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018第三届支付安全与创新暨严监管下的金融科技创新研讨会(成都)在成都召开,会议解读央行政策、研讨金融科技工作、开展移动金融产业交流。会议由北京移动金融产业联盟和四川省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中心、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机构近20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移动金融事业部产品经理王兆国与会,并做《金融体系中实名制的思考与实践》主题演讲。
一、实名制的监管要求及应用发展趋势
账户实名制是金融机构必须把守的一条底线,实名制从无到有,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是伴随着法律法规的出台,而一步步落地的。比较重要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2.《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国务院令第285号)
3.《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第5号发布)
4.《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7〕第2号发布)
5.《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银发〔2008〕191号)
6.《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银发〔2015〕392号)
实名制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实名/实人/实证+本人意愿的问题。目前开户渠道分为线下和线上两大类,线下包括柜面开户和自助机具开户,线上主要指电子渠道开户。柜面就是大家常说的“临柜”,用户拿着身份证件在柜台上办理业务时,实名/实人/实证+本人意愿的问题可以得到验证。自助机具就是使用科技手段简化临柜的业务流程,减少工作人员的参与从而提高效率,通过自助机具开户也可以很好解决实名/实人/实证+本人意愿的问题。线下方式开展业务无论银行工作人员参与的多还是少,都是有人去参与的,是一对一的服务。通过线上电子渠道开展业务时,客户数量和业务量可能会有几何倍数的增加,还能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吗?随着移动金融的高速发展,如何在线上渠道高效、隐私、权威的开展业务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二、创新技术的应用及验证模型演变
如何实现高效呢?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据《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银行可以使用生物识别作为辅助手段,生物识别就是提高生产力的科技。现在生物识别技术主要包含:指纹、声纹、瞳孔、DNA、脉搏和人脸,大家常用的就是人脸和指纹。指纹识别比较常用的场景是终端设备上脱机使用,比如手机解锁。联机场景用的最多的还是人脸识别(目前最新的手机也支持人脸解锁),人脸识别是金融机构使用的最多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全国统一的人脸库,可以去做识别和验证;二是个人脸照片的采集对设备要求比较低,只要有摄象头就可以采集到人脸照片。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或者将来一段时间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手段。
目前通过人脸识别主要有三种业务开展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业务方实现人脸比对。通过手机采集到人脸照片,采集到了以后,把这个数据传到业务方的业务系统,银行的业务系统在日间可以在人民银行PICP系统获得照片,业务系统把前端采集的照片和人民银行PICP系统获取的照片进行人脸比对。银行机构在晚间可以在身份核验机构拿到照片,业务系统把前端采集的照片和身份核验机构获取的照片进行人脸比对。
第二种模式是技术实现方提供人脸比对。前端采集的照片传给业务系统,银行的业务系统在日间可以在人民银行PICP系统获得照片,业务系统把前端采集的照片和人民银行PICP系统获取的照片传递给技术提供方进行人脸比对。银行机构在晚间可以在前端采集的照片传递给技术提供方,技术提供方在查询服务中心获得照片,并对前端采集的照片和查询服务中心返回的照片进行比对,把比对结果返回给业务方。业务方根据人脸比对结果,决定下一步业务如何开展。
以上两种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随着网络安全法的颁布,大家对隐私法越来越关注,在非封闭环境传递人像身份信息,可能会引起隐私方面的争论;二是过于依赖返照服务,容易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
第三种模式是权威机构提供人脸比对。前端采集的照片传给业务系统,业务系统把前端采集的照片传给权威机构,权威机构进行人脸比对,比对后把结果返回给业务系统。业务方根据人脸比对结果,决定下一步业务如何开展。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个人隐私和数据权威性的问题。
结合以上三种业务开展模式,可以看出未来的趋势有两个:一是无论哪种业务模式都需要前端采集照片;二是作为银行,在日间可以采用人民银行PICP系统获取照片,通过人脸比对算法把前端采集的照片和PICP获取的照片进行对比,晚间需要把前端采集到的照片和身份信息传递到后面的权威机构,由权威机构进行人脸比对。
在这样的一个趋势下,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依托北京移动金融产业联盟,搭建了权威、安全、多渠道的实名验证服务体系,汇聚金融、通信、公安等数据资源,向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提供7×24小时服务,作为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有效补充和应急备份,推动落实人民银行账户实名制要求,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防范金融服务安全风控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全文
- 信报 | 2020/12/15 9:19:46
- 移动支付网 | 2020/7/31 9:30:01
- 半岛都市报 | 2020/5/8 10:18:18
- 中国交通新闻网 | 2020/2/8 15:21:03
- 移动支付网 | 2020/2/5 17:59:17
- 移动支付网 | 2019/8/13 18:07:55
- 移动支付网 | 2019/7/3 18:22:54
- 中国消费者报 | 2018/8/13 14:59:27
- 移动支付网 | 2018/6/6 9:44:54
- 北京青年报 | 2018/3/26 9:05:28
- 共享财经 | 2018/2/12 11:05:42
- 移动支付网 | 2018/1/23 14:06:23
- 洪言微语 | 2017/6/5 9:21:36
- 凤凰科技 | 2017/5/11 10:59:55
- 移动支付网 | 2017/5/10 17: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