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赋能普惠金融:技术驱动下的金融服务新实践
子阳移动支付网2025/11/25 9:32:15

一、数字人民币的普惠金融使命

中国人民银行在研发和试点数字人民币时,便将促进普惠金融作为核心政策目标之一。数字人民币的定位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更是解决“无银行账户”或“少银行账户”群体金融服务难题的关键举措。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数字人民币通过“账户松耦合”设计,使得用户无需持有传统银行账户即可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行数字人民币”,并将其作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强调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深化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域数字一体化平台。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到,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持续加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五篇大文章”场景应用赋能。

近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2025年最新报告中指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特别是零售型CBDC,能有效帮助新兴经济体克服普惠金融的长期障碍,包括高交易成本、身份认证门槛、网络覆盖不足和使用便捷性差等问题。数字人民币作为这一理念的实践者,正在通过各种应用来推动和完成其普惠金融使命。

二、数字人民币促进普惠金融的实践路径

1. 增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数字人民币通过多种技术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数字人民币采用“账户松耦合”设计,无需绑定传统银行账户,用户通过手机号或身份证即可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轻松完成日常支付与资金流转。这一设计极大增强了支付服务的可及性,使偏远地区居民、境外来华人士更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数字人民币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优化。数字人民币APP提升了屏幕阅读器、语音助手、对比度增强和内容放大功能,满足视障人士的使用需求。为缓解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不会用、不敢用”困境,推出了可视卡硬件产品,无需手机即可完成支付。

而在网络信号不佳的偏远乡村,双离线支付功能解决了“付款难”的痛点。即使没有网络覆盖,两个设备轻轻一碰,资金就能即时到账,实现了“随时随地付”的便捷体验。

2. 降低支付成本与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对于数量庞大的小微商户而言,支付手续费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经营成本。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为商户带来了“零手续费”的支付新选择。

在成本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不向运营机构收取数字人民币相关费用,商业银行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兑换服务费,这种低费率模式有助于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对于普惠金融的目标群体而言,低交易成本是提高金融服务使用率的关键因素。

这种成本优势如今已经延伸到了跨境贸易领域,传统跨境支付需经过多个中间行,到账时间长、手续费高,给外贸小微企业带来巨大资金压力。而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数字人民币实现了跨境支付的“秒级到账”,手续费大幅降低。对于需频繁与海外供应商结算的企业,这不仅加速了资金周转,更直接减少了财务成本。

另外,基于数字人民币可追溯的特点,将数字政务、智慧政务、代发工资等功能与数字普惠金融有机结合,促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助力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3. 提升支付效率与创新应用

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即结算”特性大大提高了支付体系运转效率,提升了商户资金周转效率。同时,数字人民币具备可编程属性,可以加载智能合约用于条件支付、担保支付等复杂支付功能,能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普惠金融重点群体效率,为“三农”、“支微支小”等普惠金融创新赋能。

例如,2025年初,陕西洛川的苹果种植户们通过“数字农仓”解决方案,将苹果仓储数据上链生成数字仓单,金融机构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贷款发放与还款自动扣划。单笔贷款平均办理时间从7天缩短至2小时,融资成本降低2-3个百分点。

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创新推出的“平台通”产品,将数字人民币应用于禽蛋产业资金结算,打造禽蛋产业“数智+普惠”的服务范式,打通了“服务签约-资金充值-交易撮合-订单结算-资金提取”全业务链路,将收蛋款从三四天结算缩短到交易结束立马到账。

三、数字人民币的普惠金融成效与未来展望

截至2025年9月末,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已达14.2万亿元,累计处理交易33.2亿笔,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开立的个人钱包数量达2.25亿个。试点范围已覆盖17个省(区、市)的26个地区,在批发零售、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

例如,数字人民币在就业补贴发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上海浦东新区沪东街道首次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发放就业补贴,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降低资金拨付终端可能存在的风险,打造就业困难人员享受补贴的健康生态。

尽管数字人民币在促进普惠金融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有限、财政资源不足以及监管政策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未来,数字人民币需要积极对外赋能,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竞争选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分布式数字身份认证体系,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数字金融身份识别与认证服务,进一步提高数字人民币的可得性。

随着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其在促进普惠金融、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协同推进,数字人民币有望为构建包容、普惠、可持续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