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外移动支付发展差异比较
2020/9/30 9:13:10

目前,相较于境外国家和地区,境内移动支付发展已相当成熟,因此,境内商业银行及移动支付企业相继布局境外支付市场,力争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在移动支付“走出去”的过程中,相关机构除了做好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境内外市场发展移动支付的不同因素。本文从境内外移动支付的监管、工具、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简单比较分析。

一、境内外移动支付的监管差异

1998年,美国放开了网上第三方支付。随后,中国企业嗅到商机。2003年,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上线运营,并于2004年从淘宝独立出来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2005年腾讯旗下财付通正式推出。作为境内两大移动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刚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时,并没有受到监管部门有针对性的监管。但随着支付业务量不断增加,第三方支付市场逐渐扩大,行业监管势在必行。2010年,人民银行开始对验收合格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结算作为银行属性业务,可以带来可观收益,在非金融企业介入支付业务后,人民银行逐渐向严监管常态化转变的监管思路也是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规范支付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境外监管机构更多充当了“资源协调人”、新型金融业务“牵头人”的角色。例如,欧盟地区监管机构于2018年颁布新的支付服务指令“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2”(PSD2),并通过开放银行实施实体(Open Banking Implementation Entity,OBIE)发布了银行、客户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客户信息查询和支付API接口标准,要求所有注册银行按照该标准提供网银和手机银行接口,并且限制接口只在网银和手机银行中使用。此外,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的统一扫码支付系统等,均为移动支付的业务受理和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当地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

境外监管机构通过自己搭建平台,使移动支付企业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客观上为中小银行或中资银行提供了很好的市场介入机会。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激发市场活力上如何把控,境内外监管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监管路径,也体现出不同的监管思路。境内移动支付企业在境外市场计划推广业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监管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充分理解境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以便预判后续监管行为,制定更完善的推广计划。

二、境内外移动支付的工具差异

从支付工具的发展历程看,境内直接从现金支付过渡到银行卡支付,其间并没有广泛使用个人支票的阶段。而在境外,个人支票时至今日仍被广泛使用。缺少个人支票作为支付工具的发展环节,使得我国个人征信制度建立相对滞后,个人信用评价存在缺失。因此,境内移动支付工具多数是基于储蓄卡,而境外主要基于信用卡。

支付工具的差异使得境内外对于支付行为安全性的考量各有侧重。境外体现在商户担心消费者的支付有信用风险,境内体现在消费者担心商户的商品有质量风险。以境内为例,2005年支付宝提出的“全额赔付”解决方案,将支付风险和商品质量风险转移到支付宝平台,一方面提升了线上商户的商品交易量;另一方面也促使消费者将资金从银行卡向支付宝账户转移,由此又衍生出余额宝等个人财富管理工具。

反观境外移动支付的发展形势,以美国为例,移动支付最早在美国出现,但由于个人支票、信用卡的普及,民众对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相对于移动支付的方便性,他们更注重现金交易带来的避税等优势。如果美国的普通民众都使用移动支付,他们的每一笔交易都会受到银行监管,也就意味着政府能精准地掌握他们的收支状况并课税。而在境内,因税务政策的差异,民众对移动支付并没有纳税方面的顾虑,这也是境内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到全民覆盖的一个社会因素。

目前,随着我国成为输出境外游客最多、境外消费最高的国家,移动支付也被旅游目的地国家及地区逐渐接受。从面向游客的移动支付市场转变为促进当地移动支付需求发展的态势,在中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已经比较显著。可以预见,未来在本土支付和跨境支付方面,中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比例会越来越高,将会成为境内移动支付企业出海的首选市场。

三、境内外移动支付的需求差异

移动支付使用最多的场景是线上购物。我国线上购物交易总量常年稳居世界首位,主要原因是线上商品种类更多、价格更低,但笔者认为这并非主要因素。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金融业相对发达,移动支付比欧美更为普及,但普及程度远不如我国境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成本偏高,商品配送成本高,因此网购比起实体店购物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在日本尤其是人口高度密集的东京地区,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便利店遍布街头巷尾,线下购物十分方便,且日本社会习惯使用纸币,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移动支付及线上购物的发展。我国境内主要城市在便利设施分布密度上远不如东京,居民日常的购物和餐饮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这就刺激了线上购物、快递、外卖等服务需求的产生。

线下购物体验较差与线上购物体验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境内线上购物规模的扩大。“双十一”“双十二”“6·18”等线上购物节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新型AR/VR技术的应用更是提升了用户黏性。此外,发达的运输网络、完整的产品生产体系也为线上购物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低成本高效率的快递服务很好解决了送货上门的问题,这些都是推动移动支付在境内快速发展的因素。

四、境外移动支付发展思路及建议

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境外与境内在监管制度、支付工具、支付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移动支付在境外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纷纷出海,在中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加快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产品的市场布局,中国银联及各大银行也把境外作为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阵地,不断推出相关产品和服务。针对境内机构在境外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思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因地制宜。在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趋同的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对独立的发展策略。例如,中国澳门的金融业主要由本地大型商业银行主导,境内外移动支付企业需要与银行合作获得客户资源。因此,中国澳门的大型银行可以利用市场领先地位率先推出支付产品,快速占领本地市场。欧盟地区是由监管驱动各国按统一技术要求推出支付产品,商业银行可在欧洲各国利用监管搭建的政策平台推出一体化支付服务。

二是要因势利导。移动支付的发展不能“单兵作战”,要借势而为。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人民银行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从微信、支付宝的出海发展到中国银联应对国际卡组织支付业务带来的挑战,这是国家战略,也是移动支付境外发展可以借的“东风”。

三是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市场不乏竞争者,唯有好的产品才能为移动支付的境外推广赢得更多消费者。一款好的移动支付产品应当是Focused(功能聚焦的,方便使用)、Innovative(创新的,区别于竞争对手)、Accessible(易用的,无使用障碍)、Delightful(愉悦的,使用是一种享受)、Effective(高效的,快速实现客户目标)、Modern(时尚的,引领设计潮流)、State of-the-Art(先进的,融合当前最新技术)。境内的支付主体只要恰当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去推广拥有以上特性的移动支付产品,相信一定会获得境外消费者的青睐。

境外移动支付是一片蓝海,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民众接受程度、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等存在诸多差异,境内移动支付企业在推广时需要加以考量,以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业务,快速精准地将支付产品推向目标市场,抢占先机。

(本文作者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