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混战,入口为王。
在早期移动支付大战之时,许多支付人都相信这一行业发展规律。凭借电商入口优势,支付宝早期获得了移动支付大战的先发优势;而凭借社交入口,微信支付翻盘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市场获得了不小的份额。
后来的打车大战,背后逻辑也是移动支付的入口之战,场景之战。而随着AI时代的到来,支付巨头产品不断更迭,AI也正在改变支付入口。
卡组的革新
5月初,万事达卡与Visa均发布了新的AI产品,即万事达卡Agent Pay与Visa Intelligent Commerce。
万事达卡的Agent Pay主要功能是将支付融入到AI对话平台当中,帮助个人和企业实现对需求的全面洞察与推荐。
举个具体的例子,一位正在筹备30岁生日派对的女性与 AI智能体沟通,AI依据她的风格、派对场地氛围及天气预报,从本地精品店和线上零售商挑选服装配饰,根据她的反馈完成购买,并推荐最优的支付方式。
Visa Intelligent Commerce也是利用AI技术帮助消费者进行购物的计划,让AI智能体能够根据用户预先选定的偏好来寻找和购买商品。主要服务包括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保障安全的AI卡产品、AI个性化定制与AI自动推荐简单而安全的支付方式。
万事达卡与Visa AI新产品的核心逻辑差不多,在购物过程中,AI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了商品购买链接与支付方式的推荐。
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个功能可能会更加强大,AI自动帮助筛选物料,实现自动比价,可以从根本上重塑企业的供应链,改变商业支付的底层逻辑。
从两大支付巨头的新品来看,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AI工具,通过AI工具进行购物、支付的频次会越来越高,这将潜移默化的改变支付入口。
谁输谁赢
从传统四方模式的角度来看,除利好商户与用户外,AI对于卡组织、收单机构、发卡机构有怎样的影响呢?
卡组织可能是影响最小的,近期的革命性AI产品也是通过卡组织进行发布,只要使用了卡组织的清算网络,那么其产业地位就不可动摇。卡组织提供工具,发卡与收单机构使用工具服务客户。
而收单与发卡的产业地位可能会发生逆转。
从全球视角来看,发卡行一直被认为是更加有产业话语权的机构,即使在中国,“96费改”中也能清晰的看到发卡行拥有更高的费率分成;而收单机构,则是“又苦又累”的商户服务角色,有一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
最近Global Payments售卖了其发卡业务给FIS,而从FIS手中收购Worldpay收单业务来说,金融财团瑞穗就评价称,FIS是获得了“皇冠上的宝石”,而Global Payments获得的是“更多相同的东西”。更认为Global Payments的这一动作,是一次战略倒退。
由此可见,金融财团不看好收单,而更青睐于发卡。但AI可能会带来些许改变。
从发卡行或者支付账户管理方来看,基于AI进行支付方式的筛选与推荐,会让账户方在具体场景中更加被动,“管道化”会成为发卡银行与支付账户在AI时代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用户可以选择让AI推荐拥有更低费率、或者较高补贴的支付方式进行商品支付,这让账户方的用户营销显得乏力。
从收单与支付聚合的角度来看,AI的出现会让其产业地位提高,AI的智能路由作用,使得掌握商户场景的收单机构在影响用户支付方式选择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发卡与收单角色,可能在AI竞赛中爆发一定的产业矛盾。今年3月,印度Paytm就曾进行一定的“去聚合化”动作,不与聚合支付商Juspay合作,为商户提供更加直接的支付服务。这背后原因是,Juspay在主推自己的支付账户体系,与Paytm等机构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跨越了原有的角色业务边界。而收单如果也通过AI进行粗暴的支付方式推荐,也可能令上游账户方不满,进而取消合作,推崇更加直接的“本代本”交易服务。
AI将改变支付原有角色能力边界,这可能带来新一轮的产业博弈。
谁快谁慢
在AI上的尝试,国际支付巨头要比国内的玩家踊跃。PayPal将AI定义为其商业发展下一章的序幕;先买后付巨头Klarna就宣布AI让其员工数量降低40%,不过最近他们也表示出现了AI带来服务质量下滑的问题,重新招募人工客服。
由于国内支付市场的特殊性,支付巨头的“边界感”本身也不强,“本代本”交易是巨头们擅长的业务,同时也是让监管头疼的事。巨头通过注资、体系管理等方式,把服务商体系“拿捏得死死的”。
但面对AI,实力雄厚的机构仍然不敢怠慢。
当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生活中的问题交给AI应用,百度等搜索引擎便感受到了危机,支付巨头们也在尝试把握用户的新入口。
支付宝在AI上的动作颇多。4月曾发布“支付MCP Server”服务,让AI智能体一键接入支付能力,打通从AI服务到AI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AI开发者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接入支付宝支付服务,快速实现AI智能体内的支付。
除了让AI快速接入支付,支付宝还想更多的让用户在其体系内使用AI。如推出AI创意生成平台“蚂上有创意”、AI生活管家App“支小宝”、AI视觉搜索产品“探一下”。
这些AI功能的底层逻辑,其实是让用户更多的使用支付宝的服务,进而将支付需求锁定在其体系内。而且凭借阿里系强大的电商基因,AI甚至可以让支付宝拥有更多用户选择的话语权。
腾讯也不甘示弱,大规模的推行其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以及腾讯元宝和IMA等AI产品,期望在AI大战中,在方方面面服务客户,就像微信在社交领域的制霸能力一样。
此外,新兴AI巨头DeepSeek、字节跳动的豆包、美团Wow等等,多样的AI应用正在不同维度争夺用户入口,也间接的抢夺支付入口。
在普通用户层的AI应用,支付巨头寸步不让。通过用户选择来改变的商户选择的思维依旧没有改变,这也是过去移动支付大战中的逻辑。
而在商户服务层,有实力的传统收单机构也不断强化实力。
拉卡拉最近发布“AI First”战略,全面升级AI在业务服务中的地位,集成8个内部智能体及外链的9个外部智能体,在商户服务、产品开发、运营与风控等每一个服务触点全面应用AI。
银联商务的“AIGC+智能体”在2024年获得了人民银行认可,在智能对话、编程辅助、智能测试、大数据查询与分析四大领域,提升商户服务质量。
跨境支付代表企业连连之前便已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在业务、研发、办公等多个关键场景应用AI;另一跨境支付企业XTransfer已经在图像识别、关联图谱等应用上与AI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风控能力。
可以看出收单机构都在努力使用AI提升内部运营与外部商户服务能力,目前尚未有对支付方式选择影响较大的AI产品出现。亦或者说,在国内支付巨头的强大账户与支付网络统治力下,本身便“寄人篱下”的收单机构并不敢有太大动作。
但AI浪潮已至,全球支付市场正在经历变革,中国市场是否能独善其身呢?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4:40:08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1:28:32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0:11:13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3 9:48:44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2 9:05:27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1 18:15:12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9 11:12:13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6 18:04:40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6 14:15:21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6 11:19:25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6:30:18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6:28:28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4:37:49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1:21:29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6 1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