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需要被315重点“照顾”的支付乱象
漂流移动支付网2023/3/10 17:02:30

315即将到来,在强监管成为常态的支付行业,许多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乱象仍然在持续。藉此,移动支付网对一些支付乱象进行盘点,避免大家踩坑。

营销短信骚扰、POS诈骗

无论是否办过POS机,很多人都收到过POS机“将停用,可寄送新款低费率新设备”的营销短信,甚至是诈骗短信。

早在2020年,“513徐州事件”发生时,通过短信或电话进行POS机营销,背后的个人信息贩卖问题已被大量曝光。但短信营销这一业态,随着疫情的反复仍然拥有市场。

2022年央视“315晚会”还对骚扰电话产业链进行了曝光,彼时业界普遍认为电销POS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目前这一业态仍然比较猖獗。

电销POS机本就违规,2016年的261号文和2019年的85号文均明确不得进行网销、电销POS机。

此外,此类营销短信存在买卖个人信息的嫌疑,存在违反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相关法律的可能。

最后,一旦用户接受此类短信所提供的服务,在本就存在违规违法的嫌疑下,很多后续权益无法保障,比如资金到账难、押金克扣、骗取资金等。

涨价浪潮下的权益保障

“涨价”无疑是2022年支付行业的一大关键词。以信用卡套现为主要用途的各类POS机涨价,引发了许多商家的不满。

由于259号文落地、巨额罚单追缴等等原因,信用卡收单的合规压力陡升,收单机构纷纷涨价。“96费改”之后,支付费率采用市场调节价,虽然POS机涨价并不算违规,但收单机构与商家沟通不到位,或者业务员“从中使坏”,也造成了诸多市场乱象。

这其中就包括不通知或者不明显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涨价,如从平时的0.6%涨到2%;在不提前告知的情况下,收取高额的网络服务费、通信费;激活机器收取押金,并且以各种不正当理由克扣押金。

“征信修复”乱象

“征信修复”是支付行业长期存在的乱象,而到2022年,监管开始进行针对性打击“征信修复”乱象。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征信修复”乱象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22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同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重点开展“征信修复”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专项治理对象主要是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民群众急于“消除不良记录”的心理,混淆“征信异议”和“信用修复”的概念,打着“征信修复”的幌子,通过虚假宣传,诱导、代理、组织社会公众反复投诉举报金融机构,借此从中牟利,甚至涉嫌实施伪造公文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征信系统客观公正,扰乱正常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局。

所谓的“征信修复”服务,存在个人信息被恶意使用、泄露、买卖的风险,危害人身及财产安全,伪造文件达到“征信修复”目的更可能违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发改委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时,许多人误读为“征信修复”合法化了。但实际上,信用修复与“征信修复”并不是一回事,信用修复针对的是企业,而征信则是个人,并没有“征信修复”的说法。

群众误解之深,监管部门重视程度之高,乱象之普遍,都值得315期间特别关注。

虚拟货币投资诈骗

虚拟货币投资诈骗虽然一直存在,但在近两年无论是发生案件,还是社会关注度都有增无减。

人民银行支付司还发文,对美国一起虚拟货币“杀猪盘”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梳理总结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屡禁不止的底层逻辑,给我国相关诈骗案件的防范提供思路。

《“虚拟货币”狂割小县城3.5亿》、《为炒虚拟币,离职业务员骗走老人投资款》之类的新闻不绝于耳,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甚至也发布公告,提醒在美中国公民谨防虚拟货币投资诈骗。

此类诈骗的主要套路是,不法分子首先建立感情连接,获得受害人信任;而后抛出虚拟货币投资陷阱;再植入木马,转移受害人资金。

早在2021年,中国监管部门便全面禁止虚拟货币相关活动。而许多期望获得高投资收益的大众,希望通过其他渠道投资海外的虚拟货币,这就滋生了包括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非法支付结算通过买卖对公账户、银行卡、支付账户等方式,借助“跑分”活动,为此类所谓的虚拟货币投资提供支付结算便利。此类诈骗类型,需要在“人员链”“信息链”“资金链”等方面,全方位封堵,方可治标治本。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