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没有媒体提前报道“分付”,这是一篇本不该写的文章。
都是熟人,小圈子内无秘密。微信分期的项目,腾讯内部研讨争论几年了,腾讯不说,自然是现在不捅破这层窗户纸比捅破更加有利。
既然媒体报道了,还上了热搜。无秘可言,也就可以说了。
媒体报道的,事情框架是对的(已经很不易),但和事实本身还有一些差距。
“分付”(暂且这么叫,产品还未最终命名)至始至终不是一款类花呗、白条的产品。
大众期望的微信版花呗和蚂蚁花呗的对决,更像是编剧写的电影桥段,是喜闻乐见的好故事。但可惜,并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腾讯的“分付”没有免息期,是一款纯粹的消费分期产品,目标客群也不是信用卡客群,而是下沉客群。非常稳妥的一款产品,针对的是大额消费场景,服务的是没有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偏低的客户。产品初期会用腾讯自己的小贷公司灰度测试,预计年底会小范围推出。
没有花呗,也打不了白条,简单的分个期而已。
怎么会这样?微信客群这么大,线下支付的频度比支付宝还高,为什么不出一款产品和花呗正面竞争?
很简单,商业机构的商业决策,必须符合商业逻辑。
2
根据公开资料,2018年支付宝的支付规模已经接近90万亿,依托线上线下巨大的支付场景,花呗的支付账单足够厚,足够厚的意思是,花呗一年的交易流水超过了5万亿,这就意味着单户每月的消费金额足够大,大到有需求分期。这也是花呗的分期率一度超过50%的原因。
最近两年花呗的分期率有所下降,也是由于快速扩充准入人群,让人均账单厚度有所下降所导致的,但即使如此,分期率也在40%以上。花呗的准入下探,除了有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商户交易额与微信争夺线下支付市场有关,隐藏的意图是为借呗筛选客户。
对于现金贷类产品,即使是蚂蚁,能够准入的客户也是有限的。虽然支付宝有10亿客户,月活也达到了5亿。但大部分用户只是偶尔支付、偶尔转账,活跃一些的用户也许买了少量余额宝,充了个值缴了点费,甚至买了份保险。
对于这部分客户,直接放开借呗准入,是有一定风险的。让有场景闭环的花呗先探路,花呗正常借还6次以上,再放开借呗,就非常稳妥了。由于借呗的利润率超高,即使花呗部分客户不赚钱,对于全局而言依然是个好生意。
那微信为什么不做信用支付呢?
能问出这样问题,显然是经过思考的。
微信之所以不做,也是经过思考的。
不管承认不承认,从公开可查阅数据上或者线下主观感受上,微信支付的支付笔数都远超支付宝,这个比例几乎到了2:1。如果采信微信公布的数据,这个比例已经超过2:1,到达了7:3。
但另一方面,微信自己都承认,支付金额上,支付宝高于微信,支付宝与微信的支付金额的比例大概是6:4。
而人群覆盖度上,微信高于支付宝。
微信支付使用的总人群更广,但总金额更低。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微信支付的人均账单厚度不到支付宝的1/3。
账单厚度少了2/3,分期率的下降可就不止2/3咯。如果腾讯全面推出有免息期的信用支付,那么分期率可能只有15%左右。
15%的分期资产如何填补85%免息资产挖出的大坑?
3
微信支付总金额无比巨大,如果有免息期,信用支付的总金额必然在短时间内突破几千亿余额。85%的免息资产,意味着几千亿资金要付出资金成本、不良成本、系统成本、代发代扣成本、人员成本……
资金成本按5%算,不良按2%算,系统、代发代扣、人员成本按1%算,每1000亿余额85%免息,就要补贴68亿;而1000亿中15%的生息资产,按平均年化利率15%算(总要做些营销活动的),利润最多也就7%,也就是10.5亿。每1000亿余额净亏损57.5亿元。
如果少量开放人群,根本无法和花呗竞争,没有意义。如果广泛开放人群,1000亿余额又怎么打得住,至少是5000亿余额,5000亿余额,亏损值就达到287.5亿元。
以上测算,还没有计入坏账拨备、税金。如果按监管规定的五级分类计提拨备,还有2.5%左右的拨备成本,另外还要加上1%左右的税金成本,这些成本都是刚性的。5000亿余额,乘上这3.5%的成本,又是175亿元。287.5+175=462.5亿元。
当然,ABS出表可以解决一部分拨备问题;把产品完全开放给银行做,可以让银行承担一部分亏损。
但是,2018年所有消费信贷的ABS总规模才2800亿,花呗是1042亿,腾信如果做类花呗产品,出表规模是可以预见的。
当然,可以把亏损甩给银行,但银行的高管们是傻子吗?这么大亏损凭什么接盘?花呗分期率快50%了,另外50%的免息资产蚂蚁还要向银行补贴。
除非,把客户全部倒给银行,让银行线下发卡。但如果这样,又何必多此一举做微信版花呗?
腾讯2018年的总利润是787亿元,462亿元占到了总利润的58.7%。难道腾讯每年要把接近60%的利润补贴到有免息期的信用支付?这个锅,腾讯为什么要背?
只有等人均账单厚度进一步提升,有免息期的信用支付才可能在微信上成为通用产品。
4
明明用户的感知是微信支付使用的频率更高,为什么支付宝支付的金额会更大?
答案是阿里的新零售生态。
不谈虚的,直接列数字。
根据阿里的财报,2018年电商零售业务的总销售额是57300亿元。
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零售100强企业的销售规模是73500亿元。这其中如果减去天猫的24520亿元,阿里控股或间接控股或作为重要股东投资的苏宁的3367.6亿元,大润发的959亿元,居然之家的750亿元,家乐福的474.6亿元,联华超市的492.3亿元,武商的383亿元,银泰的299亿元,红星美凯龙的248.2亿元,考拉的193亿元,新华都的155.8亿元,百联的151亿元,盒马的140亿元,华联超市的135.7亿元……,只剩下41230.8亿元。
这剩下的41230.8亿元的销售额里,包括了京东、拼多多、国美、沃尔玛中国、永辉等等所有的中国最强的零售企业。
也就是说,阿里一家的零售额高出所有对手总和16000多亿元。
所有知名的零售场景,阿里一家的销售额占了60%,即使只算阿里控股的公司,阿里的占比也到了恐怖的55%。这个仗还怎么打?拿什么打账单厚度?
如果只算在线交易,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90065亿元,阿里57300亿元,占比63.6%。这57300亿元基本上都是淘宝、天猫产生的,只支持支付宝交易,微信进不去。
剩下的32765亿元,大多数同时支持支付宝、微信、银行卡,比如携程、美团、滴滴。只有少部分完全排斥支付宝,比如京东。就算微信拿下50%的份额,金额为16382亿元;支付宝只有20%的份额,金额为6553亿元。剩下的30%份额算银行卡及各家自主支付平台的。
我们算一下,支付宝的线上零售支付总金额是57300+6553=63853亿元,微信的线上零售支付总金额是16382亿元,支付宝的线上零售支付总金额是微信的4倍。
只要淘宝、天猫不衰弱,线上这块,微信没有任何超越的可能。
5
微信支付的机会在线下。
201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总额380987亿元,除开线上的90065亿元,还有290922亿元。但这29万亿元可不是都是移动支付,里面有大量的现金交易,尤其是农村和三、四、五线城市。从任何公开的数据源已经无法查到这29万亿元的支付方式占比。
这29万亿元里,有些行业是国家强控的,比如烟草、石油、药品。根据公开信息查阅,烟草行业2018年税利总额11556亿元,石油及制品行业销售额为27700亿元,药品行业约为18000亿元。还有其他小一些的行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大概8-9万亿元的零售场景是无法通过投资来解决的。但这一块终端销售的支付方式,微信占有一定的优势。
剩下的20万亿元里,乡村有55000亿元,农村淘宝,京东农村都在做战略布局。农村战略是长线,需要多年深耕,不会短期起成效。现阶段阿里比腾讯迈的步子大一点,农村淘宝开得满地都是,物流和传递行业也占有绝对的优势(毕竟卖货的嘛)。但是微信的装机量更广,使用频度更高,对于未来,双方机会均等。
除去乡村,还有14.5万亿元,里面的大头是餐饮42716亿元,减去线上部分(主要是美团和饿了么)大约还有4万亿元,再减去乡村的1万亿元,大体还剩3万亿元。另一个主力是汽车38948亿元,城镇线下部分估计有3万亿的市场。食品13776亿元,城镇线下大约1万亿元的份额。城镇线下的服装、家具、装修、化妆、食品、日用品、家电、饮料、文化办公、通讯器材还有几万亿元。
这14.5万亿元,才是腾讯可以发力,能够发力的点,才是线下零售支付争夺的主战场,目前来看腾讯占有优势。但是这14.5万亿元里面可不仅仅是要面对支付宝,还要面对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
微信支付是高频应用,支付宝打这块市场很吃力。所以采取了收购场景的战略,如上文列举,能买的线下大型商场、超市,阿里基本上眼都不眨的买,苏宁、银泰、大润发、欧尚、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联华、华联、新华都、三江、武商、盒马……
餐饮上花了95亿美金收购饿了么,汽车上不遗余力的扶持大搜车。
微信支付还有增长空间,但从国内看,能够看到天花板在哪。综合以上所有数据,微信的人均账单厚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从理论上都无法超越支付宝。
阿里赢在战略,腾讯胜在产品。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发挥优势。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攻防战,比简单的针尖对麦芒要精彩得多!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1/8/16 18:07:40
- 移动支付网 | 2021/6/7 20:10:03
- 移动支付网 | 2020/3/27 19:23:03
- 电商报 | 2019/10/17 10:17:24
- 移动支付网 | 2019/10/12 13:26:07
- 移动支付网 | 2019/9/25 18:27:43
- 苏宁财富资讯 | 2019/9/25 10:28:34
- 移动支付网 | 2017/11/1 9:20:07
- 移动支付网 | 2022/6/24 18:22:01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4 10:35:55
- 移动支付网 | 2022/1/14 10:09:36
- 移动支付网 | 2021/11/24 20:12:28
- 移动支付网 | 2021/11/24 14:11:59
- 移动支付网 | 2021/9/27 17:08:08
- 移动支付网 | 2021/9/22 10: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