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浅谈万事达卡拿牌后
慕楚移动支付网2023/11/27 9:27:20

在筹备近三年之后,万事网联终于在本周获得了人民银行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准,同意开业,并在11月17日,获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

获得行政许可后,万事网联可在我国境内授权成员机构发行和受理“万事达”品牌的人民币银行卡。过去的申牌往事就不提了,咱来聊聊万事达卡拿牌后的现在和未来。

万事达卡面对怎样的市场

从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Q2,我国的银行卡发卡量是96.21亿张,按照中国14.12亿人口来计算,人均6.8张银行卡,如果去除儿童和高龄人群,人均持卡量会更高。而且银行卡的发展速度增长不断下降,甚至在断卡行动、睡眠卡注销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银行卡的保有量偶尔还会降低。

最关键的是,这些银行卡基本都是银联卡。

从发卡侧的角度来看,银联基本完成了我国的银行卡普及工作,万事达卡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增量市场,而是一个存量市场。

此外,银联在中国的身份,是金融基础设施。虽然万事达卡是全球第二大卡组织,发行了超过33亿张银行卡,在全球拥有超过1亿个受理点,但在中国市场,仍然与银联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

但万事达卡会是市场多样化的补充,可以找到自身的差异化场景,与主流金融机构合作发卡还是可以持续推进的,如何在发卡侧建立合理的共赢机制,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在提倡信用卡高质量发展,万事达卡能不能凭借其悠久的信用卡经营经验,推动我国信用卡产业更上一层楼了。

在受理侧,无论是用户还是商户端,移动支付都已经是主流支付方式。这就意味着与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等移动支付应用合作成为了必然,并且需与主要的收单机构达成合作,让商户批量支持万事达卡,从连通的开业经验来看,这似乎并不难。难的还是怎么让用户绑卡,用起来。

另外,作为万事达卡的队友,网联在完成“断直连”之后,鲜有较为出众的市场创新。以万事网联为基础,持有49%股权的网联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前端支付创新空间。但毕竟二者企业性质不一样,万事达卡与网联的组合,是1+1>2,还是由于企业文化不同,带来持续内耗,阻碍企业发展,这也是值得产业持续关注的。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支付市场本质上与海外市场有着不同的运营逻辑。如我国的基本费率是线上0.6%左右,而线下移动支付费率在0.38%左右,这与万事达卡熟悉的国际2%~3%有着本质区别。更具体的场景来看,在拒付这件事上,国内和海外就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从这个角度来看,万事达卡估计也需要优化自身的规则。

会在哪些方向发力?

相对于国内市场的“卷”,万事达卡在海外的优势是明显的,33亿全球发卡量,1亿全球商户支持,这全球影响力远超国内清算机构。

利用这一全球影响力,目前万事达卡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探索。

一是来华移动支付。即是帮助老外能够在中国使用移动支付,虽然在亚运会期间,各大支付巨头都推出了自己的来华移动支付方案,但从实际推行效果上来看,多是“表面”方案。10月27日,人民银行还专门召开了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水平工作动员部署会,直接指出在外卡受理环境、移动支付便利度、现金使用等方面仍有待改善。从这个会议可以看到,来华移动支付远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为了促进开放,本周,我国还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如果来华移动支付的问题没有解决,无论旅游还是投资,这仍然是阻碍外籍人士来华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老外人手一张的卡品牌,万事达卡有机会也有能力推进国内受理环境的完善,让来华移动支付更便利。

二是,外贸走出去。我国的外贸正在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了疫情三年洗礼,中小卖家通过国际电商平台、独立站、跨境B2B等多样形式,把商品卖向全球。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支付难题,如亚马逊、PayPal封号、电信诈骗冻卡等问题,这背后包括卖家对国际支付规则不了解、支付路径不合规等原因。

此外,我国支付环境更偏向于“账基”支付,而国际支付环境更青睐于“卡基”,万事达卡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弥合国内和海外市场的认知鸿沟。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在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万事达卡在获得人民币清算牌照之后,也有助于人民币随着外贸、中国游客走向全球。

总的来说,万事网联开业之后,也许不能快速的让“万事达”这一品牌在国内覆盖,但利用万事达卡的国际化优势,可以找到很多刚需支付场景,稳步的让国人接受“万事达”这一吉祥的国际卡品牌。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