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扫码乘车的产品逻辑
2019/11/18 8:57:34

近一年来我国多个城市的地铁开通了扫码乘车功能,国内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北京于4月29日起实现全网刷二维码乘车。五一假期本人亲自在广州体验了一把扫码乘车,本文将从产品(准确的说叫服务)的角度做一下分析总结。

为什么是二维码而不是NFC?

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二维码取代NFC刷地铁,是技术的倒退吗?》,技术无罪,技术永远是纯粹的。毋庸置疑,相比较于二维码方式NFC的体验性更好、安全性高。

支付宝NFC的负责人曹寅2014年就曾亲自在虎嗅网撰文表示:

NFC的产业链实在是太长了,整合难度巨大。在整个生态里,有NFC芯片厂、安全芯片厂、手机厂、TSM平台、一卡通公司、系统集成商、卡组织或行业监管机构、POS终端厂,还有支付宝钱包这样的大型入口。这就意味着,让用户无感知的把手机「变成」各种卡来用,作为支付宝钱包这样一个整合的角色,必须与产业链的各方达到无缝协作,平衡各个利益方,还要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基于二维码的移动支付方式在我国迅速普及,两位“马爸爸”已经完成了用户的市场教育工作。据数据分析,微信、支付宝主导的二维码已经占据超过90%的市场比例。

相对于用户体验,有时候习惯是最可怕的。所以,做产品不能单纯的为了用户体验,而没有考虑实际的人文因素。

先乘车后付费

不管是刷二维码还是NFC以及传统的刷卡方式,宏观原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地铁闸机的硬件设备读取用户的唯一身份标识。

我之前也提到过一个观点:好的产品一定是现实中某种生活场景的映射。所谓互联网这个工具,将有形的现实模型架到了线上而已。

刷二维码先乘车后付费的原理,其实用的我们早已经接触过的第三方支付代扣(免密支付)功能。大多时候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排列组合而已。滴滴打车自动扣费、视频会员的自动续费、停车场自动扣费等等。

对于免密支付这种高级接口,是不对普通用户(包括普通企业用户)开放的,只会对巨头开放。典型的案例比如央视新闻这种媒体机构的订阅号是没有每天一条的限制的。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可以直接代扣银行卡余额的。很快此路径将不复存在。受于政策的影响,从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必须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意味着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直接连接都将被切断,同时银行也不再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代扣通道。但是,从余额划扣是不受影响的。

断网时也能扫码过闸进出站

由于地铁处于特殊的环境,网络环境受限。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一定程度上摆脱对网络信号的依赖性,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乘客在无网络信号时使用手机二维码进出站。

无网也能进站这个功能的实现类似于支付宝的离线支付功能,即使用户在无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正常的使用动态二维码付款。此功能归功于底层的技术,向技术致敬。

离线支付的关键点一:付款码可以离线生成;

离线支付的关键点二:付款码是一次性且实时更新;

离线支付的关键点三:付款码能离线,扫码枪需在线。

类比离线支付,离线乘车的功能通过进出站闸门获取用户的标识,从而得到用户的乘车时间和区间,根据计费规则计费后告诉第三方支付划扣费用。划扣成功,用户便可顺利出站。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