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未来银行模式已成必然,但目前在实践上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在理论上更没有系统地研究成果,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博士后、教授陆岷峰,江苏紫金产业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南京银行紫金中心支行张欢联合撰写的《开放银行: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开放银行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的趋势与结论作了基本判断,对当前各银行进行开放银行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依靠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优势在过去十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筑底”趋势开始显现,企业风险开始逐渐暴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新的金融业态,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业务竞争,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近几年,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开始兴起,政策的支持、技术的进步为金融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2018年,开放银行概念开始兴起,尤其下半年开始,浦发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先后提出打造开放银行的信号,开放银行意味着一种全新的银行业态,促使银行回归以客户为中心,开放银行与十三五规划中“开放、共享”理念不谋而合,对普惠金融的推进有重大意义;开放银行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以前不被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扩大了金融服务半径,金融排斥现象有所缓解;开放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在更高层次与合作伙伴共享数据、共生共赢,有利于重构核心竞争力。开放银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数据割裂、风险更加复杂、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突出,尽管开放银行的发展铺满荆棘,但开放银行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必须主动应对,实现弯道超越。
二、文献综述
开放银行起源于国外,一些海外研究者将PayPal在2004推出的PayPalAPI作为开放银行发展的开端,中国开放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银行在2012年才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概念,国内外关于开放银行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开放银行的概念。WalidMensi等(2017)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开放化商业模式,通过与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等其他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等流程,重构商业生态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价值,增强核心竞争力。EsterChen等(2016)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金融服务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搭建为载体,通过API、SDK技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支撑下,整合内外部资源,重构银行生态系统,使银行更加便捷、智能、开放。罗勇(2018)认为,商业银行网络金融经过电子化模式—渠道化经营模式—智能化开放银行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转变,商业银行未来将致力于打造开放银行,将金融服务嵌入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多层次、跨界融合的金融服务能力,真正做到将流量范式转化为经营模式,解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近年来,开放银行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开放银行发展战略也面临诸多挑战,周科(2018)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相关数据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电商平台、金融科技公司、支付平台等)、政府机构,三方数据彼此割裂,难以形成合力。其次,开放银行凭借大数据实现了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刻画,但容易产生诱导行为模式,过度压榨客户资源,最后,商业银行通过线上大数据准确评估客户价值,并以此筛选不希望服务的对象,对于那些不经常接触网络的群体而言,金融服务依然是“空中楼阁”,加剧了金融排斥现象。杨东(2018)从风险角度进行分析,金融科技发展依赖先进技术和交易平台,但技术漏洞和编程错误依然存在,容易滋生新的技术风险;第二,不适当的操作、信息系统失灵会导致不可预期的损失,增加了开放银行实践中的操作风险;第三,开放银行意味着各方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家银行或者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关联方,导致系统性风险。杨升(2018)指出,商业银行需调整战略思维、整合内部资源应对开放银行,物理渠道和线上渠道需要重新整合,包括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人员配置、产品研发等调整问题;其次,开放银行发展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但金融科技前期需要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短期内收益不明显,如何协调短期和长期利益、收益和风险对开放银行的实施提出了考验;第三,行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开放银行的发展需要人才,目前,懂银行业务、金融科技、计算机、物联网等知识的人才极度匮乏,近年来,商业银行留人难问题又日益突出,如何留住人才、吸收人才亟待解决。
在开放银行发展中,尽管会遇到诸多问题,但开放银行是大势所趋,对商业银行而言,只有积极应对潮流趋势,才能在日趋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勇立潮头”。李克超(2018)认为开放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掌握这些核心金融科技技术能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另外,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应有针对性的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业务,实现弯道超车。王娜等(2017)认为跨界合作是开放银行的“取胜之匙”,第一,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宽现有经营模式,通过自建线上平台拓宽服务渠道;第二,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优势互补,商业银行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线上金融服务平台,更好的服务客群;第三,强化同业合作,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商业银行“抱团取暖”也是一种策略,通过相互学习借鉴,提升整个银行业开放银行服务水平。陆岷峰(2018)指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依然绕不开金融的本质—风险,开放银行将面对更大的客群,客户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必须注重风险管理,凭借自身掌握的实名账户信息优势,在客户准入环节投入更多资源,在源头把控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
上述研究分别从开放银行概念、面临的挑战、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但发展策略研究主要立足于金融科技视角,缺乏专门关于开放银行的系统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此,结合国内外开放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开放银行发展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趋势,并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开放银行发展历程
(一)国外开放银行发展历程
2004年,PayPal推出了PayPalAPI,这被作为开放银行发展的开端。2011年,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开始提供SDK和应用商店服务,通过应用商店的形式让第三方开发者更便捷的构建新的移动程序,凭借此更好地管理客户的财务状况。
在开放银行理念发展的的过程中,英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英国政府希望成为全球的金融科技中心引领世界银行业发展。2014年,开放数据研究所(ODI)研究应用程序接口(API)开放数据的影响,结论显示,开放数据后,银行竞争力得以提升,中小企业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建立API对用户、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都有好处。2015年9月,开放银行工作组(OBWG)应运而生,该组织旨在用数据帮助人们开展金融业务。鉴于英国传统商业银行竞争不够充分、新兴的中小型银行发展困难的背景下,政府当局采取了一揽子改革措施,其中核心就是开放银行,与此同时,2015年末,欧盟颁布了新支付法令,该法令要求银行必须把客户相关数据开放给客户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该法令旨在通过引入第三方支付商促进行业竞争,提升市场活力,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在2018年初正式实施该法令。
欧盟和英国的举措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西班牙、美国、新加坡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开放银行。2016年,美国花旗银行在全球推出CITI开发者中心,开放了7大类API接口,用户不仅可以使用花旗银行海量的数据,还可以利用API模块搭建自己的金融服务程序。西班牙对外开放银行(BBVA)是全球第一家以商业化运作开放API的银行,很早就确定了平台发展战略,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实现双赢发展,BBVA一共开放了8大类API。在亚洲,新加坡星展银行走在了开放银行发展的前列,2017年底推出了API平台,共开放了155个API,包括转账、支付、奖励等,2018年5月,星展银行提出“Livemore,Bankless”发展战略,追求更简单、便捷的银行金融服务,节约客户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国内开放银行发展历程
早在2012年中国银行就提出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2013年推出了中银开放平台,该平台开放了1600个API接口,整合了银行各类业务接口,开发者将更加便捷的使用银行各类金融服务应用程序,构建用户、开发者、银行“三赢”局面,但尽管中银开放平台起步较早,市场关注度却不高,2013年后,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科技开始迅速发展,开放银行概念开始逐渐升温。
2018年被称为中国开放银行发展元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股份制和国有大行纷纷加快了开放银行转型步伐,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业界首个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8月底,工商银行在半年报中提到要打造无所不包的开放银行、服务无所不在的身边银行、应用无所不能的智能银行;9月份,建设银行在中国银行家论坛上提到要将数据以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把技术服务推向社会,为整个社会赋能;9月份,招商银行宣布迭代上线招商银行APP7.0版本和掌上生活APP7.0版本,通过APP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
图一:国内外开放银行发展实践
四、“内外因”双重驱动开放银行发展
(一)竞争环境变化倒逼业务转型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异军突起,商业银行长期凭借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优势逐渐弱化,商业银行面临来自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金融企业的激烈竞争,由表一可见,以商业银行ROE指标为例,2011年至2017年,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盈利能力下降趋势明显,如何转型升级、突破困局成为下一步业务发展的重点,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加码,行业开始重新“洗牌”,新金融的热度有所下降,商业银行不如主动出击,积极打造开放平台。其次,近些年,客户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统的银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打造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商迫在眉睫。
表1:2011年至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变化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二)政策利好为开放银行发展“保驾护航”
2015年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共享发展,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督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商业银行应主动转型,建立开放、高效的新一代银行系统,逐渐探索建立互联网技术平台,在合规安全基础上逐步开放服务接口。上述理念和文件支持商业银行开展跨界合作,拓宽金融服务场景,探索跨领域、跨行业的服务模式,针对细分客群,提供差异性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价值,重构金融生态圈。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预见,未来将会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开放银行发展。
(三)技术进步为开放银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纵观银行发展史,每一步技术进步都对商业银行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开始注重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由图二可知,在计算机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只能凭借物理网点开展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阻碍了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在此阶段,商业银行处于“封闭状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逐渐打破了线下物理网点服务的限制,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提供金融服务,但在此阶段,商业银行“单打独斗”现象严重,主要依靠渠道创新,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进步,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提供了条件,更好了接触到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真正步入开放银行发展阶段。
图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阶段及特点
五、开放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割裂现象严重
近几年,大数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开放银行的核心就是数据。现实中,我国金融领域数据持有方共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部门、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政府机构掌握诸如税务海关、银联、网联、水电煤公共事业和征信等数据;传统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客户金融资产、负债、交易等信息;第三方机构主要掌握客户支付、网购、物流、销售等交易行为。对传统机构而言,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挖掘内部数据实现对客户的信用画像,但依靠的仅仅是本行数据;对第三方机构而言,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涉足金融业务,积累了大量金融数据,但主要是以电商产品相关联的理财、贷款和保险数据,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与商业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前些年,金融科技公司主动找到商业银行寻求合作,现在情况反转,商业银行主动找金融科技公司寻求合作,但金融科技公司往往以相互交换数据为前提,商业银行的数据是信贷行业的强相关数据,往往由于不愿意共享数据而使得合作搁浅,数据整合成为商业银行打造开放银行的一大掣肘。
(二)风险管理更加复杂化
开放银行主要以API形式输出服务能力,使得商业银行和各关联方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多更大的客户群体,由于数据不足、工具落后等因素,用户需求难以真正把握,开放银行合作伙伴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是否真正给力关系到商业银行服务能力输出的有效性。开放银行意味着风险开放,商业银行合作伙伴提供了多种场景,但也仅此而已,风控作为核心能力,合作伙伴少有输出,商业银行需要单方面承担输入风险、共振效应以及内外部风险叠加形成的新的风险,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貌合神离”的合作往往让商业银行处于被动方,面临自身业务和合作伙伴输入业务的双重风险,是否建立充分的缓释和隔离机制,都需要商业银行提前做出应对措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相关专业化人才队伍匮乏
任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和前提,离开了人才支持,就像“无源之水”,如今,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其说是业务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谁能留住、吸引人才,谁就控制了竞争的制高点。商业银行打造开放银行需要重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设计等,通过API接口输出金融服务与更多关联方产生联系,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懂得银行业务,还需要懂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商业银行需要懂金融、互联网、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近年来,银行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薪资待遇较之以往不断走低,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降低,留人难问题开始凸显,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储备困难重重,如何留住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商业银行打造开放银行成败的关键。
六、开放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互金崛起对银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商业银行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开放银行概念为商业银行打造开放型平台经济、重构价值链提供了可能。未来,商业银行将致力于以客户价值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扩大客群,打造共生共赢的生态金融圈,实现与合作伙伴在资源共享、场景融合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覆盖用户衣食住行的全方面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总而言之,未来开放银行将会拥有更加成熟的发展理念、更先进的技术应用、更深化的跨界合作、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客户服务向用户服务转变
21世纪前十年,商业银行依靠制度红利形成的利差优势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新金融组织的崛起,分流了银行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审视经营策略,从客户需求出发,寻找新的切入点,开放银行意味着商业银行通过合作伙伴与客户在各种场景中接触产生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连接,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时刻洞察客户的需求,这要求商业银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将服务开放提供到用户需求的各个场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依靠线下物理网点开展业务,非常注重“领地意识”,力图将客户吸引到自己的网点,虽然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相继打通,但服务理念依旧是将客户引导到自己的程序中产生联系,随着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复杂性,这种“被动”的客户服务模式会增加客户“皮鞋成本”,不利于增强客户粘性。未来,商业银行必须“走出去”,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以增强服务能力而非拉客能力为重点,通过与合作商的合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精准定位,在不断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客户的金融行为习惯,强化客户粘性,整合生态、构建平台。
(三)“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
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实力通过自建平台打造开放银行,中小银行大多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发展平台经济,但都存在问题,与金融科技公司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在平台建设方面劣势明显,无法有效获客引流,中小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渠道共享层面,核心的数据共享鲜有提及,双方合作层次较低。“单打独斗”已不再适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已是时势使然,具体而言,未来,商业银行“抱团取暖”有两层含义,第一,加强与同业间的合作,银行间可以优势互补,学习对方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形成银行联盟,以整体规模优势提高与合作商的议价能力;第二,银行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大型金融科技公司议价能力较强,商业银行可选择中小金融科技公司逐渐推进。
七、结论与建议
盈利能力下降倒逼商业银行寻求转型发展,开放银行的兴起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可能。政策的支持、金融科技的异军突起为开放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打造开放银行是大势所趋。但开放银行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数据割裂现象严重、风控更加严峻、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未来,开放银行将呈现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客户服务向用户服务转变、“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为进一步落实开放银行发展战略,建议:第一,转变发展思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开放理念贴近客户,满足客户需求;第二,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开放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第三,跨界融合,在互联网时代,万事万物彼此联系,商业银行已无法“独善其身”,必须积极融入,加强合作借力打造开放银行;第四,落实人才支撑发展战略,可通过“内因外训”的方式培养人才队伍,可选择内部优秀员工到高校或者国外具有开放银行业务开展经验的机构进行学习,或者引入金融科技公司高端人才。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9 10:21:37
- 移动支付网 | 2022/7/15 14:09:17
- 移动支付网 | 2022/7/8 11:31:37
- 未央网 | 2022/6/7 11:11:15
- 移动支付网 | 2022/5/26 16:31:18
- 移动支付网 | 2022/4/26 11:22:58
- 移动支付网 | 2022/4/21 11:43:10
- 移动支付网 | 2022/4/18 11:46:10
- 移动支付网 | 2021/12/29 10:48:01
- 未央网 | 2021/12/22 9:41:56
- 移动支付网 | 2022/3/9 17:27:18
- 移动支付网 | 2022/1/10 9:35:17
- 移动支付网 | 2022/1/10 9:32:31
- 未央网 | 2021/11/22 16:11:06
- 移动支付网 | 2021/6/28 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