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23/4/18 9:31:21

【导语】数字人民币是一项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同时兼具金融和科技属性。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影响。商业银行应当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开展研究,提前规划布局,升级支付结算体系,赋能传统业务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智能合约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等。

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升级,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定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工具的融合,数字人民币能够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及高效的支付方式,全面提升用户支付体验。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推广,能够推动我国支付结算体系的迭代升级,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以数字人民币为重要切入点,商业银行可以拓展客户范围、增加客群规模,进而培育客户新生态,实现数字人民币业务与传统业务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联动发展、转型升级。

数字人民币给商业银行带来五大机遇

支付体系升级机遇:安全便捷高效,全面提升用户体验。首先,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具有法偿性,其安全等级高于一般的电子支付工具,数字人民币钱包之间的支付结算具有更高的资金安全性。

其次,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特性,能够有效提升支付效率。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资金交易流程中信息与资金的合二为一,有效提高支付结算的运行效率。此外,数字人民币还可以与传统电子支付系统进行交互,实现数字人民币钱包与银行账户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不同支付工具间的交互性,增强支付结算体系的包容性。

最后,数字人民币具有“可控匿名”特点,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及用户信息安全。数字人民币可以为客户提供“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支付服务,充分满足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服务的需求。此外,数字人民币相关信息还将严格落实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管理,禁止任意查询和使用。

赋能传统业务发展:拓展营销机遇,助力业务转型升级。在零售方面,数字人民币是一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其推广重点在零售环节,基于数字人民币本身所构建的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以及消费生态场景的不断丰富,数字人民币将会产生良好的获客活客效果。对于商户,数字人民币商户收款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商户客群的重要抓手,通过综合营销数字人民币支付结算和商户贷款,获得可观的协同收益。

在对公方面,以企业客户的支付结算为切入点,数字人民币将打通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企业与其个人客户相关运营环节,提高企业的产业链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及资金结算效率。在政银合作方面,商业银行与政府、事业单位合作,推动数字人民币政务场景开发,将有助于拓宽政务领域的金融服务范围。

数字人民币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协同联动,不仅限于服务传统业务的存量客户资源,还可以反哺传统业务的发展,带动人民币结算账户开立、电子渠道办理、存款理财等业务规模增长,形成业务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数字化转型获机遇:积累场景数据,推动数字转型发展。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要素是数据。数字人民币具有天然的数字化属性,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之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会直接带来支付场景的优化,进而推进客户获取、客户经营以及业务运营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是客户获取数字化。随着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生态的不断建设,线上场景流量会不断丰富,从而带来客户的转化和留存,优化了获客模式,提升了获客效率。

其次,是客户经营数字化。数字人民币能够更好的优化提升客户体验,以智能合约技术为基础的金融解决方案将传统协议与支付行为融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综合金融服务。

最后,是业务运营数字化。随着数字人民币业务的持续发展,一些传统的业务运营方式可基于数字化资产、数字化金融服务产生新的变化,优化线上运营流程,为推动作业模式变分散为集中、变线下为线上、变人工为智能打下坚实基础。

智能合约创造机遇:创新业务模式,实现支付定制功能。与传统支付工具相比,数字人民币在技术及业务模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其中一个突出方面是可编程性,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来实现。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可谓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一方面,智能合约能够赋予数字人民币特有的支付功能。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的特点,加载智能合约的数字人民币,可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实现普通支付工具所不具备的条件支付和约时支付等功能。

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能够支撑智能合约的可信执行及应用生态推广。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法定货币,能为智能合约的执行提供可信的结算工具。同时,数字人民币本身的法偿性特征决定了其可以广泛连接各类生态场景,实现智能合约系统与各种外部系统环境的互联互通。

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潜在应用场景很广泛。比如,在预付资金管理领域、补贴及经费的定向支付领域,智能合约可实现资金的透明式、全流程监管。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预付资金领域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根据《中国支付产业年报》,我国2021年全年的预付卡发卡张数超2.89亿张,发卡金额超680亿元,交易金额超580亿元。如果预付卡市场能转化为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为底层的市场体系,那么将推动数字人民币资金规模和交易量快速增长。

普惠金融发展机遇: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国家乡村振兴。2021年4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为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助力乡村振兴。在普惠领域和农村地区,打造移动支付的多元化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项目,为小企业客户和“三农”客户提供低成本、高可得性和高效率的支付结算、零售信贷等综合金融服务。

数字人民币与传统账户松耦合,可在线快速开立钱包并使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法偿性等特点,还支持离线交易,能够在无电无网的情况下完成支付。数字人民币的这些特征使其能够在普惠金融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

商业银行应加强运营管理、业技融合、业务协同

运营管理:创新钱包管理模式,主动研究迎接挑战。数字人民币钱包是数字人民币的载体和触达用户的媒介,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数字人民币的兑换与流通服务,需要做好数字人民币钱包管理工作。数字人民币具有法偿性、支付即结算、可控匿名等创新性,这将使得商业银行在数字人民币钱包管理上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挑战。数字人民币钱包按照开立主体分为个人钱包和对公钱包,按照权限归属分为母钱包和子钱包,按照载体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按照客户授权分为不同等级的钱包。数字人民币业务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将考验商业银行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不能照搬传统的账户管理模式,必须根据数字人民币业务特点,创新钱包管理模式。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影响,商业银行应当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开展研究,提前规划布局。一是要对营业网点和自助设备等线下渠道,以及手机银行、个人网银和企业网银等线上渠道进行升级改造,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管理、资金兑换和交易流通等业务功能。二是对于数字人民币在支付结算和智能合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数字人民币对实物现金的替代,商业银行应当开展深层次、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推进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三是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宣传教育,提升数字人民币交易活跃度。

业技融合: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探索敏捷研发模式。数字人民币是一项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同时兼具金融和科技属性。从金融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能够与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涉及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多而广。从科技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形式,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信息系统来运营数字人民币,对信息系统的功能研发、运营维护和服务性能的要求较高。商业银行应当加快培养具有零售和对公多元专业背景以及金融科技项目经验的、业技融合的人才队伍,促进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为应对不断丰富的应用场景,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更好地支撑数字人民币业务发展,商业银行需要在人员、软件和硬件上持续投入,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自主研发能力,积累快速迭代、业技融合的敏捷研发管理模式实践经验,实现项目建设模式的新探索。

业务协同:促进业务持续发展,组建协同生态集群。业务协同是商业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重要举措。与传统业务不同,数字人民币并不是自身单一发展的业务,其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产品领域及客户领域极广,与商业银行各个条线的业务均有交集。只有做好各业务条线协同推进,才能真正推动数字人民币业务的健康、持续性发展。然而,业务之间的协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建立多业务联合作战的工作机制,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需要商业银行全体上下的共同推动。

业务协同是数字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商业银行应当围绕数字人民币业务,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生态集群。在内部协同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各部门、各板块和各条线之间业务协同机制,建立与消费金融、理财等子公司之间的母子协同机制,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业务盘活存量客户资源,通过协同促进业务发展、获得协同收益。在外部协同方面,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建立支付协同机制,与大型商业机构建立流通协同机制。

数字经济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中,数字人民币是金融基础设施领域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升传统业务核心竞争力,加速扩展数字金融服务供给的必然选择。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商业银行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分阶段、分层次做好储备,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变化。

本文发表于《中国银行业》2023年3月。

作者简介:张喜峰,现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数字人民币部系统管理处处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