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在即,盘点蚂蚁与银行之间的那些事儿
薛小易移动支付网2020/9/21 11:48:54

近期,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蚂蚁集团”)上市进展迅速,9月18日,蚂蚁集团上会,当日晚间,上交所披露的科创板上市委第77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已过会。

在蚂蚁的成长过程中,其以支付起家,从最初的支付业务,到后来的数字科技平台诞生,蚂蚁集团与银行建立了复杂的竞合关系。

蚂蚁与银行:从颠覆者到合作者

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彼时正是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初期,支付宝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在线上交易中的信任问题而生。

电子支付业务与银行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来源:中国经营报

据最新消息,9月15日,中信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在杭州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努力探索以自有数据为基础,共同建设智能化的营销、产品、服务、风控体系,构建数字金融科技生态圈,实现用户共享、业务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9月16日,交通银行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在杭州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整合平台、客户、市场、渠道和技术等资源,打通银行服务、场景权益与客户消费全链路,以科技创新合作为契机,在金融服务、支付业务及数字金融场景拓展、金融科技、市场创新合作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合作。

在蚂蚁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快捷支付的推出是一个大事件。

据统计,2009年支付宝的平均支付成功率只有62%,平均每下单五次就有两次失败,这样的支付效率对用户体验绝不是友好的。为了解决支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蚂蚁集团高层在与银行多次商谈后,在2010年底确定了与工行、建行、中行的合作,快捷支付顺利推出,支付宝的支付成功率大大提升。

经此一役,支付宝奠定了其在支付领域的地位。

更加重要的是,在快捷支付推出后,与银行服务相比,用户使用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体验较好,再加上第三方支付在场景铺设方面的快速推进、相对较强的技术优势,用户的支付行为开始在银行体系之外进行,支付数字化产生的各种数据也不在银行手中。随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数据价值凸显,在数字化转型之初,银行其实是走在后面的。

从结果来看,蚂蚁集团因其在客户体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造成了冲击。

事实上,随着监管对金融行业的态度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蚂蚁集团行业经验更加丰富,蚂蚁集团更加清楚要做什么:2017年3月,蚂蚁集团宣布定位金融科技;2018年5月,蚂蚁集团宣布开始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尝试与金融机构合作;在招股书中,已经成长为巨兽的蚂蚁集团,将自身定位为数字支付提供商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与约100家银行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业务,包括全部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全部股份制商业银行、领先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外资银行;同时,蚂蚁集团计划将来与更多的银行合作伙伴合作(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称,与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合作是其竞争优势之一,也是未来的发展战略之一)。

可以说,近年来,蚂蚁集团与银行的合作更加广泛而密集,涉及领域也更加丰富,包括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场景、数字金融科技生态圈、网点智能化转型等。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坦言,其依赖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等在内的合作金融机构向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提供资金。如果这些合作金融机构不再与其合作,蚂蚁集团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

新的环境:用户、技术、监管

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蚂蚁集团,现在的大环境早已不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其他金融科技技术的发展,用户接触各种金融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金融市场早已进入买方市场;同时,用户教育已经完成,技术加持下,金融行业展业环境已经明显改变,监管也随之变化。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卓越的客户洞察、领先的技术”是其竞争优势之一,同时,“提升用户活跃度、扩大用户基础”和“投资与创新和技术”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目前,支付宝App对于用户而言,不仅是数字支付手段,也是数字金融服务和数字生活服务的入口。数字支付是消费者日常生活和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拓展了支付宝App对于线上及线下用户的触达;数字生活服务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留存;数字金融服务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对用户的吸引力,与数字支付及数字生活服务高度协同。

很明显,与银行相比,支付宝App在客户体量上具有巨大优势。根据银行半年报数据,银行手机银行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互联网金融客户数均明显落后。除此之外,蚂蚁集团认为,对小微经营者,其可以实现较高质量的客户洞察,而金融体系的线下渠道无法触达用户,客户洞察有限。

在技术方面,蚂蚁集团核心技术能力包括人工智能、风险管理、安全、区块链、计算及技术基础设施等领域。截至2020年7月31日,蚂蚁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已获颁专利证书的发明专利4662项,已经通过专利审查、尚待取得专利证书的发明专利申请1256项。

至上半年,蚂蚁集团技术人员占比64%,远远高于银行技术人员的占比,根据2019年数据,传统银行科技人员占比普遍在10%以下。

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科技浪潮下监管环境的变化。

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黄震表示,“金融科技下半场主要包含三个关键词:牌照、技术、融资”,其中,牌照排在第一位。因为在强监管之下,没有牌照无法进行相关服务。

9月7日,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表文章《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这篇社论的矛头直指无相关资质、缺失监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是特别提及相互宝、水滴互助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

早在今年早些时候,监管机构已经发布针对贷款业务的多个文件,不难看出监管趋严的趋势。《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从准入到退出建立全流程的管理机制,在合作机构资质、经营情况、管理能力、风控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民间借贷规定》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修改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

更早的还有去年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要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可以说,严监管已经覆盖了支付、贷款、保险等多个业务领域。对于蚂蚁集团这样的非金融机构来说,未来金融合规对业务开展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也是蚂蚁集团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去金融化”的重要原因。

再来看银行,银行在牌照、监管方面具有优势,银行的各项业务面临严格的管控。

在此插一句,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严格的监管条例和管控下,银行的体制机制固化、决策流程长,这些都限制了银行的业务创新,目前,各银行纷纷倡导“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但是,银行在用户体验、用户运营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这个角度再看互联网企业,市场竞争下,用户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趋利的企业在用户体验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体验、用户运营方面具有巨大优势。

那么,在目前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要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或许需要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才可以。

未来:金融归金融,科技归科技

前面已经提到,互联网企业纷纷“去金融化”,强调科技属性。比如,2018年11月20日,“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科”;2020年7月13日,“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2020年9月中旬,“360金融”变更为“360数科”。

9月13日,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20〕12号),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第4号,下称“《金控办法》”),《金控办法》自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满足条件,拟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应在《金控办法》正式实施后的12个月内向人民银行提出设立申请。

前述针对互联网贷款、民间借贷、互联网保险的监管文件是从产品的角度实施监管,《金控办法》是从企业的角度实施监管。从这个角度来看,《金控办法》在企业层面将科技与金融板块分离,有利于风险隔离和金融监管。

对此,蚂蚁集团对外披露的解决方案是: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并由浙江融信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权。这种大产业小金控的模式对未来科技企业参与金融业务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可以预见,在多方参与之下,未来金融、科技将各自归位,各担其责,共同为用户服务。

除此之外,蚂蚁集团招股书披露了其子公司自营信贷服务的比例、募资用途,都强调了其科技属性。

至上半年,蚂蚁集团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由其子公司直接提供信贷服务的表内贷款占比约为2%,蚂蚁集团主要以技术服务费的形式取得收入。

针对此次募资上市,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称“本次发行将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当前,开放银行概念备受关注,同时,综合实力较强的银行加紧了对平台的构建。换句话来说,银行想将自己的服务辐射到各个场景,想将各个场景、生态纳入自家平台,蚂蚁集团则将支付宝平台和蚂蚁生态系统视为其优势之一。

而用户是懒惰的,频繁登陆、更换平台不符合用户习惯,那么,在平台经济大行其道的同时,平台背后的银行、互联网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表示,平台经济很容易出现“一企独大”的局面。那么,在平台、生态搭建方面,未来银行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商业故事将更加有趣,各家如何推进平台战略,移动支付网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