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上市首日近15%的涨幅后,不久前正式在纽交所上市的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近10个交易日股价逐步回落。尽管经历了一波三折的IPO之路,但Klarna上市仍是今年最受瞩目的科技企业上市案例之一,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Klarna发家史,从支付扩展至银行、信用卡、金融等
Klarna成立于2005年,彼时在线购物尚处于起步阶段,为解决且商家和用户双方的信任问题,Klarna推出了“稍后付款”产品,确保消费者只需在收到商品后再行支付,同时开创了全新的信用服务模式。
2010年,Klarna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推出“一次性付清”服务,使得消费者拥有更大的支付灵活性与自主性。同年,Klarna还启动了品牌建设和运营,致力于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个人财务。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Klarna又于2018年正式发布了Klarna信用卡,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支付工具。Klarna手机应用程序同年上线,让用户能够一站式管理所有购物记录、实时追踪物流信息,提升了用户体验。2023年,Klarna还推出了Klarna Balance服务,让支付变得更加简单高效。
从支付网络来看,Klarna兼具了开放式与封闭式优势。一方面,Klarna向消费者和商家生态体系开放,接入类似于Visa、MasterCard和美国运通等国际支付巨头;另一方面,Klarn还有专有的闭环网络,负责从发行、资金筹集到支付处理与结算的全流程。
目前Klarna的支付解决方案应用于多个渠道,包括商家线上线下结账页面、Klarna应用程序、Klarna信用卡,支持包括Apple Pay和Google Pay等移动支付工具。尽管最初专注于支付和电商购物领域的创新,但Klarna并未止步于此。
从2019年,Klarna开始大力拓展广告业务,尝试为消费者打造更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2023年,Klarna还进升级了AI助手功能,借助OpenAI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流畅的购物体验。进入2024年,Klarna主要在深化数字金融布局,陆续推出更多创新产品。例如Klarna Card新增了实时转账与存款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钱包管理水平。
从国际区域来看,Klarna业务始于瑞典,随后并迅速扩展至整个北欧地区。2019年,Klarna将其商业模式复制到更多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该市场的快速扩张显著推动了Klarna的GMV增长。目前Klarna已在全球26个国家拥有约1.11亿活跃用户以及79万家商户。
“先买后付”98%为免息交易,商家佣金为主要收入
Klarna初衷是解决电商交易中面临的诸多痛点,比如效率低下、信任缺失、欺诈频发,以及消费者与商家间的弱连接关系等。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市场,利息和信贷相关费用也对消费者、商家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Klarna因此开创了一种新的在线支付方式,也就是著名的“先买后付(BNPL)”服务模式。正因如此,Klarna在国内也通常被直接称为“先买后付”平台。
所谓的“先买后付”,主要是通过提供短期灵活的信用服务,加速商家的业务增长,而Klarna提供的这些信用贷款服务主要以无息成分为主。Klarna依托对不同客户的差异化的风控能力,充分利用银行存款及其他低成本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提升网络内商家的GMV来实现盈利,而非单纯向消费者收取利息。商户佣金是Klarna的主要收入来源,占营收70%以上。
比如在过去一年内,Klarna每日平均约产生300万笔交易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快速做出精准的授信决策,整个过程完全自动化,实现实时审批。全部1.11亿活跃用户的平均贷款余额仅为80美元,贷款的平均期限约为40天,99%用户都能按时还款。作为对比,美国信用卡用户的平均余额在2024年约为6730美元,而典型个人贷款的平均贷款期限则超过5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率则为2.92%。
根据招股书信息,从2024年6月到2025年6月的一年内,Klarna促成的总交易额(GMV)达到1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先享后付”交易占比高达77%,其中98%交易均享受了无息优惠。这种低费率策略不仅降低了商家的成本,更促使消费者和商家将更多交易活动转移到Klarna平台上,进而推动双方的长期共赢。总而言之,低廉获客和融资成本以及规模户效应,是Klarna成功的关键。
通过“先买后付”的服务模式,Klarna宣称可消除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除了主要是免息成分的“先买后付”方式,Klarna同样提供一次性付清(即时完成交易)、灵活时长的融资服务(消费者自选分期数)等方式。
金融科技全球发展趋稳,“无息分期+商户赋能”模式值得借鉴
Klarna在2007年获得首笔风险投资,2010年红杉资本注资后,开启国际化扩张。
2011年,Klarna宣布收购以色列风控公司Analyzd以增强信用评估能力。2017年,Klarna获得瑞典银行牌照,转型为Klarna Bank AB并推出借记卡和数字银行服务。
2021年,软银领投对Klarna的6.39亿美元融资后,其估值飙升至450多亿美元,一度成为欧洲最大金融科技独角兽。不过在2022年后,受利率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Klarna估值经历了轮暴跌。Klarna的估值回落,反映全球市场对金融科技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推动了整个行业从“高增长叙事”转向“稳健商业模型”。
直到这次的2025年9月,Klarna成功登陆纽交所,发行价40美元,估值约1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上市前,Klarna曾于今年3月提交过上市申请,但由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动荡打乱了相关计划。
Klarna的上市不仅是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对“先买后付”模式的验证,证明该模式在规模化后具备可持续性,并非一味地“烧钱扩张”。而对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来说,Klarna的“无息分期+商户赋能”模式或许值得借鉴。本质就是减少对利息、分期收入的依赖,进而转向技术服务费、广告引流等多元化盈利模式。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5/9/17 14:24:19
- 移动支付网 | 2025/9/11 8:47:40
- 移动支付网 | 2025/9/3 8:43:36
- 移动支付网 | 2025/8/19 14:27:43
- 移动支付网 | 2025/8/1 11:38:43
- 移动支付网 | 2025/7/1 17:39:07
- 移动支付网 | 2025/6/21 12:12:25
- 移动支付网 | 2025/6/4 14:18:34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5 11:42:26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4 14:52:11
- 移动支付网 | 2025/9/28 10:02:50
- 移动支付网 | 2025/6/30 16:18:30
- 移动支付网 | 2025/6/10 14:14:06
- 移动支付网 | 2025/5/20 14:16:46
- 移动支付网 | 2025/5/12 1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