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确定性的B2B叙事正在主导稳定币行业。从Ripple的企业级并购,到Tether收购Parfin延伸至清算层,市场几乎全面转向机构深度。Yellow Card与Spark相继退出零售业务,印证了这一方向的集中化趋势。然而,在这股收缩浪潮中,仍有加密原生势力选择逆势前行。或许是基因上的激进性,加密原生企业更愿意在消费者领域验证DeFi的可用性。
Aave Labs便是一例。本周推出的DeFi储蓄应用面向大众用户,提供5%至9%的收益率——区块链的复杂性被完全隐藏在Neobank式的界面之下。固定利率、最高100万美元的保险承诺、零手续费与即时到账,辅以流畅的用户体验,试图将DeFi的结构性成本优势转化为Web2式银行服务的确定性与便捷性。若能成功,意味着开放金融将首次跨越信任壁垒,进入主流储蓄场景。另一例则是来自Coinbase,这家中心化交易所依托监管合规与品牌信用,将现有交易用户平滑迁移至Base App超级钱包,在其中融合银行式收益与受保存款,再引导用户进入利润更高的垂直领域——如代币化证券、预测市场与链上支付——在「安全」与「收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显然,加密原生公司正扮演行业中最激进的探索者,其目标在于重新打开消费者市场。与B2B模式相比,面向C端的稳定币产品需要解决更多前端难题:用户体验、类FDIC/FSCS的信任机制,以及教育与引导成本。其收益结构更分散、单笔利润更薄,必须依靠规模与用户粘性才能成立。然而,正因门槛更高,零售端反而具备更长期的战略价值——一旦建立起稳固的账户体系,就可能成为下一代金融入口。
无论是Aave这样的DeFi原生,还是Coinbase这样的中心化巨头,似乎都在向「开放式、低成本、类银行功能」的方向演化。两者提供的服务将越来越接近:固定收益、保险、即时转账、零费用体验、资产多元化管理。但它们的成本结构却远低于银行,同时在流动性方面更优于Fintech。当同样的功能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运行时,受冲击的不仅是传统银行体系,也包括以用户规模与流量红利为核心的Fintech模式。
可以说,Aave的成败早已超出产品本身,更多地是在验证「加密原生的新型银行能否成为银行或FinTech的替代品。」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4 9:53:59
- 移动支付网 | 2025/8/29 21:32:15
- 移动支付网 | 2025/8/28 10:20:02
- 移动支付网 | 2024/10/18 15:46:55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4 9:05:11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1 17:17:10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1 15:44:09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1 15:40:55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1 8:40:38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0 15:09:53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20 14:07:24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19 17:47:18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19 15:44:38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19 15:27:13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19 14:34: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