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流程的突破与创新:韩国的传统支付与移动支付探索
2014/10/27 10:52:43

  2010年12月,三星电子联合谷歌推出了配置近场通信(以下简称“NFC”)功能的智能手机NexusS。不久后,韩国首尔著名的购物中心明洞开展了大规模的NFC试点项目,一共安装了3000部NFC支付终端。不过,这个项目最终更像是对NFC的炒作,并非为了满足了三星的实际需求。

  索尼与英飞凌的加工制造伙伴DUALi总经理James Kwon表示:“人们对谷歌钱包的概念以及将支付服务、会员身份和一切东西都放到手机里的理念非常狂热。可惜,那个项目里只用到了NFC的一部分功能,不过是把终端当作读卡器,把NFC功能当作借记卡而已。所以人们开始怀疑并思考如何让用于移动支付的NFC功能更便捷、更强大,而不是像用于小额支付的T-money(韩国交通卡)一样仅仅被当成现金或智能卡用。”

  这一事件引发了整个行业对面向大众的支付机制的思考。

  Harex InfoTech总裁兼MoCa Pay创始人Kyung-YangPark指出:“人们想要用起来方便的……必须简单、方便、安全……支付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但我们现有的支付体系却是针对银行卡支付而设计的。”

  尽管如此,智能手机的普及的确成为了另一个改变市场的主要推动力,支付行业在设计新的支付方案时必须顺应这一趋势。

  “智能手机用户从2009年的100万增加到了2013年的3300万。可以预见,智能手机将成为主要的手持设备,在2014年占到了市场份额的95%。其中,90%是安卓手机,而在安卓手机中,又有70%配置了NFC功能。”BC卡公司手机卡业务拓展团队主管JihoYi说道。BC卡公司是韩国最大的支付处理公司,拥有当地最大的商户网络。

  一系列新的支付方式正在韩国市场涌现。

  韩国独特的银行卡支付流程

  尽管如今大部分支付行为都是通过银行卡来完成的,但是现金一直都是最简单也最方便的支付形式。这在韩国也不例外。不过韩国的支付结构非常与众不同。韩国并没有使用四方结算模式,即发卡行(银行)—收单行—商户—持卡人。长期以来,韩国一直采用的是三方模式,发卡行本身也充当收单行。特别是在韩国没有一家占主导地位的银行卡组织的情况下(Visa和万事达卡都没能在韩国占据主导地位),发卡行还要与商户签订合约使用自己的银行卡。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发卡行都要建立自己的商户网络,而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直接服务。然而,这一情况随着BC卡公司的加入开始发生改变,因为BC卡公司采用四方模式,向商户会员提供收单服务,再转接给会员银行。

  韩国三方模式的另一显著特征是需要增值网络代理。这种代理既是清算代理,同时也要审核卡片交易量和收单交易量。增值网络代理提供POS机和交易网络来招收商户会员,向他们提供信用卡查询服务,并按协议代理费率为银行计算清算数据。

  “总的来说,整个支付体系是为银行卡支付而设计的。”Kyung-Yang Park谈道。事实上,这是由韩国政府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商户必须要成为银行卡会员并接受银行卡支付。

  结果呢?在2011年,韩国每个就业人员就持有4.4张银行卡。据今年5月11日韩国金融电信清算机构(KFT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平均每个韩国人共有147笔交易,而一个加拿大人的交易数为89.9笔,一个美国人为83.8笔。并且,几乎每个消费类别都有一张卡。

  不过,根据韩国央行发布的《2013年支付与结算报告》显示,2013年的发卡总量比2012年的2.1846亿张下降了4.3%,仅为2.0903亿张。自2004年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呈现发卡数量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监管局遏制了信用卡企业的大力促销活动。此外,监管局命令取消并关闭所有休眠信用卡账户可能是另一个因素。还有,移动支付方面的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

  “2012年到2013年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移动支付的兴起。例如,BC卡公司在2012年发行的手机移动信用卡总量为30万张,但在2013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1亿张,交易总量是去年三倍,达1.3亿美元。”Jiho Yi透露。

  据《2013年支付与结算报告》显示,平均每天都有200万笔移动资金转账记录,金额达1.4万亿韩元(约合84.4亿人民币),比2009年引入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前增加了7.5倍。

  移动网络运营商和银行卡组织的整合

  在近期发布的“AdvancedPayment Report of 2014”(《2014年先进支付报告》)中曾作出这样的结论:“深刻理解客户体验并创建一个没有摩擦的用户环境是加快移动支付采用的关键”。韩国独特的市场环境确实验证了这一结论。

  IDM第5期的专题报道“Trusted Service Manager”(TSM)中曾指出,消费者接受移动支付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移动网络运营商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在生态系统中的利益争夺。这导致移动支付迟迟无法实现跨运营商和跨商户服务的普及,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利益争夺在韩国微乎其微。

  韩国的三大移动网络运营商,分别是韩国电信(KT)、SK电讯(SKT)和LGU+。2010年2月,SKT收购了Hana Sk卡公司49%的股份,成为首家提供“移动信用卡”的有限责任股份公司。随后,2011年6月,KT Capital收购了BC卡公司38.86%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到目前为止,KT持有的BC卡公司股份已增至80%。

  BC卡公司是韩国最大的银行卡支付处理公司,目前服务于22家金融机构和14家发卡行合作伙伴,包括:

  釜山银行

  韩国花旗银行

  大邱银行

  Hana SK信用卡

  韩国工业银行

  国民银行

  庆南银行

  农协银行

  新韩信用卡公司

  韩国渣打银行

  友利银行

  信用合作社

  韩国邮政

  韩国储蓄银行联合会

  业务涵盖信用卡、借记卡、预付卡等银行卡服务;“BC”品牌旗下的服务包括:本地商户网络运营;金融机构的银行卡发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BC卡手机卡业务拓展团队主管Jiho Yi

  Jiho Yi解释说:“如果这14家发卡银行都得开发自己的移动钱包,他们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他们需要与移动网络运营商开展艰苦的谈判,满足电信所需的所有技术性细则,符合Visa和万事达卡等所有银行卡组织要求的认证,遵守全球NFC标准,如NFCForum和GlobalPlatform。不是每家银行都能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的。

  “所以,BC卡公司形成了一个平台,提供常用API,可让银行轻松地将自己的移动钱包业务整合到我们平台上,定制他们所需的API,包括下载支持NFC功能的卡产品或从USIM卡(SE在USIM中)读取卡中的相关信息。”

  Jiho进一步指出,KT与BC卡公司之间的业务整合毫无摩擦地促进了移动支付的推广。作为韩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KT旨在创建了一个稳定的技术环境,鼓励手机制造商向市场提供更多的NFC手机。而作为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处理公司BC卡,则旨在构建TSM服务体系,并将该服务拓展到会员中的银行或发卡行。

  Jiho还谈道:“在2013年底,市面上已经有948种不同的可支持NFC功能的卡产品可供消费者按需下载。而现在,产品种类已增加到1000种以上……我们还发现,相比2012年的卡均消费数据,下载手机支付卡的消费者用卡消费的金额增加了25%。”

  支付2.0 vs支付3.0

  韩国支付行业的另一趋势就是让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中享受更多的便捷,其中一位倡导者就是MoCaPay Network的Kyung-YangPark。

  Park谈道:“在过去,现金交易很简单。用户只要支出法定货币就可换到想要的商品。不需要像现在的银行卡支付流程那样透露任何敏感的个人数据,当然也就不涉及任何安全问题。”

  Park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针对商户并以POS机为中心的支付流程,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支付服务,集积分、优惠券、会员身份和支付功能于一体,仅用PIN码和用户的智能手机进行支付即可。这种支付模式也是一种三方模式,分别为用户、商户和MoCaPay Network。

  MoCaPay Network三方模式

  在这个系统中,传统的支付流程发生了改变。首先,用户需要注册服务,将服务绑定到用户手机号上,然后选择所需的银行卡种类并下载应用。用户在购买时会触发手机中的应用,MoCaPayNetwork的金融机构就会以二维码、条形码、NFC或推送通知的形式向手机发送动态代码。商户也会收到代码并将代码连同交易数据包(包括交易金额和购买项目)发送到网络予以验证。

  这种支付流程降低了银行卡信息在交易过程中泄露的风险。新支付流程还能集优惠券、会员积分、慈善机构的捐款和支付功能于一体,只需用到动态代码和用户的智能手机。

  即使通过空中下载传输的数据遭到拦截,也不会泄露敏感信息,因为个人数据一直都安全地存储在MoCaPayNetwork的金融机构的服务器上。

  据Park透露,新系统揭开了支付3.0时代的面纱。支付3.0让以用户为中心的支付、快捷支付、反向支付、一站式支付(优惠券、会员和支付一体化)、共享(概念来自营销3.0)、IT人性化和快捷慈善捐款都成为了可能。相比之下,支付2.0时代只是处理商户和买家之间的关系。

  但是,新系统有一个主要的不足之处,就是商户和金融机构间的整个结算体系都要改进。哪一方愿意为这项成本买单?商户是否愿意纳入另一个与现在的银行卡支付模式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些问题预计将成为MoCaPay Network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更不用说金融机构与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还有摩擦尚未解决。

  安全交易:MicroSD vs USIM

  DUALi的James Kwon谈道:“移动网络运营商和银行业其实是赞成MoCaPay的概念的,但也持有保留意见,因为整个生态系统都需要改变……为了提供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利用NFC的点对点和读写功能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据James透露,DUALi之前就参与到了一家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安全项目,所以DUALi已经进军NFC领域,并与移动网络运营商和银行联盟开展合作。那时,该家移动网络运营商想要用手机替代所有门禁卡。将所有认证信息都存储在云端,一旦用户的手机触发应用程序,该程序会充当媒介将所有必要的认证信息发送给门口的读卡器,用于通行验证。

  移动网络运营商想要在支付中应用相似的概念,但并不使用云端技术,而是手机中的安全元件(SE)。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公司长期出口支付读卡器所积累的经验,DUALi已获取与支付业务相关的所有证书。

  James告诉IDM,目前正在实施一个试点项目。DUALi主要来提供支付终端和相关的技术元件,从而为银行联盟的可信服务管理(TSM)服务设计新的支付解决方案。例如,DUALi将负责用户方面所需的支付功能。与此同时,DUALi还会提供NFC解决方案用以处理支付流程中涉及到的用户利益,如会员积分和积分转账等。

  James解释说:“用户可以(更自由地使用)MicroSD卡中的安全元件(SE)和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无需事先注册,还可通过NFC的点对点和读写模式连接POS终端或ATM机,触发所需的银行业务和支付应用程序。

  “事实上,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正在推动数字签名的使用,以用于安全的PKI支付交易,并希望在手机中嵌入电子证书。DUALi也在提供用于PKI服务的PK-CS11,这种安全元件(SE)置于microSD卡中,是韩国银行联盟的首选。毕竟,他们希望将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摩擦降到最小。”

  在这个试点项目实施前,韩国有几家银行就已迫不及待地用手机刷卡代替信用卡了。人们常将此服务称之为App卡,是将信用卡绑定注册到特定手机上。在交易过程中,会有一个动态卡号(OTC)生成。信用卡数据利用NFC的点对点功能以OTC的形式传送到POS机交易。这项应用只是将手机变成了虚拟信用卡。目前,有六家发卡银行推出了App卡服务,他们分别是国民银行、三星银行、农协银行、新韩银行、乐天银行和现代银行。

  不过,2014年5月11日,三星信用卡向警方报案并上报金融当局,在上个月,约有300起因App卡用户的身份盗窃引发的非法交易,造成的损失达6000万韩元(约合36.1万人民币)。三星信用卡不得不关闭遭窃网站的App卡服务。

  BC卡公司也发行了名为BC手机卡的虚拟银行卡,但是将SE集成到了USIM卡上,所以较为安全。事实上,MoCaPay的理念也给BC卡公司在设计自己的移动支付卡方案时提供了灵感。

  “BC公司手机卡”服务提供多种手体内卡应用渠道,从线下商户到移动网页和手机App。

  Jiho Yi表示:“BC手机卡的手机APP会激活USIM卡中的支付程序。我们的API可与某一个手机支付APP配合,直接用USIM卡发起EMV IC卡交易,创建一个加密的ACQC EMV码或任何安全所需的验证信息。此应用将手机变成了EMV支付终端。即使交易的PIN码被盗,用于验证的密钥也不会被盗,因为它存在USIM卡内。黑客无法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远程复制交易。”

  Jiho进一步指出,此手机应用程序还可在一个电子钱包里存储不同的信用卡和会员卡。在支付时选择某一张卡后,所需的会员数据会传输给连接POS终端NFC读卡器用于结算金额。

  万一用户手机丢失或被偷,用户可以致电服务中心挂失,并在BC卡系统注册必要信息。然后,此类数据会即刻自动发送给每个相关银行,阻止授权银行卡。之后,该用户所有的银行卡将转移到新的电子钱包,旧钱包中的所有信息也将自动删除。

  在评价NFC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时,Jiho表示,支付其实是一项基础服务,支付行业需要通过提供附加服务来鼓励消费者更多地体验移动支付环境,并用更多的营销手段让消费者在单个设备上仅用一个钱包享受支付带来的种种好处。

    推荐微信公众号,NFC日报:nfcdaily 移动支付网:mpaypass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