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搜寻理论(Theory of Search)是与货币效用(Money in the Utility,MIU)理论和货币先行(Cash in Advance,CIA)理论并驾齐驱的货币经济学基础理论。MIU理论假设经济人持有货币/现金直接带来效用满足,因为货币/现金产生交易服务(Transaction Services),成为交换消费品(Consumption Goods)的媒介(Media),但是MIU理论没有解释清楚为何持有货币/现金产生了交易服务,以及这样的交易服务降低了商品交易中的资源成本(Resource Costs)。CIA理论假设经济人要交换或购买消费品需要提前持有货币/现金,并且提前持有名义货币余额占用了经济人的消费预算约束,但是CIA模型的假设过于严格,即为何只有货币/现金才能作为交换媒介,而其他的商品或者资产不可以。可见,MIU理论和CIA理论描述了货币/现金是如何发挥交换媒介这一最重要的货币职能的,但没有回答为何货币/现金被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为了回答这个货币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Jones(1976)、Diamond(1984)、Kiyotaki和Wright(1989)、Trejos和Wright(1993、1995)、Ritter(1995)、Shi(1995)、Lagos和Wright(2005)、Nosal和Rocheteau(2011)等众多货币经济学家前赴后继,在货币经济学发展历史上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开创性文献——货币搜寻理论。
货币搜寻理论构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消费品交换过程:经济中的个体拿自己生产的产品(或禀赋)去和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以满足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随机地遇到另外的个体,如果双方的需求得到双重满足(Double Coincidence),那么以物易物(Bartering),此时不需要货币就能实现双方的交换需求;如果只有一方的需求得到满足(Single Coincidence),那么买方以货币支付卖方完成单向的商品交换,卖方持有货币以寻找交易对手(Counterparty)。可见,这样的交易流程会导致有三种互相独立的均衡状态(Equilibria):第一种是持有货币的个体宁愿持有货币不交易,等待遇到下一个交易对手。如果一直没有人愿意接受他/她持有的货币以交换消费品,那么货币的均衡价值是零。第二种是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成功概率比继续持有手里的消费品以等待下一个交易的可能性要大,因此每个人都愿意持有货币,并且用货币支付各自需要的消费品。第三种是混合均衡(Mixed Equilibrium),即只要人们相信其他的交易方将以相同的概率接受自己手里的货币,那么人们也会以这样的概率接受货币。由于个体持有的货币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得到交易对手的认可,因此没有法定货币(Fiat Money)的时候,货币支付会产生资源成本,只有法定货币或被所有人都认可的商品货币发生的支付与交换才是无成本的。因此货币搜寻理论回答了为何存在特定交换特性(无成本的商品交换)的货币,这与MIU模型直接假设持有货币带来效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最近的货币搜寻理论研究假设个体之间的交易是匿名的(Anonymity),因此交易不涉及信贷(Credit),那么交易一方如果不能辨认和判断交易对手,就会拒绝交易,此时能够帮助辨认并判断交易对手的第三方,如信用卡组织、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发挥了交易中介(Intermediary)的价值。那么在现实中,这一过程就必然指向账户与支付。
首先,货币搜寻理论相较于MIU理论和CIA理论揭示了货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一单位货币能交换的消费品带给人们的边际效用,还取决于双方交易的特性:一是交易双方相遇的概率alpha,二是单向需求被满足的概率delta,也就是说,对于特定货币形式(现金、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非银行支付),其价值还取决于货币交换商品的具体环境,即是支付的具体场景。那么,对于那些能够提升交易双方相遇概率和/或提升单向需求被满足的概率的支付工具能够给持有者带来更大的便利,降低持有该支付工具(货币)的资源成本(以消费的边际效用测度)。事实上,支付创新发展史正好体现出这样的价值导向。从现金支付到非现金支付,从不依赖特定场景的银行支付到完全嵌入各种线上和线下场景的非银行支付,无一不体现出通过技术、制度与产品创新便利消费与贸易交易的支付服务的核心价值。因此,货币搜寻理论解答了为何非银行支付是依赖于具体场景而兴起的原因,也揭示了为何全球电子商务巨头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如此热衷于支付创新,并且获得显著成功的原因。这进一步给出了银行(卡)支付应该遵循的发展方向,即通过各种方式将支付服务嵌入具体交易场景,而不是简单地将支付产品泛在化(Ubiquity)。
其次,货币搜寻理论与MIU、CIA模型同时表明,人们持有特定货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具体的交易场景,还取决于该货币的名义利率水平。当其他条件不变,如果该货币对应的名义利率水平越高,这本质上是对持有货币的人征税(非铸币税)。可见,在相同的交易场景下,人们更愿意使用(交易)名义利率更低的货币或支付工具去交换商品或服务,而继续持有(不进入交易)那些能带来更高名义利率的货币或支付工具。这对我国零售支付领域的账户管理改革有着实际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跨越了个人支票的发展阶段,从现金支付直接跨入银行卡支付,并且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在这样的支付安排下,个人银行账户被区分为活期账户(零期限)与储蓄账户(固定期限),并且将活期账户功能与银行卡账户同一化,这使得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没有国外那样的零息支票账户(Checking Account),或类似零钱包(Wallet)功能的非付息账户。另外,由于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收入效应,可知在通货膨胀比较高的环境下,人们自然更愿意使用非付息资产用于支付,一个极端情形是在高通货膨胀的时候,最为普遍的非付息资产——流通中现金在交易中更为人们“青睐”——人们要赶紧脱手自己手里的现金去交换生活必需品。然而,支付市场发展有着客观规律,我国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正好兴起于人们普遍预期通货膨胀较高的时期(2008年),而支付账户是非付息账户,其中的客户备付金对于客户(也是银行的客户)是非付息资产,若不考虑前述的支付账户的场景特征,仅就支付功能而言属于银行客户的“零钱包”,弥补了我国个人银行账户缺乏零息账户的功能设置,从而满足了人们对于零息资产用于零售支付的需求。这就不难解释为何非银行支付账户的活跃度比银行(卡)账户高以及交易金额明显较小的非银行支付典型特征。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银行账户的活期利率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所以人们并不会因为那点活期利息放弃银行(卡)支付而选择支付账户支付。事实上,当我们将这个问题置于金融市场中,备付金账户产生的万亿元利息却是使用支付账户这种“零钱包”的人的机会成本,因此支付机构通过交易场景“锁定”客户后,人们的最优选择就是更多地使用支付账户,并且交易金额不会比银行(卡)的大。
最后,货币搜寻理论认为,相较于零期限的货币/现金,债券(或其他任何固定或非固定期限的资产)都不能被用于当期的支付,即使在未来某期,债券被用于支付购买的商品,那么必然产生流动性损失(Loss of Liquidity),因此,只有零期限的货币或资产才能被用于支付或者说流通手段。具体而言,零期限货币等于货币供应量M2减去各种定期存款,再加上货币市场基金。美国相关研究表明,零期限货币在长周期中与经济增长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并且零期限货币的实际余额增长引致实际GDP的增长。可见,零期限货币(Money Zero Maturity,MZM)有着重要的经济与金融意义,并且一直是金融市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支付市场创新的成果之一——实时支付(Real Time Payments)与货币市场基金。事实上,我国的支付市场创新,实时或快速支付(Faster Payments)与货币市场基金恰是两个重要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结果。鉴于零期限货币相较于传统的货币供应量M1、M2与经济增长指标GDP有着较为稳定的关系,这使得支付创新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被发掘了出来。更为直接的,零期限货币的发展实质上是经济体内对各种支付方式的需求在内生存款创造上的反映。因此,从货币政策的角度,零期限货币应该作为我国支付管理与发展的一个中间目标。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展开全文
- 新华社 | 2020/2/5 10:00:29
- 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 | 2019/8/8 9:13:28
- 新浪财经 | 2016/9/5 14:29:08
- 经济之声 | 2016/8/3 17:45:01
- 移动支付网 | 2022/4/25 14:09:28
- 移动支付网 | 2021/4/22 18:07:18
- 张博反洗钱 | 2020/4/9 10:51:14
- 银行家杂志 | 2019/9/20 17:38:28
- 金卡生活 | 2019/4/15 10:42:21
- 《当代金融家》 | 2018/5/22 16:20:37
- 移动支付网 | 2018/1/20 13:33:27
- 《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 第34期 | 2018/1/13 14:29:49
- 人民日报 | 2016/11/14 11:38:40
- 中国新闻网 | 2015/12/25 19: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