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电商视角下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可行性分析与实现路径
2024/7/19 9:53:22

摘要:数字人民币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和手段。随着丝路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跨境电商贸易结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减少对现有国际支付网络的依赖,提高结算效率、降低结算成本、便于金融监管。本文从丝路电商视角探究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还面临着货币惯性以及对现有SWIFT结算系统的依赖、沿线国家复杂的政治经济金融环境、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为此,应基于数字人民币构建兼容性跨境支付系统,依托金融科技加强沿线国家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拓展丝路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维持汇率弹性,建立高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关键词:丝路电商;数字人民币;“一带一路”;金融科技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硕果累累,区域经贸合作的深化,持续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央行《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从2010年的0.02攀升至2022年的6.40,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实现质的飞跃。SWIFT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球支付的货币市场份额中,人民币占比为3.71%(如图1),达历史最高位,跻身全球五大支付货币之一。但客观分析,与美元、欧元相比,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影响力仍有较大差距,这两种货币同期的国际支付份额分别为46.58%和23.6%,是人民币的近13倍和6倍。

图1 2023年9月全球主要货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SWIFT。

我国在全球率先启动数字货币项目至今已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报告显示,已有超百个国家积极投身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既包括以美国、日本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有以中国、巴西和印度为代表的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以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牙买加为代表的部分岛屿或临海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民币“试水”从消费支付领域到对公领域,应用重点从C端延伸向B端实体产业链,拓展普惠金融模式和供应链金融场景。据央行统计,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态,2023年6月其流通存量占M0的0.16%,它作为现有货币体系的补充当月累计交易金额高达1.8亿元,与2022年8月比较增加了17倍。从2021年开始试行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协同合作,到2023年10月首单国际原油大宗商品数字人民币结算产生的规模效应,数字人民币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培育新发展动能。未来,数字人民币应用地域,将从国内市场拓展至周边区域国家,逐渐覆盖全球市场。

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其中,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货物贸易规模,尤其是繁荣发展的跨境电商交易,有助于激发对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内生性需求,使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确立并发挥投融资“锚货币”作用。因此,基于“五通”合作中“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的良性循环,分析丝路电商交易中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丝路电商贸易对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内生性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下货物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规模显著提升,作为贸易新业态的丝路电商增长强劲,沿线部分国家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合作展开试点。可以预见,未来对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内生性需求将不断增长。

(一)“一带一路”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增长

从国际货物贸易视角分析,人民币支付结算的内生性需求增长,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韧性优势、“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深化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关联紧密。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以2013年为基期,2022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指数上升至165.4,这十年来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年均增长6.4%,累计规模实现19.1万亿美元。2022年,我国与上述国家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达到7.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4%,在同期我国人民币涉外收付总金额中占比为16.9%。其中,货物贸易领域贡献较大,人民币收付同比增长了75.7%,总金额达2.3万亿元。我国与“一带一路”中的重点区域东盟的双边贸易地位提升显著,2020—2022年这三年来互为最大贸易伙伴。2011—2021年东盟与我国双边贸易投资繁荣,更多选择人民币跨境收付,人民币结算量增长近20倍[梁海明:《提高人民币使用意愿夯实中国—东盟合作》,《中国贸易报》,2022-12-1(A4)。]。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一带一路”促进金融基础设施的普惠便利性,有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增长。中国银行统计数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2023年1—8月,通过该行的境内外金融服务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交易金额约1.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近46%。

(二)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发展潜力强劲

作为国际贸易增长新业态的电商贸易,显著促进了人民币在沿线国家跨境支付结算中的使用。依托政策红利、地域优势和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我国跨境电商在2018—2022年这五年里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跨境电商的行业渗透率从29.5%提高到37.32%。2023年1—3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贸易额1.7万亿元,同期增长了14.4%。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各类参与主体已超过10万家,建设个性化的独立站超过20万个,杭州、深圳等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内建立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共计690余个。其中,杭州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导向,2015年建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区内设有“一带一路”电商运营中心。8年来杭州领先全国:当地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1 000多倍,从1.2亿元增长到1 200多亿元;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增长了275倍,从200多家增加到5.5万余家,形成电商集群效应;当地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跨境电商平台,辐射效应显著;在杭的各类跨境支付机构为我国共计150万家卖家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占全国70%左右的跨境支付交易额。

数字人民币具有政策稳定和制度优化等宏观层面的优势,丝路电商贸易将为数字人民币计价结算创造巨大需求,互联网支付为其创造支付的外部渠道和市场条件。2022年1—6月,我国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跨境电商贸易额达4 3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7%。“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成为我国跨境电商的重要市场,2022年第一季度,我国对丝路电商出口显著增长,增幅高达92.7%。我国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截至2023年9月底,已和30个国家建立双边丝绸之路电商合作机制,与上述国家的电商贸易占我国跨境电商贸易总额超三成。

(三)沿线部分国家央行数字货币多边合作试运行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贸易数字化推动了跨境结算金融服务创新,激发了对货币数字化多边合作的内生性需求。据IMF统计,截至2022年末,已有8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体系,人民币成为各国央行持有的五大主要外汇储备货币之一,储备规模达2 984亿美元,占比2.69%,与2016年人民币成功加入SDR时比较,提升1.62个百分点。我国央行与沿线国家的数字货币合作试运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未来丝路电商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初步探索。2020年以来,我国内地分别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启动数字人民币试点,目的是深化双边金融合作、优化商业环境、提升跨境支付便利度。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首选地,经过两个阶段技术测试,实现两地线上跨境电商和线下跨境消费场景的使用。新加坡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于依托陆海新通道的外贸场景结算,以及个人用户在商务旅游等相关领域。

2022年8月,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阿联酋和泰国四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桥平台,进行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真实跨境交易试点合作测试。四个国家和地区有20家商业银行参与完成此次试点,共发行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总额折合0.8亿余元人民币的四个国家和地区数字货币。这期间,合作完成164笔总额折合1.5亿余元人民币的外汇兑换和跨境支付同步实时结算业务,其中,数字人民币交易笔数比例为46.6%,涵盖跨境贸易、跨境汇款等交易场景。该平台实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CBDC系统间跨境交易24小时不息的同步交收结算。未来,我国将扩大货币桥的合作范围和适用场景,数字货币将应用于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广泛的经贸往来。

三、数字人民币在丝路电商贸易结算中的优势

沿线国家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合作,将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比现有的结算方式,在丝路电商贸易场景中应用数字人民币结算有很大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减少各国贸易商对现有国际支付网络的依赖,降低跨境电商结算成本,提高结算效率,交易更安全透明,便于金融监管。

(一)减少对现有国际支付网络的依赖

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推广使用,最大的优势是将减少贸易各方对现有国际支付网络的依赖。现有的国际支付网络包括以下组成部分:①以Visa、Mastercard、PayPal、UnionPay、Western Union为主流的国际支付系统;②美国主导建立的以美元为基础的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③美国的CHIPS、英国的CHAPS以及我国的CIPS系统等主要的跨境清算系统。现有的国际支付网络存在业务成本较高、速度慢、操作复杂、覆盖面局限和透明度不够等痛点。

地缘政治博弈与全球数字技术创新浪潮,促进跨境数字多边支付系统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有银行账户弱耦合特性,没有银行账户概念,只有“数字钱包”理念,它使用时不需要绑定相关银行账户,普惠性更强。以采用扁平化“双层运营体系”的DC/EP为例,央行主导监管,境内外企业根据需求注册安装数字钱包,由境内银行为其跨境贸易往来结算提供服务,直接将资金划拨到交易伙伴的数字钱包(见图2)。为预防资金通过DC/EP体系外流,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可采取设置交易额度限制的措施。在该数字钱包支付模式下,各国贸易商将摆脱对SWIFT跨境支付系统的依赖,CBDC将使目前根植在不同时区的以代理行和清算行关系模式为纽带的跨境支付网络发生颠覆性变革(袁曾,2022)。人民币数字化变革和创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潮流,它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支付体系,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运营模式提高跨境支付结算效率,这将倒逼现行的国际支付系统向数字化转型。SWIFT国际清算系统也在探索如何与CBDC网络连接以实现无摩擦的跨境支付。

图2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的DC/EP跨境支付方案

资料来源:欧科云链研究院。

(二)降低丝路电商贸易的结算成本

交易成本高,是现有国际支付机构和跨境电商客户面临的支付痛点。跨境贸易应用传统金融系统支付结算的成本高昂,主要原因在于:①货币兑换汇率机制带来的交易成本和汇率波动增加的汇兑风险;②不同国家金融法规惯例以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差异;③时区划分的复杂性以及代理行和非银行金融服务提供者等金融中介之间的业务协调问题;④跨境交易支付结算的成本结构复杂。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零售汇款平均费用为汇款总额的6.5%。常见的跨境电商支付平台PayPal、Payoneer、WorldFirst货币兑换手续费分别为2.5%、1%、0.5%~1.2%,另外还包括金额不等的交易/转账手续费以及提现手续费。

从上述分析可知,导致跨境电商贸易结算高成本的原因比较复杂,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地域等因素较难协调解决。从微观视角分析:①支付机构这端结算成本的构成项目较多,涉及货币兑换、人工运营、金融软件系统开发、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等多项成本,难以降本增效;②跨境电商企业这端,中小企业的议价能力薄弱,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虽具备一定议价能力,并且通过网银和银企直联或者接入遍布全球的SWIFT金融支付网络降低部分费用,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出具信用证及保函融资而降低财务费用,但仍面临资金流动性风险及外汇汇兑成本。由此,“金额小、海量、电子化”特色的丝路电商交易,降低其财务成本的难度较大。数字人民币的应用避免了多次货币转换,结算快速高效,有助于节省汇兑等中间成本,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刘凯等,2023)。

(三)提高跨境电商结算的效率

在结算效率方面,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的优势及记账功能,资金到账快捷,提高了跨境电商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支付速度快、效率高,与支付效率相对较弱的传统金融系统比较,CBDC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支付模式、系统运行时间和数据标准方面(见表1)。CBDC项目进行到第三阶段更名为货币桥项目,其原型平台实现跨境转账和外汇交易“秒”到账,与传统金融系统比较降低了近一半成本,解决了传统代理行模式跨境支付结算的痛点,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机遇和基础平台。2023年货币桥项目制定战略规划和路线图,目标是发展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跨境支付平台及基础设施,拟研发落地各方普遍接受的一个最小集的可行性产品(MVP)。

表1 影响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传统金融系统支付效率的因素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2023)》汇总整理。

(四)提高交易安全性,便于金融监管

现有的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包含银行、清算机构、为电子商务提供有力支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众多分散的参与主体,跨行、跨国海量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数据,使金融审计存在一定难度。从跨境支付的安全性分析,各主体持有的数据分散,往往很难完整地还原链条、精准追踪。跨境电商企业普遍关注金融服务问题,其中,“资金安全”是跨境电商贸易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企业选择支付工具的关键要素。亿邦智库在调研620家跨境卖家海外市场和金融服务需求后,发布《2022年跨境电商金融服务报告》,指出跨境电商对跨境金融服务的关注度高达34.19%,与2021年比较,外汇结算避险需求跃居跨境金融服务需求项目的第一位。这与2022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俄乌冲突、美元持续升值、能源危机等因素导致汇率频繁波动、外汇结算风险增大有着密切的关联。

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信任背书的“法偿性”数字货币,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安全技术是其交易的安全保障、交易技术使其支付使用不受网络限制、可信服务管理技术使其安全可信。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总体核心架构要素(如图3)具体包括:一币,即央行数字货币CBDC;两库,即维护央行中心化管理的中央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的银行库;三中心,即负责数字货币权属信息的认证中心、管理用户身份信息的登记中心以及分析数据、风险防控的大数据分析中心(姚前,2016)。这种数字人民币“双层运营体系”,避免了央行在以往的单层架构体系中直接面向C端的情形,也避免商业银行“金融脱媒”影响稳健经营。和目前广泛应用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电子支付方式对比,CBDC相对更具中心化,具备点对点交易、匿名可控、安全性更好、交易可追溯、便于监管等特性。随着金融科技发展,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将使跨境电商贸易结算的资金流向查询难度降低,跨境结算的安全系数将大幅提升。

图3 数字人民币原型系统“—币两库三中心”框架的核心要素

四、制约丝路电商交易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因素

(一)货币惯性以及对现有SWIFT结算系统的依赖

传统金融和货币体系的演进变迁具有网络外部性和历史连续性。在丝路电商交易网络中,结算货币的替代选择需要一定的时间。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产生规模效应并降低了使用风险,较高的货币转换成本又进一步强化了货币惯性。目前,全球贸易商品计价结算仍以美元为主,美国主导的CHIPS系统在全球主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中具有垄断地位,显著增强了SWIFT的金融影响力。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全球50种大宗商品价格序列中,包括黄金、原油、铜等37种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占比74%,其余13种商品则以欧元计价,占比26%。美元主导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计价货币地位和定价机制,全球约64%的国家(地区)以美元为锚货币,这将增加数字人民币成为丝路电商领域计价结算货币的阻力。

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地区)共计超过1.1万家金融机构与SWIFT系统对接,每日发送的报文涵盖各国(地区)海量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数据。另外,还有2014年启动的单一欧元支付区(SEPA)、2015年我国启动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用于国际贸易、跨境支付服务场景。但在现有的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下,其它结算体系短期内难以取代与各国跨境清算系统深度融合、覆盖面甚广的SWIFT系统(陈晓静等,2022)。综上,金融科技和数字贸易的发展对当前数字货币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数字货币及其基础技术是一种新探索,但其建设成本也较高,要突破网络效应真正替代SWIFT系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二)沿线国家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金融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金融风险具有复杂多样性、长期性特点,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数字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推进。从内部因素分析,部分沿线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金融体系脆弱,通货膨胀恶化,金融潜在风险较高。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21年沿线65个国家中,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排序列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下收入组的国家有19个,占比29.23%;列于高收入组的国家仅有15个,占比23.08%[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公开数据网站,https://data.worldbank.org.cn/,2023年11月7日访问。]。沿线国家中,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以及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投资风险普遍较高,塔吉克斯坦、蒙古等中亚和西亚地区一些国家外债比例高、货币风险和经济风险大。沿线部分国家的政治风险高,武装冲突、政局动乱频发,影响国际贸易与金融的稳定。2000—2019年,全球共有67次武装冲突,其中有25次发生在沿线国家。从外部因素分析,沿线国家很多是能源生产大国,其经济金融发展较多依赖于国际能源市场,沿线国家的天然气、石油储量分别占全球总储量的56%和20%。国际能源市场博弈和国际地缘政治引发的价格剧烈波动,很可能引发沿线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利于我国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区域数字金融合作(王超男和魏浩,2023)。

(三)我国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覆盖面不全

我国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的覆盖面不广,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数量有待提高,在当地设置的人民币清算行分布较少。这导致沿线当地企业开设人民币金融服务账户面临难题,影响了人民币跨境交易支付结算、境外投融资活动以及进行人民币资产风险管理,也阻碍了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的进程。截至2022年9月,沿线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已获人民币清算行授权,分别分布在东盟、西亚、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而南亚和东亚地区尚未覆盖。截至2023年11月,俄罗斯、新加坡、沙特等共计31个沿线国家央行与我国新签(或续签)长期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整体看,西亚、南亚和中东欧地区覆盖率较低。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数量和人民币清算行分布的覆盖面不全,区域集中度偏高,不利于“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环境的改善。2017—2021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外贸收付中以人民币结算占比为年均8.93%,远低于同期我国整体跨境收付的人民币结算占比,后者为年均35.54%。

(四)汇率波动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

人民币汇率波动或调整,对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与比重的影响效应比较复杂,存在差异性结论。这主要源于,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存量规模、种类与资产结构,使汇率波动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其中,流动性强、收益性高的人民币债券及股票资产对汇率波动负面影响的正向调节效应最显著(马光明,2023)。因此,人民币资产存量规模与资产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增加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给沿线国家的跨境结算、投融资、国际储备等带来不确定性和损失,影响其投资信心和预期。这会导致境外人民币资产需求降低,抑制丝路电商贸易中数字人民币结算的推进。2019—2023年这五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四次破“7”,即2019年8月、2020年2月、2022年9月和2023年5月。前两次历经5个月回到“7”下方,2022年用了3个月。汇率波动及其实现动态均衡,受市场供求影响,也证明我国外汇市场的韧性,但也可能会增加金融脆弱性和传染性。厦门大学等机构联合编制的《全球汇率传导指数报告(2023)》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这十年,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货币汇率有效传导效果持续提高,已逐渐处于沿线区域货币传导网络中心的关键位置。鉴于沿线国家之间紧密的经济交往和金融联系,如果某国遭遇系统性金融风险,则可能顺延人民币渠道传播到“一带一路”其他区域,甚至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波动。

(五)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导致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通

我国在岸金融市场不成熟,市场广度和深度有限,对企业开展境外投融资、对外担保等资本项下人民币交易的开放程度不够,不能提供便利优惠的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和环境,人民币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离岸市场发展不完善,人民币供给不足,离岸人民币产品的规模、类型和流动性欠缺,不能给沿线国家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提供畅通的投资渠道和收益,导致回流渠道不够畅通,将间接影响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例如,目前境外资本进入内地资本市场展业、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项目均存在严格管制。

除了中国港、澳、台地区,沿线其他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措施,这使境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不高。虽然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境外人民币可以流回境内,但该渠道流回国内的人民币必须经相关部门较为繁琐的审核流程,资金不能回流的风险较大。通过商业银行之间的汇款转账等往来,境外人民币也可以流回境内,但境外机构在境内开立结算账户的条件门槛较严苛,交易成本较高。合格境外投资者的要求,使得相关投资者的实操和运营成本较高,不利于境内外人民币的循环流通。另外,离岸市场发展不成熟导致人民币双重利差的存在,造成人民币境内外汇率存在差异,人民币资金偏向于流向利率较高的在岸市场,间接降低了大规模的人民币跨国投资流动,影响丝路电商贸易中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五、丝路电商背景下促进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实现路径

基于数字人民币发展的逻辑框架,本文从构建数字人民币兼容性跨境支付系统,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实现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拓展双边货币合作及丝路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维持汇率弹性,建立高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等方面,探讨实现丝路电商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以数字人民币为媒介的兼容性跨境支付系统

构建兼容性跨境支付结算体系,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流通规模和网络的外部性。摆脱电商对美元支付结算体系的外部依赖,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主权,以应对美国主导的SWIFT系统的挑战。一旦大国间战略博弈激化,实施金融制裁遏制我国金融机构使用SWIFT系统,我国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将遭受巨大冲击。因此,我国亟需利用金融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优势和点对点的数字货币支付契机,避开美元中间渠道、建立数字人民币与其他法币的直接汇率询价机制并确定合理兑换比率,构建以数字人民币为媒介的高效公平的跨境支付结算新体系以维护金融安全。

考虑到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兼容互通,构建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体系,探索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互操作的路径,完善跨境电商数字人民币结算的法律保障。跟踪研究新动态,积极参与数字服务贸易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建立合作机制,提出合理诉求和建议。互操作性是数字人民币高效跨境支付的基础,也是首先要解决的跨境支付痛点。数字人民币推广初期,需要衔接现有的支付系统,涉及银行系统升级和政策调整,权衡金融系统在技术、人力和资源方面的投入成本以及面临的风险。多边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的运行涉及法律和监管政策,各国参与方在“共享账簿”上记录数字货币交易情况,要解决政策程序、数据隐私保护和治理机制等问题。数字货币和多边CBDC平台在各司法管辖区还将面临合法性、安全性、税务问题,遇到严格的监管措施、法律空白或模糊地带,这可能需要依据各国现行的金融规则进行监管改革,构建协同监管体系(师华和郭乔,2022)。

(二)金融科技助推丝路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

依托金融科技发展,促进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助推丝路金融市场创新。发挥我国新兴经济体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拓展中资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的数智金融服务和金融业务数字化场景。布设配套的方便各类机构和跨境电商接入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受理平台,多元化支付受理环境有利于促进金融场景生态建设,形成数字人民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流通闭环(张成虎和高睿凯,2023)。优化用户体验,加快完善支付网关、结算平台等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结算的基础设施,以便于推广数字人民币钱包。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和RCEP契机,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区域应用范围从周边化延展到区域化和国际市场(古广东和李慧,2022)。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具有金融创新活跃等先天优势,应利用其在东南亚区域的辐射力,加强与东盟跨境电商等经贸往来,抓住数字货币发展的契机,探索数字人民币周边化的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与货币互换合作(李礼等,2023)。

(三)拓展双边货币合作及丝路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扩大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货币合作,拓展沿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清算网络布局以及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以支持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支付结算、境外投融资活动。从扩大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分析,积极与沿线国家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国际能源贸易、国际投融资等方面的跨境应用场景,以提高数字人民币的国际需求(秦勤和张夏恒,2023)。例如,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的优势,契合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可与核心企业合作为丝路电商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增信。传统的供应采购融资业务,因涉及环节多、地域跨度大且信息不对称,存在异地开户门槛、资金管控难、交易链互信低、信息要素流通效率低等问题。跨境电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受困于融资效率低而成本高企,备货旺季资金需求紧张。跨境电商的供应链金融,要保证资金周转快捷安全、风险可控、集约化,数字人民币能很好满足上述要求。尤其是对于跨境电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广大中小微企业,在线远程申请开立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并配载智能合约子钱包,能减少线下跨区域、跨银行开户成本,融资效率快速提高。数字人民币契合智能合约,可解决丝路电商供应链融资中的资金监管压力、流向监测困境、人工操作效率难提升、中小微企业身份核验复杂、抵押不足、信用担保瓶颈等问题,增强产业链核心企业、配套上下游及金融主体各方之间的互信和共赢。

(四)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优化配置人民币资产

长期来看,数字货币国际化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汇率环境。因此,宏观审慎监管下应扩大金融双向开放,统计监测人民币汇率的异常波动,增加汇率报价频率,防范汇率风险,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健全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引导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维持汇率理性波动,形成国际投资主体对人民币资产稳定的预期和信心(白晓燕和于晓宁,2019)。从境内外两个市场优化配置人民币资源。人民币升值预期对离岸市场人民币需求变化有显著的长期影响,是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出加速,离岸中心人民币存款规模上升。此时,外国投资者也可能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更愿意成为人民币资产的持有者,其投资属性和规避汇率风险属性凸显,在跨境电商贸易结算等使用渠道上起到货币替代作用(马光明等,2020)。

(五)“在岸-离岸”市场协调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人民币回流机制

促进“在岸-离岸”市场协调发展,创新人民币投资渠道与流出渠道。建立高效便捷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丰富大宗商品的数字人民币交易,实现境外人民币资产的多样性并扩大规模(马光明,2023),以促进丝路电商领域的数字人民币结算。推动境内金融市场“在岸模式”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疏通资本项下人民币交易的开放路径(沈伟和靳思远,2022)。继续完善QFII/RQFII资金管理制度,增进投资者信心,扩容境外投资者数量。以商品作为货币锚,构建以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交易及离岸现货市场定价为切入点,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等期货市场定价及国际化金融期货品种扩容为辅的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增强人民币对原油等大宗商品和黄金期货等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增加人民币的流通量和需求量,为离岸市场注入人民币流动性。

六、结论与展望

数字人民币的初始定位主要是部分替代流通中的现金(M0),更偏向于高频小额交易和便民服务领域,与国际贸易结算需求还不相适配,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大额结算中的使用存在诸多不确定性。2023年10月,首单以数字人民币支付的100万桶国际原油跨境合约在上海达成,这是跨境大宗交易领域数字人民币结算的标志性事件。

数字经济背景下,丝路电商促进了“一带一路”的贸易畅通,以货币桥等为代表的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在沿线国家的资金融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未来,数字人民币向丝路电商跨境领域拓展,有助于降低支付成本,提升结算效率与交易透明度,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兼顾数字人民币的安全风控、应对扩大的金融监管边界和监管难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体系、应对金融系统潜在的技术风险以及各国数字货币标准体系不兼容等痛点。

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央行数字货币(CBDC)将与之实现生态融合,发挥“鲇鱼效应”“倒逼效应”,促进金融系统与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CBDC具有根本改变跨境批发支付金融生态系统的潜力,但也存在难以逾越的一些阻碍。传统支付结算系统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它将和CBDC共同塑造未来的金融生态系统。展望今后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多边合作和发展前景,应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多系统无缝灵活对接、拓展供应链金融等领域以丰富数字人民币生态场景,满足“一带一路”跨境电商领域的多元用户需求,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作者为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