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支付不“见外”,支付宝、财付通如何模式创新实现“外卡内用”
十字财经移动支付网2024/3/4 9:22:00

最近境外人士来华刷卡的便利性问题被广泛热议,说实话这个热点出现的时候我是有点意外的。可能是受“超国民待遇”影响带来的刻板印象,我之前是从来没注意到老外来中国居然有这么复杂的支付困境。而当我从细节处了解之后才发现,从费率到效率,这场支付便利性提升的背后,经历的是整个产业链从前端的费率贴补到后端模式突破的整体改造,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很多。

我们简单前情提要一下,就上干货。

文|李意安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这场联合了央行、发改委、交通部、商务部、文旅部、外管局的豪华阵容发布会,体现了顶层设计优化这一问题的决心。

官方通稿是这样的:

一是针对来华人员使用支付宝、微信绑定境外银行卡成功率低的问题,要求、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绑卡效率。

二是简化身份验证安排,使外籍来华人员在绑卡等一系列过程中更便捷办理。也非常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会严格要求相关机构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规定,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三是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机构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01 老外支付为何难

难有难的原因。

首先,现金收款的场景已经很少。剩下的支付路径只剩刷卡和二维码支付。

从受理端来看,商户一直对于外卡收单这个事情就比较排斥,原因有三:

手续费高:以POS刷卡的手续费为参照,外卡手续费普遍在2.6-3.2%,最高能到5%,相较而言,境内业务的正常手续费要低得多,除了优惠商户0.38%,正常商户的手续费也就0.6%-0.8%之间,一来一去,差价最高能有近10倍。手续费是商户扎扎实实承担的经营成本,也是商户最在意的敏感点。

结算周期长:国内业务基本是秒到,外卡结算一般需要等待3到5天。

往往要额外缴纳商户保证金:比如以前,visa有一个180天的退货期,为了保护各方利益,商户需要额外缴纳保证金。

综合上述原因,许多商户尤其是中小商户都不愿意去开通外卡收款的业务。

二维码支付的话,绑卡环节就存在问题。

支付宝也好,微信支付也好,出于反洗钱相关规定,都有实名制的监管要求,但跨境信息传递不透明,要严格落实人证合一的实名认证,确保资金链路明确,本就是一大国际支付难题。认证环节一旦某个信息的完整性不够或者对不上,就绑不了。而老外和老外也不一样,有些老外把个人隐私视作身体的一部分,认证环节一复杂,就担心个人隐私泄漏,就不乐意绑了。

最后,即便是绑上了卡,商户也愿意受理,拒付率也很高,清算环节又卡Bug了。

外卡拒付率高,是因为相当比例的交易,在发卡行看来存在风险和欺诈可能。比如一个美国人突然在一家叫财付通的商户有消费,在发卡行的视野里,为什么在这人所有的消费都发生在这家商户,还都是小额消费,就很容易错误判定导致拒付。

02 模式创新

3月1日,国务院的会开完以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先后光速出台了优化方案。两份优化方案看起来应该是通过气,十分相似,几乎可以说是雷同。在我看来提额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两点:

首先,简化使用门槛,绑卡友好,认证友好。

仅需要填写外卡卡号、有效期和安全码,无需再填写其他信息即可完成绑卡。

其实支持外卡绑定的很多基础工作两大巨头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去年七月,杭州亚运会前后,支付宝、微信支付外卡都已经完成了与Visa、Mastercard、JCB、Discover®和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卡的合作。可以说,除了已经拿到境内人民币业务牌照的美国运通因外卡内用的相关系统仍在迁移尚无法接入以外,全球主流的卡组织都已经接入了。

认证工作也简化了许多。此番外卡服务升级后,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等都可以用来开通微信支付、绑定国际银行卡了。

第二,手续费友好。

从用户感知层面,200以内免手续费,单笔金额大于200元的部分收取3%的手续费。相较于此前,惠及了大量小额高频的消费场景,属于真金白银的贴补商户。

商户侧的层面,入网商户不需要额外缴纳保证金,人民币结算即时到账,费率与服务国内用户完全统一。从商户体验来讲,“感知不到外卡”,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确实能够大大提升了商户的受理意愿。

而得以实现这些,背后是支付宝、财付通(下文也简称“A/T”)与外卡组织的合作模式上的突破创新。

在支付宝、财付通两大巨头和五大国际卡组织合作的过程中,清算链路是“商户-服务商-A/T-国内收单行-卡组织-境外发卡行”。业内人士可能注意到了,A/T跟银行似乎是直连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清算链路里,A/T扮演的是商户的角色。

因为外卡遵循的仍是传统四方模式,卡组织的收单侧,必须有一家收单行。十字财经了解到,微信合作了工行作为收单行,支付宝合作的是中行和工行。

正是因为这一模式突破,才能实现商户侧的人民币结算即时到账——感谢收单行。

也正是因为这一模式的突破,商户才无需额外缴纳保证金,因为已经是A/T的入网商户了。

同时,这一模式下,原本POS时代由商户独立承担的2.6%-3.2%的外卡受理手续费,如今变成了三方共担:商户继续走国内模式,按照与服务商谈好的价格承担0.38%-0.8%的手续费,剩余的部分由A/T和用户来分摊——200元以内的消费,剩余手续费A/T来承担,200元以上的消费,用户承担3%的手续费。

特别需要提一句的是,降低拒付率这事儿外卡组织的努力至关重要。

其实这些年外卡组织也一直在努力拓展受理市场并提升交易的成功率,这并非唱高调,事实上,这直接关系到非常现实的市场利益:交易规模和收入体量。以万事达为例,目前在境内POS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疫情前的三倍。

外卡组织也是清算组织,要协助完成资金清算和信息清算。此前,发卡行看不到A/T验证的信息。在这一轮模式创新中,外卡组织为了降低拒付率,需要A/T将自身的信息和具体场景下的商户信息共同上送,中国四千万商户都是中文信息,卡组织要将所有的报送信息转换成全英文格式上送发卡行。这项工程的背后同样涉及大量的细节。

一言蔽之,所有的优化都是有成本的,无轮是费率还是效率,这是整个产业链共同努力的结果。

03

最后,聊一点题外话。

我并没有查到准确的数据,无法从商业的角度评估境外人士在华消费的体量有多大,更加无法评估相应的消费能给支付市场带来多大的收益。但我很清楚,跨境人士的支付体验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境外人士来华的情境中。

2019年的12月,我在伦敦从街头的小型便利店到大型商超试遍身上所有的银行卡刷不出一包纸巾钱。

我至少带了三四张印着Visa、Mastercard标识的银行卡,只不过因为是中国特产的双标卡,大英帝国的商家们就愣是不给受理。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欧洲各国几乎就是常态,双标卡是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特殊产物,欧美市场是Visa、Mastercard的绝对领域,不愿意跟银联共享市场,在这些市场,商户们只认单标卡。

我最后不得已在路边的换汇小店用人民币换汇救急,汇率差加手续费被印度阿三痛宰了将近30%成本。虽然绝对金额不大,但绝对算得上是个血泪教训。

其实中国人的足迹也算遍布欧洲大陆了,也没听说哪个国家要提升一下支付便利性什么的。相较而言,中国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意识到境外人士来华的支付便利性问题,算得上尽显迎八方来客的诚意。而市场机构也能快速的配合落地,这是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值得被看见。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