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李伟:亟须出台更具穿透性、专业性的新型监管工具
移动支付网 2020/10/23 11:07:14

10月22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

据李伟介绍,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结合我国实际,结合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设计包容审慎创新试错容错机制,组织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了30多项监管规则,开发了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编制形成白皮书,推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创新监管工具。

央行对于白皮书的设计思路分为3个方面,一是遵循刚性底线,以现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基础规范性文件等为准绳,明确守正创新红线;二是柔性边界,运用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柔性监管方式,营造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创新空间,在守住安全底线基础上,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预留足空间。

李伟表示,这是近期央行在组织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面临的挑战,二是监管的框架,三是工具运行机制,四是预期效果。

在监管包容性方面,“一刀切”的监管模式不给创新发展留足空间,易导致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受到束缚,亟须出台更具穿透性、专业性的新型监管工具。

在监管有效性方面,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更加虚拟、业务边界逐渐模糊,风险隐患更具隐蔽性、复杂性和外溢性。仅靠金融管理部门“孤军奋战”,易出现监管效果差、效率低、尺度不一等问题。

在监管及时性方面,金融科技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形态不够清晰,风险隐患不易辨识。针对性监管细则和风控措施的出台需要一定的时间,客观上导致金融监管存在滞后性。

在监管理念方面,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希望能做到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困局,提高监管适用性;摒弃“一刀切”简单模式,增强监管包容性;引入“多元联动”公众监督机制,提升监管有效性;设置创新“刚性门槛”,强调监管审慎性。

在工具的运行机制方面,一是安全管理的机制,为了摸清金融服务运行的状况,严控创新的风险,这个工具呢建立涵盖创新应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的机制。

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包括如监管沙盒的试错容错空间,营造“允许出错、及时纠错、快速改错”的创新氛围,构建具有“容错”能力的测试空间;创新成果转化,通过标准化手段增强创新生命力,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创新影响力,强化政策扶持力度降低传销转化成本;政产用对接,发挥“一端连市场、一端连政府、一端连用户”优势,协同赋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开展创新辅导,包括合作关系分析法(CRA)、数据流式分析法(DFA)、资金链式分析法(CCA),提升安全与普惠水平。

三是信息披露机制,披露方式包括4个阶段,为公示、等级、自声明和用户明示;披露载体包括创新应用声明书和用户服务协议。

四是权益保护机制,包括知情与自主选择权,信息安全权,财产安全和依法求偿权和监督建议权。

对于预期效果,白皮书希望做到金融监管更加包容审慎、金融创新更加守正高效、金融服务更加惠民利企、金融分控更加精准有效。李伟也指出白皮书是近年来对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膨胀得结果,从去年在北京推出试点到现在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次发布会是我们是第一次向公众社会展示中国金融科技监管这样的一个成果,希望能够提出一套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包容合理创新,高度适配我国国情的这样的一个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李伟表示下一步央行会密切跟踪国际的态势,立足中国实际,不断完善工具,积极优化数字化监管模式,持续推出更多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监管规则,不断探索金融科技监管的最佳路径。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