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创新基因引领创新发展
2017/8/16 10:23:33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信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创新金融业务模式的催生、传统金融服务边界的拓宽……都促使支付企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拥抱时代带来的变革与合作。

如何把握先机推进转型?如何打造最佳支付体验?如何为客户特别是中国客户创造价值?近日在Visa位于北京世纪财富中心的办公地,《中国金融家》记者与Visa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就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创新的对话。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负责任的创新等多个维度,记者触摸到Visa的“创新基因”,也感受到Visa的“创新精神”。

“回顾过去5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Visa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是跟随科技进步不断创新的历程。”于雪莉说,矢志创新的Visa,始终以成为“全球最好的支付与被支付方式”为愿景,让电子支付的便利惠及更多地区的更多人群。

于雪莉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把握市场机遇

“中国支付市场是一个非常活跃、青春的市场。” —— 于雪莉

虽然Visa是一个纯粹由英文字母组成的品牌,但中国的金融消费者对她并不陌生。摩挲一张张信用卡上的Visa标志,很多人会想起由现代支付行业带来的刷卡消费的方便与自由。

从于雪莉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30多年前Visa就已经进入中国,1994年与中国银行合作发行了Visa单标卡,后来又同中国银联合作发行双标卡,均受到客户的欢迎。随着开放合作的加深,2016年2月25日中国银联与Visa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支付创新、支付安全及金融普惠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为两家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共同促进开放式卡组织市场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包括消费者、商户、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参与方从中受益。

在制定中国策略时,Visa一直坚持做好“三件事”,也就是于雪莉所说的“三部曲”:一是把全球最好的产品与服务以及最佳实践带到中国,同中国客户分享,在中国推广开来;二是及时把中国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带给总部,进而提供适合中国的产品与服务;三是利用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创新实践和经验引领支付行业发展。

“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和需求,灵活配置资源,快速做出决策。”在于雪莉看来,中国支付市场的发展相比其他市场更具活力和创新的热情,但同时也有其独特性。

于雪莉表示,中国支付市场正在领跑移动支付的应用和创新。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广泛普及,使移动支付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应用也为移动支付特别是二维码应用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和市场优势。目前在中国,移动支付的应用比例远远超过美国,足见中国百姓对新事物的包容和接受程度。

在这种趋势下,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更新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支付习惯,变得更加多元化,进而推动Visa的产品与服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Visa在中国市场除持续建设传统的支付受理环境外,还在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即海淘业务的发展。

重新定位角色

“自己要颠覆自己,甚至先颠覆自己,才能成功并走在前端。”——于雪莉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支付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或许很多人感觉金融科技(FinTech)的出现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于雪莉认为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她向记者谈到了自己较为推崇的一个说法,FinTech1.0时代,大家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做;FinTech2.0时代,大家发现其实无需亲自动手,而是看到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彼此之间的合作、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合作等,这对整个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FinTech的活跃并非是‘颠覆式的威胁’,反而可以促使传统支付产业进行转型,还能让自己转得又快又好。”

“所谓危机,意味着既有危险也有机会。面对正在发生的商业变革,Visa抓住机遇重新定位了自己在产业中的角色。”于雪莉告诉记者,Visa的转型,首先是从一家“卡公司”转向“技术公司”;第二是向移动转型,转向“数字公司”;第三是从“产品服务公司”转向“平台公司”。

去年2月,Visa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转型决定:在全球启动 Visa 开发者平台计划 (VisaDeveloper Platform,VDP计划),通过开放VisaNet全球网络——这个每秒钟可以处理65000多笔交易的数据处理网络,把Visa的支付产品和能力转换为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提供给业界开发者。

于雪莉对记者强调:“Visa希望帮助更多的企业接入到Visa的全球支付网络中,使他们轻松地获取安全的支付标准和开发工具,把Visa的支付能力嵌入到自身的产品中。通过VDP计划,Visa把长期积累的经验提供给跨行业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利用Visa的全球基础设施实现企业自身业务增长。更为重要的是,VDP计划的实施标志着Visa不再是一个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商,而是一个开放平台和安全支付模块的提供者,一个真正意义的‘赋能者’。”

在此之后,位于新加坡的Visa创新中心也随即敞开了大门和怀抱。这个占地7000平方英尺的全新设施,成为Visa与客户、合作伙伴、零售商和开发者汇聚的目的地以及探讨商业挑战和共同开发下一代商务应用的“创新摇篮”。

据了解,Visa 新加坡创新中心面向亚太地区和全球客户开放了Visa网络接入口,通过Visa 开发者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VisaAPI和软件开发者工具包。该创新中心提供由Visa技术专家和商业领袖组成的可实时操作环境,以商业门户的方式来运作,帮助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开发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支付及商务解决方案,将他们的服务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随着支付行业从塑料卡片向数字化支付演变以及新兴支付公司不断加入到传统支付企业的行列中,Visa的使命是确保每个联网终端、设备或可穿戴产品都能成为开展商务的安全场所。”于雪莉说,Visa创新中心的建立,正是这一整体战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让客户直接融入创新过程以及与Visa的支付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动态交互、实时体验和快速原型构建,确保产品开发能为用户带来切实利益。

于雪莉对Visa新加坡创新中心最大的感觉就是“接地气”,强调的是“三个D”即Discover(发现)、Design(设计)、Develop(发展)。她说,“过去IT公司的产品从想法到推出可能需要6个月、12个月甚至更久,可做出来之后世界都变了。而在Visa创新中心,合作伙伴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到这里并快速敏捷地将产品开发出来,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天,如此快捷的产品开发过程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赞赏,创新中心也越来越活跃。”

多维创新基因

“Visa今天做的事情就是标准化,搭建起支付行业的高速公路,让所有的车都能在路上跑起来。” —— 于雪莉

回顾50多年来发展历程,从推出首张通用信用卡开始,到如今的个人移动支付,Visa的创新基因和创新精神始终相伴其左右。于雪莉表示,Visa的创新理念主要有三个维度,即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负责任的创新。

当前,正在进入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时代,支付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都必须围绕消费者需求展开。

从实际应用看,行业内也在讨论是二维码扫码支付还是非接触式支付(NFC)更方便?例如在中国,手机支付和二维码应用比例较高,但其他一些市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根据Visa的统计数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在Visa 的线下支付交易中,澳大利亚使用 Visa payWave 非接触式应用的比例高达 90%,在新西兰超过60% ,在新加坡也已接近 50% 。

“其实,无论是磁条卡、芯片卡、二维码、NFC,还是令牌等其他方式,带给客户良好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于雪莉如是说。

Visa的发展也离不开开放式、包容式的创新,即“四方模式”(发卡行、收单行、商户、卡组织)的合作。于雪莉告诉记者,在这个模式里,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获得平衡的效益。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支付网络公司,Visa能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17000家金融机构和4400万家商户保持良好的合作,正是基于这种开放的“四方模式”的合作。

“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开发出绝对完整的产品或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借助业界的创新能力,加速自身创新的步伐,来开发出满足本地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通过强强合作,建立一个全球卡组织的支付标准让大家共同使用,带动整个行业实现互利共赢。”于雪莉表示,只有行业标准用的越多,才可能会“流行”起来。Visa今后将继续开放和扩大与业界的合作,将合作伙伴从传统金融机构扩展到非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共同为消费者打造安全便捷的支付产品与服务。

当然,创新本身也会对支付安全带来影响。因此,Visa提倡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创新理念就是“负责任的创新”,即在创新与支付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于雪莉向记者谈道,首先“负责任的创新”,体现在产品最初设计时就植入安全的理念,而不是等到产品投放市场后才去发现和修正问题。其次,“负责任的创新”也体现在有效地利用创新技术来提升支付安全的水平和能力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关系到整个电子支付行业的信誉,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正因为这点,Visa的创新必须是包容式的、渐进式的、基于行业安全标准的、负责任的。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消费者习惯,更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与服务以及增强型的支付安全解决方案。”在于雪莉的心中,未来万物皆可支付。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迎来200亿台互联设备,而广泛的设备连接将给人们带来对移动支付的更高要求。这意味着支付公司与企业必须协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灵活的、基于行业安全标准的、可互联互通的支付产品,而这正是Visa目前正在中国积极推进的一项工作。Visa与业界合作推出的令牌技术,就是为满足移动支付安全而推出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16位动态虚拟数字取代卡片上的真实卡号,避免卡片敏感信息的泄露,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支付安全。

创新创造价值

“一家好的企业,它所带来的理念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 于雪莉

近期,Visa“创无限”创新大赛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Visa在2015年推出的一个全球性项目,旨在鼓励初创企业运用创新力量打破陈规、发现新创意,为支付产业生态系统和未来商务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带来更便捷、更安全、更有趣的支付体验。

于雪莉告诉记者:“中国是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启动Visa‘创无限’创新大赛的市场。我们期待和中国市场的优秀初创企业和个人一起用创新解决挑战,用创新创造价值。”

事实上,Visa“创无限”并非将全球经验和美国经验照搬到中国,而是充分响应了中国的国策和“双创”的号召,是Visa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激励创新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折射出一个成功的企业到底可以走多远。无论是开放的‘四方模式’,还是‘负责任的创新’理念,无论是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活动,还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Visa始终遵循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于雪莉感慨地说。

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是实现普惠型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Visa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好的支付和被支付方式,让电子支付的便利惠及更多地区的更多人群的愿景与之不谋而合。于雪莉介绍,Visa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金融教育项目和各种免费金融课程,同时发挥电子支付推动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缩小数字鸿沟差距的积极作用,通过自身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模式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支持、贡献价值。

值得介绍的是,去年6月Visa普惠金融及教育实验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落成。当时,30位农牧民齐聚一堂,参加了一场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培训,涵盖征信、二维码及假币识别等。据了解,未来三年,Visa将继续支持在内蒙古试点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金融教育模式和手机端的金融知识学习平台,帮助农户提升金融意识、防范风险、开阔眼界,助其早日脱贫致富、走向小康。

“企业社会责任始终贯穿在Visa业务开展和商业运营的过程中,我们深知自己作为行业领先者的责任和义务。”在采访的尾声,于雪莉对记者如是强调。

“心驰所向”的自由

记者走进Visa,“心驰所向”(Everywhere you want to be)随处可见。这是Visa在2014年面向全球推出的全新品牌理念,它的目的是重塑公司的价值精髓,传递对消费者、商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员工做出的承诺,代表着信任、可靠、广泛受理和不断创新。

“创新的灵魂是自由”。在于雪莉看来,“心驰所向”,说的并非是Visa的功能,而是追求一种自由的感觉,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新,发现、挖掘、释放价值,提升Visa品牌在世界各地持卡人心目中的影响力。

这种心对心的交流与互动,让大家感觉到Visa的创新,在自由的同时多了丝丝人情味儿。

于雪莉告诉记者,Visa专门为持卡人设计了可以深入体验不同国家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活动 ——“游点不一样”(Not a Tourist),同时还在2017年初推出了一部微电影,片子里面有一句话令于雪莉非常感动—— “当我们还年幼时,是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到处旅游,开阔视野。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然而父母的世界却依然没有改变。”通过这部短片,Visa希望鼓励年轻人把新年的第一次旅行送给自己的父母。

崇尚自由又不失感性,也是于雪莉的“工作气质”所在。

于雪莉是一位端庄大方的女性,始终坚持“不要被男性化”这个原则。她优雅,讲话如清风拂面打动人心;她睿智,做事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她细心,同家人和员工如朋友,关爱点点滴滴;她更有一份坚持,敢于直面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在于雪莉看来,当好一个有人情味儿的领导,并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理念和风格,在工作中“你就是你”,跟着心的感觉走,认真做你喜欢的、有意义的、有热情的工作。

采访到这里,记者脑海中反复回荡着一句歌词,“我要像梦一样自由……点亮生命的光芒”,Visa和于雪莉追求的自由,正是“心驰所向”……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