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拓展已初显瓶颈,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需向B端延伸
佘云峰移动支付网2023/11/2 9:31:13

数字人民币自试点以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

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大至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截至今年6月末,数字人民币交易额达1.8万亿元,流通的数字人民币已达165亿元。数字人民币交易总量达9.5亿笔,开通钱包1.2亿个。

可以说,目前数字人民币在C端的拓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或者说数字人民币迫于一些原因在C端的推动已经开始凸显疲态,因此需要在试点方向和行业发展上转变思路。

数字人民币C端拓展初显瓶颈

通常而言,C端指的更多是消费者、个人用户,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数字人民币C端除了普通的用户,还包括普通的商户,即小额零售消费端的一些场景改造。

为什么说数字人民币试点在C端的拓展已经初显瓶颈呢?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数字人民币试点至今,C端的零售消费场景已经基本覆盖。而经过前期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热潮后,监管和运营机构对于个人、对公钱包的数据已经没有那么重视,数字人民币普通场景的拓展开始降温。这一点从目前数字人民币官方数据的披露也可以略见端倪。

其次,数字人民币C端场景的应用创新有限,难以拓展有代表性的案例。普通商户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改造大多是一锤子买卖,除了在数量上扩大很难有数字化创新的空间,而运营机构目前大多把精力放在创新应用场景的拓展上;用户端,则一般是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实现,监管目前有倾向不断优化其使用体验,但对于用户和商户端的影响有限。

最后,普通商户对于数字人民币的需求其实并不强烈,用户端除了红包则缺少使用粘性。尽管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即结算能让商家更快地收到钱,而且无需任何手续费,但是目前在国内互联网支付相对较为发达的环境下,普通商户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改造需求并不高,再加上目前整个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尚未完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仅靠运营机构的推动改造对于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是缺少动力的。

数字人民币试点需向B端延伸

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推进离不开场景的拓展,而场景之下必然离不开商户的支持。数字人民币在C端的拓展目前略显停滞,则应该将试点转向工资代发、财政补贴、贷款发放等“B端”应用场景。这里的B端更多是指产业端,包括产业链数字化、企业数字化、行业应用、跨境应用等等。

一方面在于,B端的数字人民币改造更加注重产业数字化,而C端的数字人民币则更多的是支付功能的支持。

比如,在数字人民币与供应链金融的场景结合之下,一方面,供应链债权债务转移涉及的清分和结算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完成,企业则不必要去不同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减少跨区域、跨银行开户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强度高的实名数字人民币钱包具备较高的可追溯性,且钱包终端的选择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通过向实名钱包小额鉴权方式识别企业身份,会有更好的通用性和便捷度。

通过以上数据的连接互通,金融机构则能更加互信有效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让资金能够触达更多层级、更多数量的中下游企业。

不同于在C端商户简单的开通,数字人民币在B端的拓展更加复杂,因为这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甚至是整个行业系统的改造和接入。因此,一个大型数字人民币B端应用场景的落地,往往需要各个参与方的通力合作,以实现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改造。

另一方面在于,B端的数字人民币应用具有更多拓展可能性,而C端则相对单一。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于智能合约的支持。

目前,C端用户而言对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最直接的接触即是数字人民币“红包”,可实现定向发放、定向用途核销。

另外,智能合约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场景是预付卡,如美发卡、教培卡等。以教培行业为例,家长与教育培训企业签订学生培训合同并约定使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功能,培训费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进行交款,可实现资金的一课一释,保证公平与安全。“元管家”的诞生则是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预付消费资金管理服务上的创新。

相对而言,智能合约赋予了数字人民币一定的可拓展性,尤其是对于B端企业而言,无论是供应链金融还是产业端的数字化改造,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都能给予行业一定的数字能力升级,以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落地。

而不同于C端的支付能力实现,无论是预付行业还是传统产业,通过数字人民币完成数字化产业升级,需要的行业支持都不小,这里面不仅需要监管的支持和政府的带头,还需要运营机构和参与方的合作助力。

结语

当然,尽管在移动支付网看来,数字人民币的未来发展在B端有着相对广阔的空间,但对于C端生活支付场景的支持则是前提。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需要在保证C端场景扩面增量的同时,向B端、G端等产业数字化场景不断延伸。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