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李海宁:交通银行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2020/7/14 14:33:31

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并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及经营重点。在交通银行披露的2019年全年业绩中显示:2019年交通银行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72.81亿元,同比增长4.96%。实现净经营收入2328.57亿元,同比增长9.29%。数据的背后,是更具含金量、更加可持续的稳健增长。交通银行明确将“利用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对于交通银行来说,在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发展上,究竟有怎样的战略谋划及前瞻布局,又有哪些科技因素推动其继续成就可持续性的稳定增长?

为此,《金融电子化》杂志社记者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信息技术专家李海宁,请他分享交通银行在科技赋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顺应趋势,科技赋能从支撑走向引领

记者:同样是布局金融科技,不同机构亦有不同打法。请问交通银行在金融科技赋能战略上,如何深度发力?

李海宁:交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努力推动全集团科技赋能从“科技支撑”走向“科技引领”。首先,培育全行科技和数据思维,将科技元素融入业务全流程,并通过思维转变引领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其次,持续加大科技投入,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2.94%,制定并推进金融科技万人计划,2019年金融科技人员同比增加59.15%。再次,强化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大数据思维,依托“新531”工程建设,积极推动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塑造交通银行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优势。

智慧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一是实现信息技术架构向“集中+分布”转型升级,运行在开放平台上的系统达到98%以上。完成私有云体系建设,应用环境50%以上系统入云,资源供应时间从5天缩短至30分钟以内。二是打造一系列新技术平台。生物识别平台支持人脸、指纹、声纹等多模认证,并在手机银行、智易通等400多个业务场景实现服务接入,日均交易量达60万笔。图像识别平台上线对公开户、二代支付、惠民贷、ETC等业务场景100多类版面和内容识别,日均交易分别达2.9万和4.4万笔。图引擎项目完成所有对公客户基础关联关系图谱构建,安全运营中心(SOC)基本实现全集团推广,数据管理平台、智能语音平台等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形成智慧输出能力。

赋能业务发展提质增效。按照市场、客户、用户有感的业务目标,充分应用科技赋能产品、服务、管理等各领域,并持续提升价值贡献。一是科技赋能产品。仅半年时间就快速推出凸显“以我为主”全新体验的手机银行4.0,较原版本交易平均耗時下降28%;月活用户突破2,200万,日活用户超过430万,较原版本提高16%。在2020年开门红活动中,交易并发达到2.8万笔,有力支撑各类秒杀活动。围绕“金融+场景”,着力打造智慧金服平台,在物业、医药、养老、宗教、旅游等领域快速孵化上线互联网金融管家产品。深耕“居住”场景,创建“交银安居”品牌产品,通过G端连接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带动B端和C端初现成效。二是科技赋能服务。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业务发展战略,以金融科技推动服务实体经济、普惠社会大众质效提升。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线上业务分流率达到97.67%,网点广泛使用智易通、现金票据一体机等新型智能机具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优化企业手机银行线上开户功能,对公开户线上环节平均耗时从小时级缩短到十几分钟内。抢抓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窗口期机遇,推出海关“单一窗口”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三是科技赋能管理。构建智慧风控应用体系,风险预警规则准确性提升至85%。建设智慧化授信管理,推广授信流程无纸化,实现授信申报流程效率提升约40%。

今年一季度,交行全面加持金融科技,凭借稳健的系统、有效的措施,为金融战“疫”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接下来,交通银行还将进一步做好IT架构转型、业务和科技融合机制构建、数据治理提升这三件大事,将科技融入经营管理全链条。

深耕关键技术,探索分布式转型之路

记者:请问交通银行在IT架构转型上有哪些重要突破?

李海宁:交通银行基于服务客户、防范风险原则,深耕关键技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架构从“集中式”向“集中+分布”转型升级。目前,已完成全部借记卡数据和高频交易从主机平稳迁移至开放平台,整个过程系统零停机、客户零影响。开放平台分流主机平台的借记卡交易量日常占比达50%,“双十一”占比达90%,基本实现“双核异构双活”的稳定运行,解决了分布式数据处理及潮汐式业务增长的技术难题。可以说,交行通过“双下一自主”(借记卡网上支付等高频交易从主机平稳下移至开放平台,借记卡数据从主机数据库下移到CBase分布式数据库,CBase是交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的模式,积极探索和践行着分布式转型之路。

记者:交通银行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型升级中取得不错的成效。能否分享一下,在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中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李海宁:自2014年开始,交通银行就明确架构转型的目标是构建业务需要的应用架构,既能满足高并发、高可靠类系统应用的分布式云架构需求,也能满足低并发、用户群稳定的集中式架构要求,实现业务系统应用多架构的融合运用。向着这一目标,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交行自身特色,制定了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从集中式架构到集中与分布式融合架构、最终到分布式云架构的“两步走”策略。具体实现路径为:

首先,自主研发和应用分布式数据库(CBase)。2014年,启动分布式数据库研发,以应用驱动的模式逐步迭代完善。2015年,将历史库系统中的数据全部迁移至CBase,验证了其海量数据存储、横向扩展和7×24小时服务能力。2016~2018年,将CBase应用于供应链、网联和贷记卡代授权等系统,验证了其复杂SQL语句处理能力和高并发事务处理能力。目前,CBase数据库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和成熟,其扩展功能和处理能力等均满足典型应用需求,现已在双核异构、网联支付等系统中应用效果良好。

其次,验证主机应用下移的可行性。2015年,实现核心业务系统高频查询类交易从主机下移至开放平台,验证了分布式开放架构的可行性。2017年,实现贷记卡代授权业务从主机下移至开放平台,验证了分布式应用架构处理核心业务应用逻辑的可行性。2018年,分布式应用架构和CBase数据库的结合应用,共同经受住了“双十一”等瞬时高并发交易场景的考验。

第三,实现“双核异构双活”稳定运行。在前期充分验证的基础上,研究并明确“双核异构”的转型架构体系。2019年9月,实现借记卡全部数据和部分高并发金融交易的下移。借助在数据双向毫秒级实时同步、数据一致性保证、全局多版本并发控制、智能交易路由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实现了“集中+分布”融合架构服务对等、数据对等的双活稳定运行,满足“高性能、高弹性和低成本”要求,实现了架构转型“两步走”策略的第一步。截至目前主机生产已下移21个交易到异构,分流效果十分明显。

在分布式架构转型的过程中,分布式数据库是重中之重,其具有扩展性强、成本优势明显、提升我行关键技术能力,形成专家团队、驱动业务发展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现有厂商专业化支持能力不足和金融行业运用起步阶段等挑战。交行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着眼于解决海量数据下的高性能、高稳定性、高吞吐、高并发、快速弹性扩容的银行OLTP核心业务应用场景,以应用驱动和问题驱动的双驱动方式开展数据库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探索金融级数据库产品发展和推动新型技术在行业内稳妥运用。

持续发力,加强核心技术研究

记者:交通银行在IT架构转型中还有哪些规划?

李海宁:按照交行分布式架构转型实施的规划,在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将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

一是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分批下移。选择借记卡应用作为整体下移的目标是基于借记卡具有数据量最大、日常生活最为紧密、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更有很强的示范效应。通过实现借记卡应用的联机交易和批量下移,使交行具备核心业务系统应用全功能下移的能力,为核心业务系统全部应用的下移提供技术基础。

二是非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架构转型。以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下移为突破口,以双核异构的技术路线带动关联业务系统应用从后到前依次进行技术架构的转型,对于高并发的关键系统采用简单分布式的结构,而对于低频、复杂的业务应用采用微服务设计,实现架构为应用,应用为业务服务的模式。

三是持续完善分布式数据库。发布面向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的数据库基线版本,为各类业务场景的应用做好准备,深入数据库内核的研发;提升数据库的基础能力,支持80%以上SQL特性,完善优化框架、提升查询效率。完成产品化研发工作,使之具备规模化推广水平;持续建立和完善全链路智能监控、智能运维等数据库配套体系。

四是研究多地多活云架构。持续完善异构双活架构,并探究推广到其他业务系统;在已建设完成的云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应用云化部署;多措并举探索安全可靠的多地多活云架构。

记者:据悉交行年初成立了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这应该也是金融科技赋能未来发展的布局之一,请问研究院有哪些发展计划?

李海宁:2020年初交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着眼于银行转型发展方向,跟踪预判科技创新趋势,加强金融科技及其应用场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和布局。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将发挥交行在业务场景、客户经营、数据积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新技术引进研发、新产品供需撮合、新科技孵化平台、技术专利投资、经营收益分成等方式,积极探索与外部金融科技、学术科研机构进行开放合作、科技创新,聚焦于区块链、数字货币、物联网、开放银行、人工智能、5G等方向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研究。同时,通过创新实验室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平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募拥有原创技术、发明专利的专家或创业者进驻实验室,利用实验室平台进行技术孵化或者研发。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举办金融科技峰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金融科技创新人才,扩大交行金融科技品牌影响力。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