本人(单位)账户”,由客户确认。二是加大对买卖账户等违规行为惩戒力度。261号文已规定,“银行和支付机构对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含银行卡,下同)或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组织购买、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5年内停止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3年内不得为其新开立账户”。为进一步加大对买卖账户等违规行为惩戒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对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通知》将惩戒措施调整为“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并不得为其新开立账户”。

四、《通知》为什么要调整自助柜员机转账管理政策?

答:261号文规定,除向本人同行账户转账外,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ATM,含其他具有存取款功能自助设备,下同)的,发卡行在受理24小时后办理资金转账。该文件出台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近一半受害人是在不法分子的诱骗下,通过自助柜员机具向诈骗账户转账,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受害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不法分子引导在自助柜员机具的英文界面中进行转账操作。针对这一情况,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挽回资金争取时间,261号文采取了个人自助柜员机具转账资金在24小时后到账的临时性措施。该规定有效阻断了不法分子诱骗受害人通过自助柜员机具将资金转入诈骗账户的犯罪行为。与此同时,该措施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正常使用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客户体验。

目前,不法分子转移诈骗资金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自助柜员机具诱骗诈骗数量已很少。同时,银行自助柜员机具均已基本完成改造,在办理转账业务中增加了汉语语音提示,通过文字、标识、弹窗等设置了防诈骗提醒,非汉语提示界面能对资金转出等核心关键字段提供汉语提示,防诈骗功能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许多银行呼吁适当调整自助柜员机具转账管理政策,以满足正常客户实时转账需求。在兼顾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基础上,经商公安部门,《通知》对自助柜员机转账管理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即通过自助柜员机具为个人办理业务时,可在转账受理界面(含外文界面)以中文显示收款人姓名、账号和转账金额等信息(姓名应当脱敏处理),并以中文明确提示该业务实时到账,由客户确认。符合上述要求的,可不再执行自助柜员机具转账24小时后到账的规定。

五、《通知》针对特约商户与受理终端提出了哪些管理措施?

答:许多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反映出,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存在特约商户资质审核不严、注册信息不真实,机具安装地址与实际经营地址不符等问题,部分机具甚至被移机境外使用,为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服务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可乘之机,也增加公安机关的办案难度。

对此,《通知》规范了特约商户与受理终端管理要求:

一是严格特约商户审核。要求收单机构严格按规定审核特约商户申请资料,采取有效措施核实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得仅凭特约商户主要负责人身份证件为其提供收单服务。同时,通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或银行卡清算机构的特约商户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其签约、更换收单机构情况和黑名单信息。对于同一特约商户频繁更换收单机构等异常情形的,谨慎将其拓展为特约商户。对于黑名单中的单位以及相关个人担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单位,不得将其拓展为特约商户;已经拓展为特约商户的,自其被列入黑名单之日起10日内予以清退。

二是严格受理终端管理。要求收单机构为特约商户安装可移动的银行卡、条码支付受理终端(以下简称移动受理终端)时,结合商户经营地址限定受理终端的使用地域范围。对移动受理终端所处位置持续开展实时监测,并逐笔记录交易位置信息,对于无法监测位置或与商户经营地址不符的交易,暂停办理资金结算并立即核实;确认存在移机等违规行为的,停止收单服务并收回受理机具。对于连续3个月内未发生交易的受理终端或收款码,要求收单机构重新核实特约商户身份,对无法核实的停止为其提供收款服务。对于连续12个月内未发生交易的受理终端或收款码,停止提供收款服务。

三是强化收单业务风险监测。要求收单机构、清算机构持续监测和分析交易金额、笔数、类型、时间、频率和收付款方等特征,完善可疑交易监测模型。发现异常情形的,对特约商户采取延迟资金结算、设置收款限额、暂停银行卡交易、收回受理终端(关闭网络支付接口)等措施;发现涉嫌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四是健全特约商户分类巡检机制。对于具备固定经营场所的实体特约商户,要求收单机构每年独立开展至少一次现场巡检;对于不具备固定经营场所的实体特约商户,要求定期采集其经营影像或照片、开展受理终端定位监测;对于网络特约商户,要求定期登录其经营网页查看经营内容、开展网络支付接口技术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同时,要求2019年6月底前对存量特约商户开展一次全面巡检。

六、社会公众需要配合做好哪些工作?

答:《通知》主要针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新形势和新问题,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以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对社会公众日常支付体验的影响较小。同时,《通知》实施过程中一些工作要求,如单位支付账户开户审核、存量单位支付账户重新核实,实施合法开立和使用账户承诺机制等,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配合。

另外,为了保障自身资金安全,希望广大公众能掌握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典型手法及应对措施、转账汇款注意事项,认识买卖账户社会危害,强化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妥善保护个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金融交易信息等,确保自己的个人金融信息等隐私信息不受侵害。

附:《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