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现裁员大潮,头部平台净利却达88倍,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
2018/5/22 15:28:57

2017年,消费金融市场增速迅猛,进入10万亿元量级。但在经历这一年的杀戮后,市场出现了奇妙变化:一方面,大部分底层平台垂死挣扎,裁人,大量业务线暂停。“现金贷公司死亡了一半以上。”某现金贷公司市场负责人罗琦称。另一方面,却是头部机构的疯狂扩张和壮大。行业正在急速地二八分流,呈现马太效应。被掐住了咽喉的大量底层平台,该如何生存?头部机构又是否会一路高歌猛进?

01 节节败退

监管之后,整个行业都处在夹缝中。

大量小的平台,在持续数月的挤压中,选择了退出市场。

“从年前到现在,消费金融公司消失了三分之一。”罗琦称,他身边很多从事消费金融工作的朋友,最近都纷纷失业,开始找工作。

一些大的公司,都出现了裁人潮。

比如,拉卡拉金融的线下金融部,就被全部裁掉。

而消费金融平台的生存空间,是被点滴挤压殆尽的。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某医美消费分期平台的负责人徐程说。

监管之后,“资金荒”危机加速蔓延,几乎成了压垮他们的第一座大山。

过去最大的资金来源——银行,首先放弃了合作。

“给大型持牌机构的放款量都少了,更别提那些体量微小的非持牌机构了。”某民营银行放款业务负责人称。

“现在我们已基本无法从银行拿到款了,而这不仅仅是我们一家,大部分跟我们同样体量的平台都面临这个窘状。”徐程表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断了资金源的消费金融,寸步难行。

“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用自有资金放,要么找私募。”徐程称。

然而无论哪条路,对于他们来说,都满布荆棘。

用自有资金,做不大;用私募,资产成本高。

多位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反映,目前,部分消费金融公司负债成本已达12%,比去年足足高了2-4个百分点。

这其中,绝大部分成本由民间资金拆借所产生。

即便如此,也没有几家私募机构能够“倾囊相助”。

万家共赢资产管理公司副总陈剑认为,消费金融虽是热点,但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点。“私募机构不会在一个风险点上停留太久,之后很有可能会逐步缩减额度。”

除了资金这个“源头问题”难解,后面还有一个“场景难题”。

某消金平台产品负责人姜鹏称,最近他们因苦寻场景,已焦头烂额。

“首先,线下可落地的市场已基本被别人占领了。”姜鹏说。

因此,杀入红海并非明智选择。

他们尝试开发新的场景。

目前,比较火的有信用租赁、员工贷,甚至还有前端时间火热的答题等新场景。

但每个新场景都有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落地。

比如,很多员工贷,最后沦为变相的“现金贷”。

很多创新,都是“撞线式”的——他们在不断测试监管的底线。

“很多时候,我们刚把产品开发到一半,一道禁令一下,就只能前功尽弃。”姜鹏说。

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这些平台的场景落地往往难产。

“自建无能力,借鉴无客群。”某业内人士曾这样概括。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平台只能缩减成本——而这,很快导致另外一个恶性循环。

“从目前来看,底层消金平台80%以上客源都是非优质的。“某消金平台运营主管王旭答道。

底层平台像吸尘器一般,吸引着劣质流量。

是死亡,死缓,还是起死回生?不得而知。

02 攻城掠地

一边是垂死挣扎,另一边是疯狂扩张。

在这轮消金浪潮中,头部平台意气风发,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目前,国内消费贷款规模的年增长已达30%左右。截至2017年底,消费金融市场达到了10万亿元的规模,相较2016年,足足增长了2万亿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曾在公开场合指出。

来源:艾瑞咨询

而实际上,大量的增长红利,都落入头部机构的口袋。

那么,这番盛景又究竟是怎样的?

根据已公布的2017年财报,处于第一集团的头部机构们,业绩清一色大涨。

其中,招联和捷信,净利润均达到10亿以上。

2017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1.63亿元,同比增长171.6%;净利润11.89亿元,同比增长266.97%。

捷信消费金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2.36亿元,同比增长106%;净利润10.22亿元,同比增长9.77%。

同时,中邮、海尔、苏宁等多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也都在这一年实现了井喷式的跃进。

“用百花齐放来形容这些头部集团军,一点也不为过。”某消金机构负责人说。

头部公司“给自己充值”的能力,也实在惊人。

捷信消费金融在2017年12月,拟再增加注册资本10亿元,至80亿元。

2017年12月,华融消费金融股东之一——合肥百货发布公告称,将华融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16亿元。

一位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把这一急速“增肥”现象,和20年前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做了类比。

“特别相似。”他表示,市场正在成长出一批千亿级、几千亿级的公司出来。

而在场景、流量和资金等层面,头部机构都开始展现“群雄争霸”的实力和野心。

比如在场景上。

几乎所有的头部平台,都布局各种线下场景,医美、教育、租房、3C,几乎都有渗透。

“不同于底层平台,头部机构们去搞场景,似乎更得心应手。”某业内人士称。

这其实,得益于“钱”的好处。

譬如,小米金融就曾在2017年8月7日发行名为“小米小贷1号第二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ABS产品,发行规模8亿,发行利率仅5.49%-6.50%。这仅是小米30亿储架式ABS中的第二期。

“无论是总量,还是资金成本,都在彻底碾压底层平台。”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头部平台正在悄悄布局一件事:收割流量。

“从招联的内部,你永远不知道公司是如何布局的。”招联金融一条业务线的负责人发现,公司什么布局都有。

线下渠道、各种场景,甚至还有App。

“最终我才发现,其实招联在竭尽各种手段,去收割流量。”该负责人称。

巨头的垄断性和扩张性,正在急速展现,并即将形成千亿级别的“金融巨兽”。

03 大局初定

这还是一个可以出现“屌丝逆袭”故事的时代吗?

显然已经不是了。趣店罗敏的创业故事,可能再难书写。

“持牌机构的融资成本在4%-5%之间,但非持牌机构和底层平台获得资金的成本,常常超过10%。”罗琦称,这就是一个“持牌军”和“贵族系”的天下。

小的平台,还有生产的机会吗?

姜鹏说,他现在几乎每天都带领团队加班研究,希望能撮合到合适的场景。

各大流量入口,都已被重兵把持。

以支付入口为例,有蚂蚁花呗;就连线下分散大额低频场景,也有百度有钱花。

而一些“大品类”场景,早已是血海一片,如医美、教育、旅游。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垂直化、在细分场景深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壁垒,防止被巨头收割。

虽然中国拥有10万亿的消费金融市场,但消金公司的业务规模至今未超过3000亿,占比只有3%左右。

所以,还有大量场景和空间在等待被挖掘。

“未来,还将有一批千亿级、几千亿级的公司诞生。”某头部机构负责人称。

小平台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那头部公司的未来,又当如何?

是一家独霸天下,还是会百家争鸣?

“很难独吞市场,因为强劲的敌人,已经杀到城门外了。”罗琦称。

是的,商业银行来了。

今年,银行的转型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

“很多银行的业务,从公共业务,转到了零售业务上,它们将成为杀入消费金融的一股最大的力量。”罗琦称。

招联消费金融营运中心总经理袁逍表示:“虽然招联消金的用户平均借款金额在6000-8000元左右,招行体系中定义的小微客户平均贷款金额在3万元左右,但眼下,银行已经开始下沉,努力挖掘1万元以下的群体,给我们的时间已不会太多。”

显然,消金巨头们,也已意识到这一点。

本以为可以一统江湖,却未料到黄雀在后。

行业在急速地二八分流,冰火两重天。

身后,还有沉稳庞大的银行系虎视眈眈,准备收割。

一场属于2018年的消金大戏,正在轰轰烈烈上演。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