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安全战略视角强化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监管研究
2020/2/17 10:35:38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血脉,从维护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国有或国有控股机构,对于一国金融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不可或缺,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移动支付业务推广、运用和把控,列入到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的客户账户高度关联,其业务操作直接影响银行的资金流和客户资金安全。本文透析,目前非银行业支付机构的发展规模,以及其交易量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分析平台资金安全风险;剖析银行业金融机构缺乏对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视,从而使得非国有经济主体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而如果国有经济主体在金融支付行业内丧失主体地位,客户资金的安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需要监管部门重视。本文以基层支付结算员工的视野,提出对加强非银支付平台安全管控,强化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的建议。

近年来,非银行支付业务迅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加强了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即通常所指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对规范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实施金融监管、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网上发布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可知,原本属于国有银行“存、贷、汇”三大业务之一的“汇”,其中有一部分演化为移动支付业务,而该业务已经拱手礼让给非银行支付机构,当前银行机构仅占市场份额的5%。具体如下:

自从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放首批支付牌照(全称为《支付业务许可证》)以来,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过了四次大洗牌,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出大额罚单,支付牌照缩紧发放,很多非银行支付机构被不断注销资格。在2018年年底,仅有243家拥有支付牌照。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行的客户账户高度关联,其业务操作直接影响银行的资金流和客户资金安全。但是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微信支付、支付宝占据市场份额的90%;其他非银行支付机构占据5%;银行业仅占5%的份额。这种现状为加强非银行支付产业监管提出了新课题。如果金融业国有经济主体地位丧失,那么其在未来国家经济战略的统筹和规划上也将丧失话语权,而这也将增加政府对金融的控制难度。

1.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总体情况

非银行支付机构介绍。是指独立于商户和银行,并且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支付机构,其为商户和消费者提供交易支付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按照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服务对象类型,我们可以将非银行支付机构分为面向企业用户服务(收单业务)及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支付业务)两类(图1)。

图1第三方支付类型及业务流程示意图

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模式。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收款方及付款方之间的支付桥梁,主要通过搭建支付平台,为收付款双方提供资金划转、资金清结算以及技术、安全保障服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其支付业务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及受理以及其他。前三者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基本业务,在该业务中,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向收付款双方收取手续费盈利。随着服务丰富度的增加,非银行支付机构逐渐探索出其他业务模式,如利用数据资源开发大数据产品,提供精准营销等增值服务,以实现多样、灵活的盈利模式。

非银行支付业务特征。非银行支付不仅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简单的结合,而是一种金融创新,包括渠道、产品以及运营模式的创新。特征如下:

低成本。互联网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完成,其中信息甄别、匹配与交易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使金融机构节省了大量的运营投入和人工成本。

高效率。由于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这种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节省了客户大量的等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覆盖广。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这就使金融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覆盖更多的人群,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门槛低。传统金融机构由于运营成本较高,因此对于客户的准入有一定的门槛约束,而非银行支付机构运营成本较低,对客户的准入要求也较低,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迅速的发展。

风险大。非银行支付业务背后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两种风险。现阶段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由此造成违约成本低的情况,同时很多互联网平台准入门槛低,良莠不齐,加剧了信用违约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因此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较传统金融而言,更容易诱发网络安全风险。

非银行支付业务特点。首先,大规模增长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市场进入了有序发展阶段。随着人们线上支付、线下扫码支付习惯的养成,非银行支付渗透率较高。2017年起,非银行支付规模发展成倍增长的时代结束,市场逐步进入有序发展阶段。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银行卡收单业务规模占比为32%,网络支付总规模占比68%,其中移动支付的部分超过80%。在此阶段,移动支付成为规模占比最高业务;据比达咨询(BigData-ReseAarch)发布的《2019年中国第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第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51.5万亿元,环比增至9.1%。

其次,监管趋严,新挑战来临。2017年底,“断直连”及备付金交存相关政策出台后,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始以“间联”银联、网联模式运行,备付金利息收入及金融投资收入消失,对现有收入可能造成了3-30%的负面影响;支付机构通道成本升高,原有通道营收模式难以继续。接下来建立自有客户基础、发力拓展市场、增加收入来源成为重中之重。

最后,产业链重构,“价格战”继续,基础支付服务手续费走低。一方面,随着“断直连”政策明确,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上游关系将非常明确,统一通过银联、网联连接各发卡行及支付宝、微信支付;下游在商户拓展上也会更加清晰,直接连接商户或发展商户拓展服务商。另一方面,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发展增值业务,服务初期或将会在基础支付服务上让利、持续一段时间的“价格战”。

非银行支付行业的发展现状。其一,移动支付总占比不断增长。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让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201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110.4万亿元。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5.0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2.6%。从交易规模结构看,移动消费和移动金融板块表现亮眼。在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格局上,支付宝、微信支付保持重要地位,占据了54.2%和39.5%的市场份额。另外,《报告》还指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约12.9万亿元;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15.4万亿元,线下扫码支付在场景覆盖上已经较为完善,用户扫码习惯已经逐步养成,线下扫码支付市场也步入了稳定增长阶段,各季度之间的环比增速受消费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影响较大;移动智能终端NFC支付交易规模约154.8亿元,占整体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比例较小,但增速较快。

其二,网络购物的占比是目前的主要支付方式。网络购物的占比从2010年至今几乎没什么变化。当然,根据近五年的情况来看,网络购物的占比在逐渐下滑,而其他互联网支付方式保持着逐步上升的趋势。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非银行支付主要问题及风险方面。其一,合规风险。非银行支付机构因未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应于机构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和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或由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法律地位缺位,致使业务被叫停或者面临更加严格监管而遭受的风险。

其二,平台资金安全风险。在非银行支付机构运营的过程中,平台管理出现漏洞,使得客户发生损失等情况,而引发的资金风险。

其三,网络欺诈风险。在虚拟交易环境下,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进行欺诈,使得消费者受损。这种情况通常是利用消费者自身的防骗意识薄弱而伺机作案的。

其四,纠纷处理风险。在非银行支付机构运营的过程中,存在由于网络欺诈、机构自身软硬件设备故障,以及买卖双方纠纷而导致交易不能正常完成的风险,此外由于非银行支付机构未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而可能产生纠纷处理风险。

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首先,监管能力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难以匹配。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控制以信用评估体系作为支撑,完备的信用评估体系是防止交易欺诈的重要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用评估系统是独立的,没有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相连接,而且行业参与机构发展参差不齐,平台交易规模差别较大,由此对监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监管主体很难对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息安全以及客户隐私保护等实现统一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管体制尚且无法超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上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快、交叉性强以及虚拟度高等特征,落后的监管体制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匹配程度较低。

其次,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单一,技术落后。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追求业务量和利润,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平台安全技术,与其业务风险严重不匹配,缺乏专业的人才来防范黑客攻击,没有完善系统的加密系统和传输数据的安全保护。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仍比较单一,虽然不断出台监管政策,但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比较复杂,同时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相关部门缺乏专业的监管人才,监管体系不完善,且人员不足,难以全面推广,最终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监管水平不匹配且分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可能“脱轨”。

银行业机构存在的不足。第一,基层新型服务手段推广存在难度,部分农牧民认为现代化的支付手段操作繁琐且安全性差。一方面,笔者在基层调查中发现,有些支付方式与目前老百姓普遍使用的微信支付、支付宝在便利性上尚存差距。例如,受理使用场景、以及应用设计上应进一步加强,受理场景和用户拓展数量有限,在部分地区还不能应用;另一方面,由于农牧民对新型支付结算手段和工具缺乏信任,同时农牧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其对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认识不够,留守农村的老人更缺乏对金融支付结算工具知识的了解,受传统消费偏好观念束缚,他们大多使用现金支付。

第二,银行业对支付产业的融合和支付模式的需面对的挑战。首先,支付工具数字化。在数字化时代下,过去的刷卡模式被取代,支付更多的是基于用户的数字账户。其次,支付场景化。过去主要为线下消费,而今则是线上线下并行。支付融入场景形成了跨界资源的整合。再次,线上线下融合。这其中主要包括O2O场景的布局、线上线下的协同以及虚拟和实体的无缝对接。

第三,现在银行业普遍认为,开展移动汇划业务没有直接效益,因而轻视其发展。移动支付受理功能的改造需要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受成本制约,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较低,移动支付示范商圈(街区)、活跃商户改造过程中存在观望等待现象。

3.从八方面提出强化建议

一是健全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首先,明确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提高市场准入要求,这利于集中整合资源,改善竞争局面,使得非银行支付市场得以健康平稳发展。

其次,在经营者准入标准的制定上,应从其资金、技术和人员三个方面着手,在投资者准入方面,应从其风险承受能力与识别能力上制定相应标准;在风险承受能力方面,已有研究表明风险承受能力与资金实力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制定投资者准入资金最低标准来判断其风险承受能力;在风险识别能力方面,可以通过揭示互联网金融各个业态的风险,确保投资者对行业风险具备充分的认识。

最后,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有助于降低企业“卷钱跑路”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企业因经营不善、随时退出引发的金融风险概率,退出机制的制定应着重考虑企业退出的前提与条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问题。

二是应建立明确的资金沉淀制度,规避资金风险。从确保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把非银行整体纳入到金融监管范围,来加强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目前,非银行支付机构平台交易金额大,安全运行至关重要,这关乎国家的战略、金融安全。

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级监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维护非银行支付机构正常、稳定的运营,才能使得客户资金不至于被“卷走”。由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特殊性,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对其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计算机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交易无法完成,给客户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带来损失。

三是从第一时间介入监管的角度出发,强化对经营地人民银行的报备工作,深化地市级管理。首先,针对非银行支付业务采取监管措施,规范非银支付机构及其业务代理机构向人民银行报备的工作。

其次,要求建立直属业务部的机构提交资料。包括,向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报备的报表;自身的支付服务准入资质手续,包括支付机构各项依法取得证件,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支付许可证书复印件(加章)等;拟开办业务地直属业务部建立批文和管理人员的任命手续批文;办公地点、联系人电话,包括固话和手机,业务联系外网邮箱;目前业务开展情况(首次的),以后报季度业务报表;上级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与业务经营相关的要素,以便于第一时间业务联系。

再次,要求以外包方式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的代理机构提交资料。包括,向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报备的报表;经营申请,包括支付机构各项依法取得证件,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支付许可证书复印件(加章)等;自身的支付服务准入资质手续;取得银行卡收单外包业务接包的手续;办公场所、联系电话,联系人AB角、包括固话和手机,业务联系外网邮箱;目前业务开展情况(首次的),以后报季度业务报表;上级公司的地址,业务负责人,联系电话等与业务经营相关的要素,以便于第一时间业务联系。

四是对进入、转出银行体系的资金采同样标准收费。目前,微信支付转入银行体系要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续费;而银行体系转入微信支付、支付宝的资金却没有收取手续费。笔者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对从微信支付、支付宝进入银行体系的资金同样收取千分之一的手续费。

五是加强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的管理。利用数字加密的的方式,例如秘钥,对用户的私人信息加密,通过安全的方式,把加密的信息和秘钥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再用相关新信息进行解密;加强用户信息的安全性,确保用户资金安全,让用户放心的使用非银行支付。

六是加快拓展服务项目,实现买卖多方共盈。依靠自身相对于传统银行业务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依托,为用户提供一些增值服务。非银行支付机构可以和物流部门合作,方便客户在旗下支付平台上查询物流进度,也可以避免一些不法商户借此欺诈客户。

七是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市场份额,强化银行机构收单业务占比。加大宣传,提高政治站位,扩大移动支付受众面和行业拓展范围。积极推出特色的宣传和营销活动,让更多用户享受金融服务,提高“云闪付”的行业认知和大众群体的接受度。同时制定移动支付示范商户优惠激励措施,按照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工作方式,推进与各行业的密切结合,推动移动支付与便民金融服务的结合,引导银行等机构利用各自优势拓展商户,打造“云闪付”示范商圈(街区)和示范商户。

精心布局,合理有序推进。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本地商圈及各家银行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工作实施方案》所示,融合人力物力资源,积极投入到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建设中,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政策鼓励,“政策+发展=普惠”。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建设中,坚持便民、利民与普惠发展的原则,立足服务民生,发挥自身优势,从业务、产品、服务等方面扎实做好推进移动支付便民工程,让公众享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服务上的普惠性、安全上的可靠性、使用上的便捷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提供更为人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加大基础改造进度,改变商户移动支付的受理渠道。目前,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商户移动支付受理功能改造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了让普通百姓体验到了更加便民、快捷的移动支付方式,就要落实新增入网商户全部具备银行类移动支付受理能力。

加强行业合作,融入生态发展,以点带面力求突破。目前,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在交通出行、校企园区、公用事业等各大领域中均有所突破;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的强有力引擎在其消费服务场景,市场竞争将逐渐转向支付场景与服务的争夺,即将竞争重点逐渐从一开始的线上转向线下以及线上线下互动,大力拓展移动支付线下应用场景。

八是不断完善,持续发挥银联的独特作用。坚持金融科技的引领,持续加强支付创新。“云闪付”应在品牌的功能上不断的迭代,将科技元素和场景元素紧密结合;及时引入“5G+智慧银行”,充分体现“银字招牌”金融科技引领的能力。

构建智能支付的新引擎,打造极致的支付体验。支付环节中出现了链路过长、时间过长的现象,这会让支付机构会降低效率进而丧失客户。所以,笔者希望,在未来产品的创新中把所有的支付工具都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上,体现极简的思路,构建以智能路由为后端,以不需要客户自主选择的方式为前端的支付模式,将支付做到极致。

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主动性。把“云闪付”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总行对下级机构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得商业银行能看到“云闪付”对业绩提高的帮助,使商业银行主动参与;同时加大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科技扶持力度,利用银联提供的优惠接入政策,帮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入“云闪付”的推广队伍中来。同时,投入资源建立持续的收银员培训机制,提升收银员受理移动支付的技能和积极性;提升银行机构对这种新的支付形式带动中间业务量增加的认知度,并由银联与成员机构共同投入资金,共同开展营销,使参予各方共同受益。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高级会计师)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