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移动支付推崇13.56M全卡方案
2012/12/7 23:39:30

  虽然在2011年才拿到支付牌照,但是中国电信的支付团队已经经历了三年磨练。彼时中国电信获得移动运营资质不久,而支付这一具备互联网特性的业务就已经被列入中国电信转型业务的重要一环。

  “目前运营商支付业务的所有玩法我们都尝试过了,”中国电信支付公司终端创新部总经理陈义文说。

  虽然进入得较早,但是受限于政策和机制,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运营商支付业务,风头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超越。在今年年初,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首次明确指出了支付业务的定位:支撑主业规模发展和逐步发展电子金融事业。陈义文表示,在两大定位中,目前最主要的目标是支撑主业发展,包括用户黏着和流量经营。

  为此,中国电信支付公司的业务设计围绕着两个方向:激增保存和降本增效。前者通过翼机通、公交一卡通等实现吸引和黏着用户,后者则利用网关支付、批扣等推动传统交易向电子渠道转变,提高运营效率。

  从目标和策略来看,中国电信的支付业务并不像中国移动那样激进——入股浦发成立财务公司,直指策动全新的电子金融事业,也不似中国联通那样犹豫——自身并无完整的支付解决方案,更多的交由第三方来解决,中国电信希望通过支付业务的现实意义,来壮大和巩固其主营业务,并顺其自然地形成新金融价值。

  而在国家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及卡标准即将确定前夕,三家运营商不约而同地加速发力最适合自身特点的移动支付业务,近期中国联通联合招行推出NFC支付和中国移动即将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多项移动支付新政就表露无遗,这也意味着,中国电信也将迎来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样一个不容错失的拓展窗口时期。

  燎原火种

  可以说,为移动支付,特别是移动近场支付而生,已经成为运营商支付公司最重要的使命。中国电信虽然也像其他公司一样,探索了多种实现方式,但在支撑主业的大方向下,中国电信没有陷于标准和技术争论的泥潭,而是从最实际的做起,在校园和大众市场打开一片天地。

  依托于智能SIM卡,中国电信在南方各省推出了校企一卡通和公交一卡通,目前用户已经突破千万大关,成为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业务燎原的火种。近期还在一些省份推出了翼支付加油卡,被视为贴近民生的举措。

  网关支付和自有账户从中自然也衍生出来,覆盖了更多的支付领域,从而形成了中国电信在移动支付上的口碑与品牌。对于如何让支付走出自身业务的限制,中国电信支付公司很早就开放了卡空间,从全国和省公司层面,积极吸纳合作伙伴,同时提供一站式的接入服务。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电信已经成为运营商移动支付的的引领者,但出于对商业模式的谨慎,中国电信仍保持了一定的节奏。

  “遵守国家和银联的规定和标准,始终是我们的出发点,”陈义文表示,“但是利益分割方式以及是否能创造新价值,我们仍在进行各种探索。”

  推崇全卡方案

  之所以能领跑移动支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电信在技术手段上坚定地选择了SIMPASS全卡方案。

  署名为carey的中国电信支付公司产品总监在其博客中详细阐述了翼支付在近场支付上的技术选择由来:“在众多可选择的载体中,将核心的支付数据放在SIM卡上是所有运营商共同的选择;然而符合条件的SIM卡方案仍然是扑朔迷离,几种模式大相径庭,没有特别合适的。但是时间不等人,随着智能机远程支付和PBOC2.0非接银行卡的兴起,留给运营商培育用户习惯的窗口已经不长了。在这种背景下,SIM全卡方案是唯一可行的现实选择。”

  该产品总监透露,中国电信上下一致全力推行该方案,获得了相当好的回报。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几番折腾,最终在总部层面选择了国际上更通行的NFC-SWP模式,虽然方案上更加完备和成熟,却储备周期过长,导致无法达到抵御差异化竞争和抢占市场份额的初衷,只能寄希望于后续为在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加强黏性了。“事实上,部分市场形势比较严峻的省分公司,都断然选择了SIM全卡方案,才能与当地的中国电信一较长短。”

  据了解,SIM全卡方案分为两种:一种基于13.56Mhz频率,因其需要外带一个天线俗称“辫子卡”即双界面卡;另一种基于2.45Ghz,因其底版为黑色俗称“黑卡”。“辫子卡”虽然很难看、天线易折断,且一开始适配机型较少,但是其频率得到金融、交通等强势领域的普遍认可因而衍生出诸多合作模式,最终发展壮大为主流方案;“黑卡”虽然用户体验好,却是个新鲜玩意需面对种种质疑,偏又专利垄断、价格居高不下,最终白白错失了大好局面。

  目前,中国电信已经最终圈定了“辫子卡”的升级版本:去掉天线的“13.56M全卡”,能有效解决信号穿透问题,已经进入商用准备阶段,很快将投放市场。预计该卡将为中国电信打开全新的移动支付空间。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