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银行映射的支付时代尴尬
慕楚移动支付网2017/9/8 9:04:14

9月4日,兰州银行在其公众号宣布,其兰州银行的ATM可以支持微信、支付宝提现了!仅支持钱包余额和借记卡,不支持信用卡、理财通和余额宝,每笔取现将收取0.3%的手续费。具体的流程如下图:

此事掀起了整个支付行业的轩然大波,一方面许多人认可这一创新,在人人都有支付宝、微信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取现确实更加方便了。另一方面,许多人也在讨论,居然已经是移动支付时代了,取现只不过是“伪需求”。然而讨论最深度的,还是违规的问题,银行卡体系与支付账户体系的界线问题。

不过舆论尚未进一步发酵,9月5日,兰州银行就因涉嫌违规已经暂停此业务。违规原因是,央行相关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账户不得“取现”。据了解,业务违规的具体原因包括:

《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支付机构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货币兑换、现金存取等业务。

《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预付卡不得用于或变相用于提取现金;对于“赎回”,也即终止支付账户,第三十九条规定:预付卡赎回应当使用银行转账方式,由发卡机构将赎回资金原购卡银行账户。

触犯规范,业务终止,事情本已经可以盖棺定论,但仍然有许多事情值得细细玩味。

兰州微/支二维码取现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ATM机。自动取款机又称ATM,是自动柜员机,因大部分用于取款,又称自动取款机。它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利用磁性代码卡或智能卡实现金融交易的自助服务,代替银行柜面人员的工作。

ATM替代的是银行柜面人员,代表的是银行,是银行账户体系。这里可能又要涉及早期,第三方支付推行业务时,与银联的银行卡账户和银行卡账号的争论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ATM换成银行的员工,用户用微信或支付宝扫银行员工手上的付款码,然后银行换现金给用户,这就变味了,银行取现认可银行卡、存折、支票等具法律效应的凭证,而此时银行也认可了第三方支付账户吗?如果换成商户,你情我愿的情况下,这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银行,这就有争议了,这让第三方支付账户拥有了等同于银行卡账户的地位。

而第三方支付又是什么?早期电商崛起之时,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支付给第三方),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检验货物,并且进行确认后,再通知第三方付款;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说白了,第三方支付账户像是高级的理发卡账户,只不过这个账户在各种消费场景都认可。

所以第三方支付账户被认为是消费当中的账户,现在微信和支付宝可以提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消费成功,进行退款,退款到银行卡账户之后,方可以提现。

兰州银行用微/支二维码提现的逻辑是什么?是用一张全国人民认可但银行体系不认可的“高级理发卡”账户,在ATM上取钱。

再来看看银联此前的产品,2017年3月,银联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产品规范,银联二维码其中一个使用场景是——ATM二维码取现。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争议,因为银联的二维码支付产品是基于银行卡账户体系,与通过Apple Pay进行取现是一样的逻辑,其本质仍然是银行卡账户,只是载体从银行卡变成了手机NFC、二维码。

兰州微/支二维码提现背后的产业尴尬

对于C端用户来说,兰州银行的创新是友好的,是值得肯定的,提升了用户的取现体验。但是对于银行卡体系来说,是颠覆性的,甚至触及了根本。在叫停这件事上,大众舆论会有一定抵触,因为这叫停了一个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便利的功能。银行业是国家根本,银行体系是金融命脉,银行需要认可第三方支付账户,并且深入到银行账户体系当中,是非常艰难的。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支付产业是最为复杂的,且没有之一,这带来了中国移动支付全球第一的优势,也带来监管之难的后遗症。第三方支付的中国特色,带来了网联的世界独有。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银行正在面临管道化的危机,银行账户成为了第三方支付的管道,用户真正享受的金融服务均是第三方支付提供,互联网金融变革之下,用户甚至银行最后的储蓄功能也剔除,直接把钱存在各种“宝”中。银行在焦虑,银行在思考变革,银行在想方设法的与用户接触,把自己的产品推给用户。

而另一方面,支付机构也在焦虑。一次次的创新,都在与监管底线进行博弈。从96费改、备付金上交、网联成立,到近期上海银行持续的罚单发威,支付机构在战战兢兢过日子。在创新与规范的长期博弈中,目前似乎规范处于上风,就连支付巨头财付通与支付宝均被网联“收编”。

而就在这背景之下,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变的频繁,BATJ与工农中建相继合作,这背后是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后背的支付机构合作。银行期望获得互联网机构的流量和渠道,而支付机构期望输出金融科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银行需要流入创新的血液,期望与用户更加直接的接触,而支付机构希望让银行背书,在强监管时代让自己的业务更加正规。

兰州银行一事之后,可以想象,未来银行与支付机构的合作中,必然越来越多的遇到创新与规范之间的博弈,如何在创新的同时符合规范成为了接下来支付产业的重点话题,然而央行的规范也一直在变。

说到底,所谓的规范,不过是利益集团斗争之后利益划分协议。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范,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争斗。

若有观点错误,请留言斧正。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