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ATM:我还能抢救一下
慕楚移动支付网2020/8/24 8:58:12

ATM正在没落。

本周,一篇《ATM机最后的挣扎》在圈内盛传,在移动支付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现金交易更加式微,ATM逐渐没落似乎是必然的。然而,无论移动支付如何发展,ATM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时代抛弃ATM,打过招呼

毫无疑问,ATM的没落,是我国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现金的依赖逐渐降低使然。

在2017年,以现金押运为主营业务之一的威豹金融押运就表示,其现金清分业务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下降。从2014年开始,移动支付开始大面积推广,金融押运企业的现金处理业务开始下滑,现金处理的总量在减少,包括清分业务、ATM配钞业务。

2018年,各大ATM厂商发布2017年财报时,数据变的很难看。由于移动支付发展,ATM厂商维珍创意利润暴降91.13%的消息引发了行业的普遍关注。同年,广电运通的2018年半年净利润也下降35.37%。

有意思的是,2018年一季度,央行发布的支付体系报告显示,ATM暴增了!从2017年Q4的96万台,增长到2018年Q1的111万台,增长了超15万台。

但央行的数据增长,不是因为现金支付的时代回来,而是因为顺应移动支付时代,同时向ATM“打招呼”,央行为此修改了ATM的统计维度:

“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ATM数量统计口径调整,不仅统计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布放的在用自助存款机、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自助缴费终端等传统自助设备,新增统计了自助服务终端、可视柜台(VTM)、智能柜台等新型终端设备。”

也就是说,央行的ATM不再只是自助取款机,而是扩大到一些可以帮助客户实现自助化金融服务的新型终端设备。然而在此后的两年,ATM的数量仍然在下降,到2020年Q2,ATM数量已经下降到105.21万台,较之央行修改ATM统计维度的2018年Q1的111.53万台,下降了6万多台。

从2014年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到春晚红包大战,再到支付巨头线下补贴大战。市场一次一次的提醒ATM厂商,移动支付趋势已然不可逆。央行修改ATM统计维度,也是在顺应市场发展。任何正常的商业机构在知晓危机的情况下,都会谋求转型,然而“知天易,逆天难”,近年ATM的尝试似乎都不见成效。

为迎合时代,ATM做的尝试

为了迎合移动支付时代的到来,其实ATM也在做一些尝试。最有代表也最有争议的是兰州银行的“扫码取款”业务。

2017年9月,兰州银行推出了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取款的ATM服务,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ATM屏幕生成的取款二维码,即可将“微信”或者“支付宝”内的余额换成现金,需要收取0.3%手续费。由于合规问题,该项目后被叫停。

彼时,由于二维码的解禁,银行的二维码创新开始爆发,ATM逐渐支持扫码取款。然而,为了满足某些现金场景需求,用移动支付方式进行取款,本身市场逻辑就存在一定问题,移动支付普及足够高之后,ATM如果仍然以现金存取业务为主,依旧会被淘汰。

此外,由于比特币的盛行,部分其他国家也开始安装可以兑换比特币的ATM。2018年5月,阿根廷就宣布要安装4000台比特币ATM,以满足数字货币的应用需求。

而在中国,随着央行数字货币DCEP脚步声不断临近。ATM厂商也开始研发通过ATM兑换DCEP的方案。2019年12月,广电运通就表示,其研究总院已开展央行数字货币在ATM上的自由兑换研发项目,并将展开与银行和密码厂商的生态合作。

除了“蹭”DCEP热点,其实ATM厂商仍然是有一个朝阳产业可以跟随的。

2018年4月,建设银行在上海九江路开了一家“无人银行”,本质上它是一个布满自助机具的银行网点。那些需要人工办理、审核的业务可以全部通过智能自助柜员机、智能屏幕、远程客服、数字屏幕墙和交互式智能机器人来实现。无人概念可能有些超前,但这引发了大众对银行服务自助化的关注,未来,银行网点智能化将是一大趋势,这就需要大量的自助设备。

但无论如何,移动支付到来,对现金业务的冲击极大,以存取款为主要功能的ATM没落不可逆。

然而,打败恶龙者,终成恶龙。微信与支付宝在联合淘汰现金产业链之后,支付巨头也在扶持移动支付的终端生态。

移动支付IoT时代下的ATM商机会

ATM是一个舶来品,全称是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即自动柜员机,其功能是帮助银行柜员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局限于存取款。

2013年8月,支付宝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此后聚焦发力二维码支付,然而在移动支付大战之后,微信支付宝都再次意识到,终端“真香”。

2018年8月,支付宝宣布普及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的解决方案,刷脸支付开始大规模普及。

2018年12月,支付宝发布轻量级刷脸支付终端——蜻蜓,刷脸支付成本大降,进一步提升普及可能。

2019年3月,微信支付发布轻量级刷脸支付终端——青蛙,自此,两大支付巨头重新基于终端,开启新一轮支付大战。

两大巨头为什么要推刷脸?这是业界一直在讨论的,有人说是支付宝线下失利,希望通过刷脸扳回;也有人说,条码互联互通将来,两大巨头希望通过硬件进一步掌控商户;然而无论什么样的理由,终端更加重的商业模式,使得支付巨头可以巩固自身的移动支付成果。

支付宝在终端产业链的投入较大,包括蚂里奥、商米、客如云等基于终端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角色都有蚂蚁的身影。

对于ATM厂商来说,其实在巨头大举进军刷脸支付的背景之下,仍然有较大机会。ATM厂商对“自助”,有较强的理解。在2018年支付宝宣布普及自助收银+刷脸支付时,ATM便可以开始做技术储备。

另外,ATM厂商本质上,在过去是服务卡基产业链。而随着刷脸支付时代的到来,以银联“刷脸付”为代表的卡基刷脸支付时代即将到来。是否可以转换思维,之前的ATM是为金融服务,而当下的ATM,则是更加广泛的,基于场景的自助终端。金融服务正在趋于场景化,那么ATM也应该与场景相结合。

央行都不再定义ATM为取款机了,ATM厂商为何不能放下身段,躬身入局移动支付IoT生态呢?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