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卷入战局,稳定币进入银行时间
Cobo移动支付网2025/7/21 10:38:02

随着《GENIUS Act》的立法推进,美国银行业开始密集响应。

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大通、PNC等头部银行近期罕见密集发声,透露正在评估发行自有稳定币、推动代币化存款,甚至酝酿「银行联盟稳定币」合作框架。稳定币议题首次成为银行高管面对资本市场时的必要回应,显示其对银行基本盘产生了结构性影响。

这一转变的发生并非偶然。《GENIUS Act》的推进不仅为银行介入稳定币提供了明确的监管基础,更通过制度设计为银行构建了「原生优势区」。法案对发行方设定了高门槛:100%美国国债作为储备、月度审计、资本金要求,这些对非银行机构是负担,却是银行的基本操作。同时,银行还能获得非银行发行方不具备的特权——直接接入Fedwire与FedNow等核心清算系统,解锁与美元支付网络的深度集成;通过「代币化存款」在现有监管框架下进行信贷创造,延续其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合法向用户支付利息,在资金竞争中拥有更大吸引力。若未来美债获得SLR豁免,这还将进一步降低银行资本成本。

此外,稳定币用户行为本身也正侵蚀银行业务核心。早期稳定币被视为「进出匝道」,用于法币与加密资产间的临时兑换。然而,越来越多企业客户选择长期持有USDC、USDT,用于供应链支付和流动资金管理。这意味着资金不再回流传统账户体系,而是沉淀于发行人储备池,并在链上反复流转,使银行失去活期存款和结算中介的角色。尽管当前仅约6%的稳定币用于传统法币支付,但这些用例已开始削弱银行对企业客户的资金控制力。当企业客户习惯了使用USDC管理供应链支付、用USDT实现资金调度时,银行不仅流失活期存款,也失去了参与结算流程这一可能。

对此,银行正在用「代币化存款」寻求反击。以花旗为例,其路径是在保留监管与账户体系的前提下,将存款资产转化为可编程链上资产,提升流动性、兼容性与客户粘性,并借此切入链上金融生态,主导合规稳定币基础设施。更长期看,若代币化存款、银行稳定币与现有链上资产实现互操作,跨币种支付网络的运行逻辑将发生根本改变。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