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支付服务实体经济的场景建设与金融机构战略转型的路径探索
2019/7/17 10:57:11

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的科技创新与业务转型中做出了大量努力和尝试,也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成效,目的是结合各类行业场景的应用,使移动支付转型的效能更多惠及广大市民和金融消费者。

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

随着金融科技推动国内支付行业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1985年,我国发行第一张银行卡;1986年,布放第一台ATM机;90年代后期,网上银行出现;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2011年,人民银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同年快捷支付出现,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动传统金融向数字金融转型,互联网支付向移动支付迁移。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980—1999年是基础准备阶段,初步建立支付清算行业基础架构体系;

1999—2005年是启动探索阶段,集中行业系统和数据,改善基础设施的布放。

2005—2011年是市场建设期,人民银行指导,商业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主要参与方,不断推进电子支付网络的建设。

2011—2016年是快速发展期,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动传统金融向移动支付和数字金融转型。

2016年至今是发展和调整并举的规范期,加强市场监管,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规范电子支付业务发展。

移动支付的场景建设

移动支付发展近况。移动支付稳定且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场景的应用拓展了移动支付的使用边界。智慧生活、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场景异彩纷呈。智慧生活包含超市、食堂、自助售货机等;智慧交通包含公交、地铁、ETC、停车场等;智慧医疗包含便民医院(线上全流程缴费)、自助缴费机等;智慧政务包含政务大厅、税务大厅、社保等。各类网上银行App和支付结算App层出不穷,其中银联“云闪付”App在近两年中收获了过亿的用户量。

按照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的统计,截至到2018年12月,网上银行用户量排名前五的是:建设银行6385.5万户、工商银行4684.1万户、农业银行4615万户、招商银行4233.7万户、招商银行“掌上生活”3521.9万户。从用户结构分析,男性与女性的结构比例为59.8:40.2,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用户占八成。

移动支付包含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其中,手机闪付是与手机运营商合作的各种Pay,如ApplePay、三星Pay、华为Pay等。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网上购物、信用卡还款、缴纳通讯费用、工会会费、党费,以及查询绑定卡片的余额和交易记录等。

移动支付落地天津地区交通出行领域。在市民出行的公交和地铁场景中,按照商业银行和行业机构的需求,天津地区上线了二维码乘车码和ODA产品。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升级,市民出行乘坐公交和地铁的频率越来越高,并对支付乘车费的方式提出快速、便捷的要求。传统二维码中的消费码,属于联机交易,终端受理后发送信息,发卡机构承兑应答,返回成功后终端接收,并打印小票或者发出成功的响声。如果机具反应不够灵敏、交易延时,则可能造成乘客排队等待过长等问题。因此,银联联合机构在移动支付二维码和闪付产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出行场景的特点,设计研发了二维码乘车码和闪付ODA产品。

乘车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联机申码,脱机认证。另一种是双脱机交易。在申码平台方面,目前天津地区采用的系统架构为建立交通出行平台,使得“云闪付”App可以连接到交通平台进行申码,公钥、私钥的加密和证书验证。用户在公交终端上使用乘车码扫码支付时,系统会通过交通出行平台完成扣款交易。

在ODA联机交易、脱机数据认证方面,天津地区采用的系统架构为在CUPA前加入前置ODA。由于普通银行卡的交易时间约为150—200毫秒,地铁要求为300毫秒,如果再加上过轧机端的上送的时间,则联机交易很有可能会超时,因此ODA采用联机交易+脱机数据认证。如果交易超时,则可以让乘客先上车、后扣账、次日对账。同时,由于ODA设置了黑名单机制,能有效避免账户余额不足或卡片状态有问题的情况。每天下发全量的黑名单到收单行,由收单行传送到地铁端。清算对账的业务流程包括:一个月扣款6次,机构可以自行设置;实时再请款,收单行可以发起请款,如果扣账成功,次日可以从黑名单移出;黑转白交易,现金收取后,次日可以从黑名单移出。

自2018年上线以来,天津地区日交易量呈上升趋势,地铁交易约为20万笔,公交约为32万笔。公交交易中,交易笔数较高的发卡机构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天津银行;目前共有11家银行开通地铁端受理,分别为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天津银行、农商银行、哈尔滨农商银行,其中交易占比较大的是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

高铁方面,移动支付场景包括点餐、补票等,如果乘客坐过站忘买票,则刷身份证验证核实后,用二维码或手机Pay便可支付。

金融机构转型的动力之源与路径分析

移动支付的发展催生平台商业模式的繁荣。移动支付高度融合和便捷支付的特点成为了各家金融机构实现由传统向新兴业务转型,线下向线上业务迁移成为必然选择。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诞生的条件和土壤,移动支付也不例外。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价值和商业模式,构成了移动支付快速成长的基本动因。技术层面,随着互联网、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TEE的安全服务框架建设,提供了可信身份认证,促生了可信设备认证和可信人机交互。社会价值方面,体现在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各类应用在手机端开发和落地,并以社交平台的形式快速而广泛传播,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商业模式方面,多边市场的平台经济和规模经济,提供了降低单用户成本和平台间交叉网络效应的商业范式,通过正外部性的传递使用户规模不断扩展,边际成本更低,产生参与方多方分润和计价的多赢平台商业模式。

转型的源动力与平台商业模式的经济学逻辑。平台商业模式是平台经济学的表现形式。以华为为例,用户登录后可以选择下载应用App,由此吸引了一批喜欢数码电子产品、时尚且与时俱进的优质电子消费用户。同时,华为吸纳了具备技术开发能力,设计研发App客户端的开发者,以开发商的角色融入平台。其开发的应用可以在华为应用商城上发布,供所有用户挑选和下载。对于App内购买的收益,华为与开发者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成。

可见,平台商业模式是指连接两类或多类多、行业的特定参与者,为其提供参与规则、行为机制、行为场景和互动方式(多为虚拟场所)并从中获取利润。在经济学上也称之为平台经济学,即研究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垄断,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通过交易成本和合约理论,分析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机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就是典型的平台经济学的代表。例如,交友网站、银行卡支付系统、线上商圈等都是双边市场或多边市场的行业应用。

平台商业模式产生的经济学和商业逻辑方面,以双边市场为例,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两类市场的形成,存在多种供需的交叉并行;二是具有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交易效能的增值性。平台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双边市场,与单边市场对应,是在单边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既有需要方,又有供给方。在平台建设的初期,积累用户规模并不容易,只有让供需双方都能获得收益,平台才会成长。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陈威如认为,每个人在使用这些平台的产品或服务时,或许并非怀着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心态,但实际结果却是整体价值的提升。各家金融机构看到了当今中国正处在“迈向平台战略的引爆时代”的趋势,而纷纷集中力量发展移动支付业务。

转型战略的考量和实施路径。移动支付成为机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评估和考量。

一是线上线下打通渠道带来的用户流量。要想把供方和需方吸引到平台上,起初采取的通常是免费策略。从心理学上分析,人有害怕吃亏的本能和思考的惰性,最初实现收费会让大部分用户不愿意进入平台。免费策略实际上是激发了潜在的市场需求,让更多的尝试者接触商品并开始使用商品。这有助于平台的开发者快速占有市场。

同时,要想持续经营就需要对有价值客户进行管理、甄别和服务,即建立用户过滤机制。用户数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平台数量在短期内过快增长,可能会影响服务的质量和交易成功率,而服务效能的不足会降低客户服务能力,进而降低新客户的服务质量。所以,需要建立可行的用户过滤和筛选机制。例如,用户身份认证机制,要求用户身份注册和进行交易。同时,对用户进行彼此评分,通过相互监督,区分优劣,协助精确匹配和撮合交易等。

另外,为提高竞争力需要增加用户的黏性,留住高价值客户,不断提高客户的转换成本是转换平台所需承担的损失。例如,有的平台会设置隐藏较深的删除和撤销功能菜单;有的平台会建立积分制,如积分累计制,下次交易可以使用上次的积分;有的平台会建立客服话,来留住申请撤销的客户等。另外,进入新平台的投入时间、精力、购买费用等都是转换成本。

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价格结构的调整。2019年2月21日支付宝发布公告,从2019年3月26日开始,个人用户在使用支付宝客户端的“信用卡还款”功能时,支付宝将对超出免费额度的部分,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具体内容为个人用户每人每月可以享有2000元的基础免费还款额度;超出免费额度后,超出的部分按照0.1%收取服务费,单笔服务费小于0.1元的,按照0.1元收取。关于收费的原因,支付宝公告中表示“综合经营成本上升较快”,调整信用卡还款的服务规则是为了减轻部分成本压力。

在此之前,微信分别在2017年12月和2018年8月1日对信用卡还款业务进行两次收费公告。根据最近一次的微信信用卡还款收费规则说明,自2018年8月1日起,每笔信用卡还款都将被收取0.1%的费用,最低0.1元。手续费在用户进行还款操作时,与还款金额一并支付。微信方面表示:“每一笔还款背后都会产生支付通道手续费,为了使广大用户享受部分免费的产品体验,腾讯财付通一直在投入成本进行手续费补贴。”

由此,为了吸引用户和流量,免费策略是机构转型的初创阶段的必选。当金融消费者从“尝试者”变为“日常消费者”后,机构经营者的沉默成本增加,从其他渠道的收入补贴用户成本的难度增加,收费策略势在必行。机构基于成本不断上涨的考量,最终逐步取消免费服务,转而发展可持续的多边合作共赢的有偿商业模式是必然趋势。

二是,行业场景的整合与融合带来的泛金融服务领域的渗透。平台商业模式改变了商业的经营方式和思维逻辑。如何才能让双方或多方都能获得收益需要形成多行业参与,共同获利的收益分成和风险共担的商业模式。分享经济、银行卡市场等都是多元市场平台的不同行业表现形式。

通过与政府、教育、交通、商业、保险、医疗、日常生活等多行业的场景的融合,带来交易效能的增值性,使平台上用户的数量越多,每个用户得到的效能就越高。以微信为例,当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微信时,彼此才能实现沟通和交流的乐趣。使用人数越多,给某个消费个体带来的效能越高。在经济学上的称为网络外部性,也就是交易效能的增值性。

再如,2018年天津地区开通公交移动支付二维码交易功能,伴随着商业银行的纷纷加入,其吸引移动端用户的入口,在半年内,城市单日的交易量从几千笔上升到20多万笔。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拓展更多的线上活跃的流量用户,持卡人可以只用手机完成支付交易,还可以将其应用在其他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和手机用户就是平台上的多边参与者,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了生活场景下的生态综合服务平台,泛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延展。

三是新技术应用和数据驱动带来的业务创新和风控的智能化。通过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引入,机构在客户、业务、市场等方面打通了业务边界,提升了客户洞察力,在全领域创新上取得了成效,以往不受理电子支付的领域取得了破冰的效果,如高速ETC、声纹识别、人脸支付等。创新产品融入新场景,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改进内部运营和用户体验。4G技术的应用改变的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支付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而目前正在开发的5G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业界的广泛期待,其不仅会为高速网络,还会对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智慧家庭以及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同时,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还将通过简化事前、聚焦事中、强化事后的方式,对电子交易进行多维度监测,如账户、设备、位置、行为、关系、偏好等方面。20—30毫秒内识别每笔交易的潜在风险,并采取差异化的智能处置措施,包括直接放行、拦截操作、增强验证、暂挂交易、账户冻结等,不仅是业务产品的创新,风控手段也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对于云平台交易边界的划分,人工智能为公共安全和个人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违反行政规范的界定,以及在不确定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风险容忍度等,这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联天津分公司)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